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原因考

2015-02-28宁江英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赤松辟谷高祖

宁江英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原因考

宁江英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在分析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复国无望、汉初韩国国除、军功爵制决定的任官制度、吕氏迫害等都未构成张良欲隐居的原因。张良欲隐居的直接诱因是其“多病”欲求长寿,道家思想信仰则是其欲隐居的思想根源。

张良;赤松子;隐居;多病;道家思想

张良在楚汉斗争中为刘邦出谋划策,是高祖认定的汉初三杰之一,且居于首位。西汉建国初,多数功臣都被高祖吕后诛杀,张良却能明哲保身,故其智谋深得后世赞扬。座落在陕西留坝县北的张良庙中现存的39面碑刻、51块摩崖题字,就是这类作品的集中展示。这类作品集中褒扬了张良“成功不居”、辟谷隐居、急流勇退的明智之举。如:“毕生彪炳功勋肇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禋祀端由辟谷开”(祠中二山门楹联)、“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祠中大殿院楹联冯玉祥作)、“世乱则进,功成乃退宰相事业,英雄本色”(祠中回云亭左侧摩崖题词),等等。关于张良欲隐居的原因,古今学界多有研究,并形成了几种主流观点,本文便在这些观点的基础上,对张良欲隐居的原因进行考辨、探析。

1 张良欲隐居原因诸观点考辨

张良明确流露出想要隐居的想法是在刘邦消灭韩信等异姓诸侯王之后,“留侯乃称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1]2048其想要隐居避世的想法确定无疑。历代学者对张良欲隐居的原因多有关注,主要存在以下三种主流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秦亡汉立是张良欲隐居的原因。此种观点以明代李贽为代表,他认为:“夫秦、项灭而英雄之恨已销,可以辟谷谢世矣。”[2]653

第二种观点认为张良欲隐居的目的在于绝谷得道。如东晋葛洪认为:“昔留侯张良,吐出奇策,一代无有,智虑所及,非浅近人也,而犹谓不死可得者也,其聪明智用,非皆不逮世人,而曰吾将弃人间之事,以从赤松游耳,遂修道引,绝谷一年,规轻举之道,坐吕后逼蹴,从求安太子之计,良不得已,为画致四皓之策,果如其言,吕后德之,而逼令强食之,故令其道不成耳。”[3]113张良得道之路被吕后所阻。

第三种观点认为,张良迫于高祖吕后迫害功臣的威势为保住性命欲隐居。如宋代司马光评曰:“淮阴(韩信)诛夷,萧何系狱,非以履盛满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4]363清人林伯桐也持类似观点,其语见于日本人泷川资言所撰《史记会注考证·留侯世家》:“汉高一生最喜狎侮,又多猜忌,老成如酂侯,英雄如淮阴侯,皆不免于疑忌……唯遇留侯则自始至终,无敢失礼;亦无有疑心,岂徒以其谋略哉!观留侯自称:一则曰:‘为韩报仇强秦’,再则曰:‘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其进退绰绰有馀于功名爵禄之外矣。”[5]3076杨树达也指出:“高祖所谓三杰,淮阴见诛,萧何械系,良知辟谷,所以自全耳!”[6]321

当代史学家对张良欲隐居的原因也多有分析,如牛继清认为,张良“成功不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汉初依照“功次”任职的体制不利于他获得与自己身份、才能相符的职位所造成的。[7]刘正文认为张良欲隐居是因为其身体“多病”造成的。[8]潘明娟、耿占军认为汉初诛杀功臣的政治环境和韩国贵族的身份都是张良“隐居静养”的原因,最重要的是他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9]潘民中认为与其为韩国报仇的初衷有关系,更与韩王信被斩杀、韩国国除有着密切的关系。[10]黄留珠则认为“学术界关于张良的研究,直到目前仍处在浅层开发阶段”。[11]

可见,古今都有学者认为张良欲隐居与其亡秦复韩思想有关,少部分人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成仙得道,更多人认为张良此举是在高祖吕后时期残害功臣的高压之下做出的明哲保身的无奈之举。今人研究较古人出彩的地方是,将汉初军功爵制的授职体系和张良“多病”这两个因素纳入视野。学界研究的主流观点将张良欲隐居的原因与复国无望、汉初韩国国除、军功爵制决定的任官制度、吕氏迫害等因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笔者以为这些观点皆有可商榷之处。

