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良与陕西境内的几个历史名胜

2015-02-28李虎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鸿门宴张良项羽

李虎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张良与陕西境内的几个历史名胜

李虎

(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张良作为刘邦的重要谋臣,前半生帮助刘邦西入咸阳,受封汉中,逐鹿中原,迁都长安,奠定了西汉盛世;后半生功成不居,避世紫柏,辟谷导引,修身养性,为后世所敬仰。陕西境内的诸多名胜如峣关、鸿门、长安、汉中、张良庙等都与其有着深厚的渊源。陕西应充分利用张良的历史名人效应,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发展当地旅游经济。

张良;历史遗迹;陕西;旅游

某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的影响及对后世的启示,或在某一方面,或在诸多方面。秦末汉初的张良就是后者。张良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辅佐刘邦灭秦兴汉,功莫大焉。张良向秦复仇兴韩,趁机拥立韩王。韩王惨遭项羽杀害后,张良披肝沥胆,生死不顾,给刘邦献计献策,灭项兴汉,为后世树立起熠熠生辉的忠臣形象。将张良比作一代谋圣,实至名归,在世人眼里,他永远是智慧的化身。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担当了儒家积极入世的历史使命;他淡泊名利,功成身退,彰显了一代伟人的高风亮节;他晚年归隐留坝紫柏山,辟谷修炼,导引轻身,展示了道家的风范。如果我们转换视角,回到眼前,就会发现陕西境内的一些历史名胜,或因张良而生,或因张良而内涵更加丰富。这些名胜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1 张良与峣关

秦朝末年,刘邦从河南东来,通过武关,进入咸阳,似乎一路顺畅。其实,过了武关,在峣关还经历了一场激战。史载:秦末,天下兵起。沛公西入武关,欲以二万人击峣关,张良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1]2037刘邦兵临峣关,依张良之计,在派遣郦食其携带贵重宝物前往峣关收买秦将之后,亲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袭击峣关秦军,一路作为主力绕过峣关,迅速北上,占领蓝田,逼近咸阳。张良此计,一是出于对峣关秦军守将特殊出身和贪婪钱财的人格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对秦军官兵整体考虑,恩威并用,确保成功。峣关一役,张良的贡献早已彪炳史册。因为有了张良,才有刘邦的峣关大捷。但是,今人对峣关的地理位置却有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峣关的地理位置在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西北,《辞海》和《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是其代表。《辞海》峣关条认为故址在陕西省商洛市西北,因峣山而得名,为关中平原通往南阳盆地的交通要隘。秦二世三年(前207)刘邦破武关后被阻于此。[2]2216《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描述峣关的地理位置为商州市西北的牧护关,更加具体。同时二者都认为峣关的地址历史上有过变化。北周武成元年(559)移置青泥故城(今陕西蓝田县)侧,改名青泥关。建德二年(573)又改为蓝田关(因蓝田县为名)。隋大业元年(605)迁回故址。《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峣关条认为今陕西省蓝田县南十余里另有峣关,乃近代所置。[3]639

一种观点认为峣关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南的秦岭峣关。《蓝田县志》第二编《自然地理》第一章《地质地貌》第三节《地貌》中说:“青泥岭,又名峣岭,位于县城南10公里处。东至悟真峪,西至辋峪,长约10公里,东有峣山,中有七盘山,北有虎头山、照壁山,西有薛家山。秦楚大道经此岭上,沿途有七盘坡、乱石岔、鸡头关、风门子、六郎关、大小坡关(又称大小坡脑),诸要隘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还说:“峣山,又名卢山,为青泥岭组成部分,位于六郎关北部,海拔1 721米。”[4]62所以有人主张峣关在今蓝田县城南通往蓝桥镇的山路六郎关处。依据《史记·留侯世家》言,秦二世三年九月,赵高遣将守峣关。刘邦引兵绕峣关,越蒉山与秦军大战,秦兵败。蒉山位于今蓝田县白鹿原南面一带,即今蓝田县城南的秦岭峣关。可见,当时既有从南来进入峣山的峣关,又有北出峣山的峣关。也有人认为峣山是陕西蓝田县蓝桥镇至商洛市牧护关一带,这应该是广义的峣山。

《商州市志》记载商洛市商州区境内确有牧护关,但是其大事记和兵事部分都没有直接记载峣山激战。其言:“秦二世三年(前207)八月,刘邦入武关,自州西黑龙峪兵分两路:一由牧护关、蓝桥出;一由黑龙峪、刘峪口出,大破秦军于蓝田县南二十五里的蒉山,又战其北,秦兵大败,遂直取咸阳。”此即“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

