《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
2015-02-28叶叶
□叶叶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案设计
——兼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
□叶叶
【教材内容分析】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选自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编者对本单元课文的选择安排,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在对本单元课文进行教学设计时,须兼顾对同种词风背后的不同的精神内核的考量。
【设计思路】
辛词与苏词同属豪放词风,但二人豪放忧愤的背后,因词人所处时代、遭际的不同,词的思想基点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是被很多学生忽略甚至混淆的。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基本教学要求的同时,通过问题设计、教学引导,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感受文本背后站着的两位词人不同的精神内核,是本篇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
出生时北方就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弃疾词作的基本思想内核。这位拥有出色才干、充斥着执着的北伐热情、以匡复宋室为己任的豪迈倔强的爱国词人,眼看着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却无计可施,远眺河山,又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的沉重压抑和痛苦,借《水龙吟》一词奔突迸发。
本篇设计将以“英雄”一词为切入点,围绕“英雄”品味探究辛弃疾的思想情感。同时以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参照,引导学生比较和探究风格相同的两词的情感异同,以更清晰准确地把握身处不同时代下两位词人豪放而悲愤的情感背后不同的精神内核,达到加深学生对两位词人的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及词风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诵读,赏景,析典,感受词人独特形象,合作探究,与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情感区分异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把握词人的复杂丰富的精神内核,学习他心系天下,志在报国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赏景、析典,感受词人情感。
2.难点:把握其情感的深沉复杂性,与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情感相区分,了解词人的精神内核。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勾勒形象,提出质疑
何谓英雄?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曾率领五十多骑兵闯进几万人的敌营,将当时的叛徒张安国生擒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形势陡转急下,自二十三岁南归后,他却一直不受朝廷重视,二十六岁上《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不被采纳,后半生亦不能有所作为。那么,辛弃疾算不算一位英雄?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同品味他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二、自读——整体感知,自主品味
1.学生个别朗读。
2.师作诵读指导。
明确:准确停顿,词的诵读和整齐的诗歌不同,它没有固定的断句,而是根据感情的需要进行节奏的把握和节拍的划分。
3.学生把握节奏,齐读。
三、研读——感受形象,赏景析典
1.本词中,词人用了怎样一个词来定义自己?明确:英雄。
2.词的上阕描摹了词人所见之景,请指出其中的意象。
明确:天,江,山,落日,断鸿
3.结合你们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一组意象的内涵。
明确:眼前的江山令作者将景物与家国联系在一起:祖国江山,本来壮阔美好,但因铁蹄践踏,充满了愁与恨。落日既是实写眼前之景,又是虚写,暗示摇摇欲坠的国势;断鸿则象征自己失群落单,孤掌难鸣的现实处境。
4.上阕展现了怎样的一个词人形象?
明确:一个远眺祖国大好河山,想到山河沦陷、国势衰微,看着自己的佩刀,欲有所作为,却无计可施,只能拍遍栏杆,苦闷失意的形象。
5.词的下阕用典,分析三个典故中分别流露了词人怎样的态度与情感?
明确:张翰,鲈鱼堪脍,乐于归隐,用意:借张翰自比,但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图恢复的激愤。
许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用意:对朝廷中一味贪图享乐、一心谋求私利的懦弱自私之人的鄙弃。
桓温,树犹如此,“可惜流年”,用意:表达了空有一腔热血,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对北伐无期、年华虚掷的悲哀。
四、合作探究——理性思维,辩证分析
探究一:辛弃疾南归之后,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终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从他的后半生经历来看,他在后期是无所作为的。他能不能被称之为英雄,你怎么看?
明确:辛弃疾是一个矢志不渝的悲情英雄。的确,辛弃疾心忧国家的前途,心怀壮志终不能酬,不能对国家有所作为,但这是那个时代、那个懦弱不作为的南宋朝廷造成的。一个失去了舞台、却矢志不渝的英雄,虽未凯旋或战死疆场,也是我们心中真正的英雄。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思想成就人的伟大。”有时候,我们不应以成就大小、成败如何来论定谁是或不是英雄,而应以一个人的精神、胸怀来判定一个人的终极品质。正如空手归来的、精疲力竭的桑迪亚哥,精神不灭的人,是一个大写的人,完全可以担当“英雄”一词。
探究二:苏轼也是有英雄情结的,且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对周瑜毫不掩饰的褒扬:“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字里行间,更流露出一种自己老境已至,壮志难酬的失落与悲愤。辛弃疾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他们这两首词中又都或明或暗地展现了他们的英雄情结,也都抒发了一种壮志不酬的悲愤,这种悲愤是否相同?你怎么理解?
明确:不同。苏轼在词中对周瑜表示出一种欣赏,更流露出一种羡慕:年轻而有为、为明君倚重、有美人相衬的得志英雄。从苏轼对这位英雄概括性地描摹中可以窥见,苏轼关注的是这个英雄个体,即周瑜的个人成就、英雄业绩,而非周瑜为他的国家做出了怎样的大贡献。由此可见,苏轼以周瑜自况,是为了抒发自己老而不得志的失意,是以个人追求不得实现为核心的悲愤。
而辛弃疾不同,辛词上阕远眺江山,“遥岑远目,献愁供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让我们明显感觉到个人情感与祖国山川景致的一种交融:景中有情,情在景中,不能割裂。这反映出辛弃疾的悲愤源自痛惜祖国大好河山沦陷,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无法作为的一种抓狂,愤懑。所以在写景之后的一系列动作:“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完全是情到痛处情难已的内在情感的外在迸发。因此,辛弃疾的悲愤,是一种心忧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恨,超越了对个人理想实现或成就取得的追求,进入到如杜甫般更深远崇高的境界。
由此可见,看上去比较相似的情感,若细究其时代背景,人生遭际,会发现词人的境界追求、精神内核是大不相同的。同学们在阅读风格类似的诗词或文章时,要注意学会知人论世,知同求异。
五、小结——回归文本,再次品读
1.学生带着理解后的情感,再次齐读本词。
2.回过头,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词人在赏心亭上做出的几个举动,同学们有没有更深层次的体会?(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
小结:一个“看”字,写出了深沉的无奈感:战刀本应在沙场斩杀敌人,正如英雄本应在疆场尽显本色。一个“拍”,一个“遍”,则绘尽作者无奈悲愤到极致,捶胸顿足,痛苦万分之状。“无人会,登临意”一句:英雄偏不遇知己,天地苍茫,形单影只,多少悲怆,愤恨,苦闷在这一句话中吞咽。压抑至此,“人何以堪”!词人的热泪夺眶而出,全词感情一泻千里,奔腾直下,气贯山河。本词情景交融,用典妥帖,堪称绝唱!
六、作业布置
自主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词中主要情绪、思想,写一篇鉴赏性的文字,不少于400字。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
[责编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