1.1秦亡汉立,张良复国无望说

张良为故国复仇的情愫在博浪沙击秦始皇时表现的最为浓烈,随着秦汉之际混战局势的变迁逐渐淡化以至否认恢复六国旧贵族的统治秩序。史载: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1]2033-2034

张良先祖五世相韩,韩国覆灭之后,张良变卖财产、弟死不葬而为韩报仇,是为故国尽忠、复仇。先秦时期复仇之风浓烈,《左传》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包括亲属复仇、利益复仇、自尊复仇和鬼魂复仇等。《公羊传》的复仇论非常鲜明,强调复父母之仇与尽君臣之义的联系,将臣子讨伐弑君者与“血亲复仇”相互等同。形成于战国时期的郭店楚简中的儒家典籍《六德》篇亦有“臣忠”的要求。在这种大环境下,向秦复仇是张良的责任与义务,但能做到像他这样只身击杀秦始皇的却少之又少。应该说博浪沙刺杀始皇帝是张良为韩君复仇情绪的最高点。

张良在下邳的活动是“亡匿”和“任侠”,[1]2036前者目的在于避祸,后者是张良的主要目的,即进行任侠活动为故国复仇做准备。如张良曾藏匿杀过人的项伯,后在楚汉战争中得到其帮助;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聚少年百馀人”。[1]2036这些都得益于其任侠活动,但其最初目的都在于为故国复仇。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聚少年百馀人”并在留地跟从沛公,“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馀人西略韩地”。[1]2036张良虽然跟从沛公,但一有机会即说服项梁立韩王,虽然能达到“益树党”的目的,但也是张良为故国尽忠、为君复仇情愫的表现。以张良的睿智,既能说服项梁立韩王,也能令项梁下令让自己去跟随韩王带兵西略韩地,以重建故国。

待得张良和韩王成“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只能“往来为游兵颍川”。恰巧“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于是“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馀城”,[1]2037并由韩王成留守阳翟,张良本人则仍以韩申徒的身份随同沛公进攻咸阳,推翻秦朝以报国仇家恨。

在帮助刘邦得汉王之后,“汉王之国,良送至褒中,遣良归韩”。[1]2038韩王成被项羽杀死以后,张良才投奔了刘邦并受封为成信侯。自此后,“常为画策医,时时从汉王”。[1]2040

“汉三年,项羽急围汉王荥阳”,郦食其建议刘邦分立六国之后,张良以“八不可”说服刘邦绝不可分封。[1]2040-2041以韩国贵族之后的身份建议刘邦打消分封的念头,说明此时张良已经看清楚历史发展大势,放弃恢复故国了,至少此时帮助刘邦建汉的心理已经居于恢复故国之上。

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势变化,张良最初博浪沙击秦始皇时强烈的复仇忠君思想已经发生了变化,甚至放弃恢复故国,所以张良也不会因为秦亡汉立,囿于对韩国忠君复仇的思想而欲隐居了。

1.2汉初韩国国除,张良心灰意冷说

潘民中在《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10]一文中对张良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密切关系多有论述,但该文所论张良因韩王信被斩意志消沉以至欲隐居,颇有值得争议之处。张良虽和秦汉之际的韩国关系密切,但并未因韩王信被斩意志消沉以至欲隐居。史载:

(汉十二年)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1]2048

结合上下文,张良于汉十二年(前195)欲隐居,此事与韩王信被斩无时间上的必然联系。《汉书》曰:“六年春,上以为信壮武,北近巩、雒,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也,乃更以太原郡为韩国,徙信以备胡,都晋阳。……信得书,恐诛,因与匈奴约共攻汉,以马邑降胡,击太原。”[12]1853-1854信奉高祖之命于汉六年(前201)春将国都移出颍川至晋阳,后来降胡击汉。以张良的睿智,从高祖将韩国都迁出颍川就可以料到韩国国运不久,最晚在信投降匈奴时就知信命不久矣,此二事均发生在汉六年。韩王信于汉十一年(前196)被斩杀,如张良为韩国心灰意冷而有欲隐居的念头,也应该是在汉六年或者汉十一年,而非汉十二年。据此,张良欲隐居当与韩王信被斩无关联。