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情介绍写道,辋川镇有刘邦与秦军最后决战的峣关、蒉山古战场。辋川镇位于蓝田县中部偏南,距县城15千米。辖官上、闫家、河口、安山、苜蓿沟、山底、白家坪、斗沟、西杆庙、锡水、东杆沟、双龙、六郎关13个行政村。这也和峣关在六郎关处相符。显然蓝田地方志对峣关的记述较多,又具体到六郎关。但是峣关到底地处商洛市商州区还是位于蓝田县境内?甚或可以这样认为,峣山南北两边都有关隘,并且都叫峣关。当今商洛市和蓝田县都可以很好利用峣关之役遗址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刘邦的业绩和张良的谋略,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发展旅游经济。

2 张良与鸿门宴遗址

提起鸿门宴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楚怀王为了鼓舞反秦诸将的战斗士气,曾郑重许诺“先入关中者为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奉命破釜沉舟在河北钜鹿与秦军鏖战,刘邦则是一路凯歌西进,直抵咸阳。但他审时度势,很快还军灞上。钜鹿之战告捷,项羽率领四十万大军火速挺进关中,驻军戏水西边的鸿门,与刘邦军驻地相距不过几十里。刘邦的属官曹无伤密报项羽,说刘邦有称王关中的野心。项羽闻之怒火中烧,决意立即举兵消灭刘邦的军队。此时,项羽的叔父项伯想到自己的救命恩人张良,星夜赶往刘邦军营,见到张良,说明项羽动向,恳求张良逃出军营,以免遭不测。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危急时刻不想独善其身,执意要项伯面见刘邦告知实情,然后再想对策。刘邦依照张良的计策,让项伯回去转告项羽,自己不会称王关中,之所以登记吏民、封闭府库都是为了恭候项王的到来,并表示要亲往鸿门拜见项王,当面谢罪。于是便有了后来的鸿门宴。

鸿门宴对刘邦来说真是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在张良、樊哙、项伯的密切配合下,刘邦化险为夷,全身而退,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朽传奇。这个千古传奇与张良密切相关。试想,如果张良在隐匿下邳时没有救项伯的性命,或者项伯没有知恩善报,谁会把项羽的重大军事机密告诉刘邦;如果没有张良对刘邦和兴汉大业的赤胆忠心,而是跟随项伯从汉军兵营悄然离去,刘邦的十万军队很可能尸横灞上,全军覆没;如果没有张良力主刘邦委曲求全,冒险前往鸿门军营赴宴谢罪,项羽很可能以为刘邦欲王关中,挥师相向;如果没有张良等人在宴席上周旋,对刘邦竭力保护,让刘邦巧妙脱身,最后再设法圆场,刘邦很可能有去无回。那么,中国这一段历史就可能会被改写。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鸿门宴,没有鸿门宴就没有鸿门宴遗址这个历史名胜。

关于鸿门宴,古今文人墨客多有赞颂,唐人张碧在诗歌《鸿门行》中留下诸多感慨:

毒龙衔日天地昏,八纮叆叇生愁云。秦园走鹿无藏处,纷纷争处蜂成群。四溟波立鲸相吞,荡摇五岳崩山根。鱼虾舞浪狂鳅鲲,龙蛇胆战登鸿门。星旗羽镞强者尊,黑风白雨东西屯。山河欲拆人烟分,壮士鼓勇君王存。项庄愤气吐不得,亚父声天上闻。留候气魂吞太华,玉光坠地惊昆仑。

清人赵于京有《鸿门坂张留侯樊舞阳侯祠》七绝一首:

鸿门万马饮河流,间道还军人芷沟。可识披帷立向西,精神单著舞阳侯。

民国人士李象澄《鸿门宴》内容概括全面,人物形象生动:

鸿门座落新丰南,楚汉设宴名欢联。筵前口蜜腹藏剑,樽中酒满珍馐全。范增示玦张欲裂,项庄起舞剑光寒。妇人之仁说项羽,乌江自刎有谁怜。

以上几首诗歌,无不对张良导演和参演的鸿门宴故事极力赞扬。

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的南面,距离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院十里。地名叫鸿门、鸿门坂,也叫项王营。据《水经注》载:“新丰县故城东三里有坂,长二里余,堑原通道,南北洞开,有同门状,谓之鸿门。”[5]305《类编长安志》说:“鸿门,在始皇陵北十里新丰县,《汉书》沛公会项羽处。”[6]210清乾隆《临潼县志》:“新丰南原之上,西临小河,项羽军鸿门即此。”《续陕西通志稿》:“鸿门坂在新丰镇东,新筑一城,西门刻‘古鸿门坂’四字。”乾隆年间《临潼县志》:“项王营即鸿门坂。鸿门堡在镇南一里。”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临潼县志·历史事件遗址》中说:“今新丰镇之南有断原口,形似大门,即古之鸿门。鸿门东有坂,即鸿门坂。亦即项羽与刘邦军前会宴之遗址——鸿门宴。由于鸿门坂是项羽军营所在地,故后人亦称之为项王营。新丰镇南一里的鸿门堡,当为其遗址。”[7]8531985年,在鸿门宴遗址上建立了鸿门宴纪念馆,作为古迹旅游点对外开放,供游人观赏。鸿门宴纪念馆占地7 791平方米,模拟项羽当时驻军营帐进行重建,并依鸿门宴故事雕塑“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等惊险情节,使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幕重现在人们面前。第二期扩建工程中,又设置鸿门宴故事连续浮雕壁刻,并开设人物塑像展室以表述历史事实,满足游人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另外,鸿门宴纪念馆可以以张留侯祠为基础,扩大和凸显对张良的宣传;与其他旅游景点进行整合,把鸿门宴纪念馆整合进以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博物院为重点的西安东线旅游线路,或者整合进临潼区周秦汉唐历史名胜旅游线路。

3 张良与西汉都城长安

西安和安阳、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并称为中国七大古都,曾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长达1 100多年,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关中长安“累帝旧都”,难怪杜甫留下“秦中自古帝王州”的诗句。

揆诸史籍,西汉最终选定关中,建都长安,张良功不可没。

秦亡之后,楚汉两家都有可能在关中建都。鸿门宴过后,刘邦侥幸脱身,回到灞上,但从兵力上看,仍不敢和项羽对决。这时韩生便向项羽建议,关中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阻山带河,有险可守,如果在这里建都,就可称霸天下。而项羽想的是,他们楚人一炬,咸阳已经破败不堪,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于是断然拒绝在关中建都,速回彭城。大失所望的韩生便对人说,项羽如沐猴而冠,徒有其表罢了。此话传到项羽耳朵里,他便派人活活烹死韩生。

汉二年(前205)十一月,刘邦据关中,驻在军事要地栎阳。当时楚汉战争尚无最终结果,栎阳还不能算是统一政权的都城。高祖五年(前202),垓下之围,四面楚歌,不可一世的项羽穷途末路,乌江自刎。刘邦独霸天下,即帝位于氾水(今山东曹县附近)之阳,定国号“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历史上的汉高祖。氾水之阳是刘邦即皇帝位的地方,亦不是首都。西汉到底要定都何处,当时还颇有争议。

最初,刘邦建都洛阳。高祖五年,戍守陇西的娄敬路过洛阳,要向皇帝建议迁都关中,他很幸运地得到皇上召见。娄敬在吃完皇帝赏赐的美酒佳肴后,面对皇帝的提问,认真对答:

(娄敬)说曰:“陛下都雒阳,岂欲与周室比隆哉?”上曰:“然。”娄敬曰:“陛下取天下与周室异。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太王以狄伐故去豳,杖马箠居岐,国人争随之。及文王为西伯,断虞芮之讼,始受命,吕望、伯夷自海滨来归之。武王伐纣,不期而会孟津之上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遂灭殷。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有德则易以王,无德则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周务以德致人,不欲依险阻,令后世骄奢以虐民也。……及周之衰也,分而为两,天下莫朝,周不能制也。非其德薄也,而形势弱也。今陛下起丰沛,收卒三千人,以之径往而卷蜀汉,定三秦,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夷者未起,而欲比隆于成康之时,臣窃以为不侔也。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1]2716

娄敬认为周王室经过长期发展,经济基础较好,实行德治,深得人心,不需依靠天然险阻维持统治。当今的形势是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社会各个阶层对新的政权也未完全顺服,此时的形势显然与西周之时有很大的差别。

高皇帝对娄敬的说法却不以为然,将娄敬的建议询问于左右大臣。刘邦的臣属多为山东人。他们认为洛阳东有成皋,西有崤山和渑池,北面背依黄河,南则面向伊、洛二水,亦足以凭险。除了地理要素、战略位置之外,他们还强调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东周在洛阳建都,国运长久;嬴秦在关中建都,传至二世即亡。群臣的意见坚定了刘邦继续定都洛阳的决心。

关键时刻,留侯张良审时度势,基于宏观视野,出言支持娄敬。关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战国人就很清楚,纵横家苏秦曾说过:“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狢、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崤、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8]26此前张良也曾到过关中,认识更加深刻,他说:“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向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娄敬说是也。”[1]2044张良从经济、交通、军事诸多方面说明建都关中的必要性,掷地有声,言之有理,最终打动刘邦,决心迁都关中。正如刘向《新序·善谋》所说“国以永安,娄敬、张子房之谋也”。其《谏营昌陵疏》亦云:“昔高皇帝既灭秦,将都雒阳,感寤刘敬之言,自以德不及周而贤于秦,遂徙都关中,依周之德,因秦之阻。”[9]1951次年有一个叫田肯的人当面赞美刘邦迁都很好,刘邦听了非常高兴,还赏赐其不少黄金。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