1.3高祖吕后猜忌,张良避世自保说

高祖多疑猜忌,功臣自危,但吕氏却对张良多有礼遇。

高祖多疑猜忌已为历代史家所共知,西汉初建国时诸多功臣已经为高祖吕后所诛杀。但高祖却对张良评价甚高:“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1]381将张良看作是助取天下的三杰之首,对其言必称子房,甚为礼遇。汉初很多功臣都命丧于吕后之手,但张良为保刘盈为太子、增强吕氏权势立下了汗马功劳,①牛继清、高敏、张良越等人从史籍中张良卒年的不同记载出发,深入探讨了张良在刘邦身故后吕氏权势确立过程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参见牛继清《张良卒年及相关史事考论》,载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高敏《张良死年质疑》载于《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4期;张良越《张良卒年考订》,载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所以吕氏集团对立有大功的张良只有礼遇而不会嫉恨,更无迫害。因此,虽然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但没必要为了自保而欲隐居。

1.4军功爵制,张良才能与职位不符说

范国强在《张良不入汉初十八元功之臣原因探析》[13]一文中认为:“张良虽获侯功,却不在十八功臣之列,这与汉初实行的军功爵制、功次制度、汉高祖刘邦的用人观及其与丰沛集团的密切关系等诸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际上,在西汉之初,除了军功爵体系外,皇帝可以凭借个人意愿为臣下任职。

西汉初建国时,汉高祖主动提出问题“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并自圆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1]381高祖此番话将张良、萧何与战功赫赫的韩信并列,用皇帝的权力为二人树功。皇帝制度始创于秦始皇,皇帝是一切权力的象征,天下一切臣民的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中,皇帝的权力使得他足以凭借个人意愿为臣下任职。所以汉初的军功爵体系并不是张良不在十八功臣之列的原因,也不是张良欲隐居的原因。

2 “多病”和道家思想影响是张良欲隐居的根源

前文已述,张良欲隐居既非因为复国无望,也非因为韩国国除或惧怕受高祖吕氏迫害欲自保,更与所得职位高低无关,张良想要隐居的原因应当是“多病”欲求长寿及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所致。

2.1多病是张良欲隐居的直接诱因

首先,“多病”促使张良欲求健康、长寿。史书中多次出现张良“多病”的记载。如《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1]2040因为张良多病,所以时时随侍汉王左右,为其出谋划策;亦因为张良多病,所以其功劳仅限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一点也得到了刘邦的认可。又载:“留侯从入关。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门不出岁馀。”[1]2044张良之病已经达到岁余不能出门只能在家养病的地步,因此对于他来讲,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治病、长寿。后文中还记载刘邦出征之前,张良为了替太子刘盈争取暂代都城权柄的机会“自强起,至曲邮”,[1]2046固然说明他在拥立汉惠帝为皇帝时功劳巨大,但也表明张良已经病至“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想要隐居的直接原因应该是对生命延续的追求,健康、长寿是他欲隐居的最直接目的。

其次,隐居可以为导引、辟谷之术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行气、导引是秦汉时期人们获取健康长寿的主要方式,具象化为导引术和辟谷术。不仅传世文献中对此有所涉及,出图的竹简和帛画材料中也有所反映,最典型的莫过于张家山汉墓所出的竹简《引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帛画、《却谷食气篇》简文,分别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呈现出汉人对于导引术、辟谷术具有身体保健、祛病延年作用的认识。张良对此亦深信不疑,如“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门不出岁馀”。[1]2044可见张良在多病之时,采取的治病方式就是导引、辟谷之术,闭门不出则是行此二术所需具备的良好客观条件。这样的健身、祛病之术在两汉时期颇为风行,直到三国时期还有“(郤俭)坠入空冢学会辟谷”[14]1284等在较为僻静的环境中行辟谷之术的记载。

再次,“赤松子”代指通过行气、导引等术获取长寿,“欲从赤松子游”非常直观地表明了张良对长寿的追求。日本人大形徹经过详细考证之后认为:“‘乔松’和‘乔松之寿’,原来是指树木长寿的事情,后被误解成两个人的人名。一个是在‘宋毋忌、正伯乔、充尚、羡门高、最后’的基础上成了‘王乔’,另一个则是‘赤松子’。他们都被认为是实际存在的人物,而其真伪实在不明。‘乔’是神灵停留在高树上之意,‘松’则是长寿吉祥之字。因此,‘乔’和‘松’则是长寿吉祥之字。因此,‘乔’和‘松’都用作神仙的名字是相称的。在《楚辞》和《淮南子》中他们都与行气、导引有关。”[15]笔者对此深为赞同,所以“赤松子”在汉初及其以前只是长寿的代名词,是指可以通过行气、导引等术达成长寿,而非指仙人。《史记·留侯世家》“‘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古,道引轻身”[1]2048的记载说明辟谷、导引轻身的行为就是“从赤松子游”的内容,所以“欲从赤松子游”代表的是张良对长寿的追求。

2.2道家思想是张良欲隐居的思想根源

道家思想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已经初步成型。老子主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常得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16]65“小国寡人,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人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轝,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16]150庄子认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17]17“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17]115老庄思想有“入世”与“出世”两个侧面,主张在了解清楚世事的基础上“入世”,然后因势利导地“救世”,同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必要时不惜“屈己”与之周旋来保护自身,以达到“朴”或者精神自由、逍遥的状态。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治国,道家思想为时人所重视。张良本人与道家有着深厚的渊源。张良博浪沙击杀秦始皇失败,隐匿下邳,巧遇一老人,多番考验后,赠予一编书《太公兵法》,并称“榖城山下黄石即我矣”。此处所涉及的姜太公、黄石老人均为道家类的人物。张良自得此书后,经常吟诵,并据书中所载为刘邦谋划。史籍中关于黄石老人的记载颇显神异色彩,但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张良在隐匿下邳期间是从道家之师的。另外,高祖晚年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之子如意为太子,多方劝阻无效之后,张良为刘盈请出隐居深山的商山四皓辅佐他,高祖看到刘盈羽翼已成,遂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念头。商山四皓为躲避秦末之乱隐居山中不为权贵征召所动,之所以愿意放弃隐居生活辅佐刘盈,大多是因为张良和他们同属道家,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潘明娟、耿占军[9]对此亦有论述,兹不赘述。

张良从刘邦起兵至建立西汉一直随侍左右担当智囊的角色,也为以惠帝、吕后为代表的西汉第二代权力核心的形成出谋划策。张良深谙世事,并因势利导地以智谋“救世”,精神上追求“忘我”的自由和逍遥状态,因此道家思想的浸染是其欲隐居的思想根源。张良自身“多病”,欲以导引、辟谷之术求长寿,则是其欲隐居的直接诱因。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李贽.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M].北京:文学古籍刊印社,1955.

[6]杨树达.汉书窥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7]牛继清.张良卒年及相关史事论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5(3):63-69.

[8]刘正文.张良“成功不居”探因[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4):31-34.

[9]潘明娟,耿占军.张良“退隐”原因初探——兼论秦汉之际的道家思想[J].唐都学刊,2004(6):5-8.

[10]潘民中.张良“为韩报仇”及其与秦汉之际韩国的关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4):72-75.

[11]黄留珠.试论张良研究的当代价值[J].西北大学学报,1998(3):13-16.

[1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范国强.张良不入汉初十八元功之臣原因探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1):85-87.

[14]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15]大形徹.松乔考——关于赤松子和王子乔的传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97-105.

[16]高亨.老子证诂[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

[17]郭庆藩,王笑鱼.庄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

Reasons for Zhang Liang’s“Wanting to Follow Chisongzi’s Peripatetic Way of Life”

NING Jiangyi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From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studies,it is thought that a hopeless prospec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State Han,the elimination of State Han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official appointment system according to one’s military feats,Lü’s persecution did not constitute a reason for Zhang Liang’s seclusion.The immediate causes of Zhang Liang’s seclusion were his sickliness and his desire for longevity.Taoist belief was his ideological root of seclusion.

Zhang Liang;Chisongzi;hermitage;sickliness;Taoist ideology

K234.1

A

1672-2914(2015)01-0012-05

2014-10-29

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2JK0192)。

宁江英(1982-),女,陕西合阳县人,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猜你喜欢

赤松辟谷高祖
牵手“袖珍之恋”, 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牵手“袖珍之恋”,我们的爱情高高在上
殷卜辞中“高祖河”的点读问题
像马云那样辟谷,有用吗
“辟谷”能治便秘吗?
神奇的辟谷养生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