第一,张良对刘邦建都关中的作用。娄敬首倡迁都关中功不可没,但是张良在刘邦没有采纳其建议的关键时刻,严厉抨击坚持建都洛阳、反对迁都关中的山东群臣,公开支持力主迁都关中的娄敬,并且晓之以理,深深感动皇帝,最终决意迁都的过程中更是居功至伟。如果当时没有张良的明确表态,娄敬的建议只能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而不是实际行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是当他面对重大问题举棋不定、悬而不决时,重臣的意见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汉朝最终决定建都关中,张良的作用大于娄敬。退一步讲,论及西汉建都关中,切记不能只提娄敬,不提张良。

第二,关中和西汉长安的关系。关中是一个自然区域概念,广义的关中可指秦国的整个疆域,狭义的关中可指古代四关(武关、函谷关、大散关、萧关)之中,也可指函谷关、大散关之间,还可指陕西关中盆地或渭水流域。如果以长安为中心,广义狭义的关中都是长安的外围环境。娄敬、山东群臣的言论中都先后提及在关中建都的西周和秦朝。西周和秦朝的都城分别为丰镐和咸阳。这样看来,包括张良在内,刘邦君臣在关中建都的地理范围的认识上基本一致,其位置就在丰镐和咸阳之间或周围地区,也就是后来西汉都城长安的区域所在。张良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西汉建都关中,也就是成就了西汉建都长安。举世闻名的汉长安城的宏伟规划和辉煌建筑都是在张良的力主之下才得以完成的。平心而论,张良与都城长安的历史名胜都有间接关系。

第三,张良支持娄敬迁都的建议,当即就被皇帝采纳,建都则需要一个过程。史载,刘邦接受迁都建议之后,“即日驾,西都关中”。迁都关中以后,汉高祖在临潼的栎阳居住多年。一是秦都咸阳遭到项羽军队严重破坏,处处残垣断壁,无法入住;二是西汉初年民生凋敝,需要休养生息,能动用的财力、人力有限;三是皇家建筑,设计精美,要求严格,需要较长时间。高祖七年(前200),未央宫建成,刘邦建立的西汉自栎阳迁都长安。

4 张良与汉中

汉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西省南部。西周时称周南、南郑,战国时置汉中郡,宋嘉定年间筑兴元城。文物古迹有刘邦的汉台、饮马池、拜将台以及魏延墓、净名寺塔、武侯墓、武侯祠、张骞墓、张良庙等。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3“汉中开汉业”,刘邦汉室伟业在这里奠定。因为刘邦到了汉中,才有了汉台、饮马池、拜将台、张良庙等名胜古迹;才有了汉台博物馆珍藏的传说由张良亲手所书、后人石刻的隶书“玉盆”二字,寓意汉中是一个美好如玉的盆地。这些名胜古迹和文物是汉中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材料。细想起来,追根溯源,这一切和张良也脱不了干系。

鸿门宴之后,项羽兵多将广,一家独大,以灭秦定天下者自居。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以梁、楚九郡作为自己的地盘,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为了彰显灭秦之功,安抚六国之后和有功之人,项羽先后分封了十八个诸侯王。此前他意图主宰天下,却装模作样就分封一事请示楚怀王,不料楚怀王坚持先前“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让项羽颇为恼火。他一怒之下,名义上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却把他赶到江南,呆在郴县这个小地方。并坚持不让率先入定关中、灭掉秦朝的刘邦占据关中,而是立秦朝降将章邯为雍王、长史司马欣为塞王、都尉董翳为翟王。这三人分王关中,以防分封到巴蜀的刘邦东进,史称三秦。

最初,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其领地是偏远的巴蜀之地,不包括汉中地区,所以也有人说刘邦被封为蜀王。刘邦受封,奖赏张良很多黄金和珠宝,张良却马上把这些东西全部送给项伯,于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9]2027聪敏的刘邦明白张良的一片苦心,于是增加给项伯的贿赂,最终在项伯的运作下,“项羽许之,(刘邦)遂得汉中地”。[1]2038如此一来,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的汉中盆地便成了刘邦的落脚之地,刘邦也就成了汉王。

张良为人,轻财利而重情义。为了覆亡暴秦,他离开韩王,一路出谋划策,帮助刘邦顺利入关。现在刘邦受到项王的分封,前往汉中,有了自己的归宿,张良则坚持要返回韩王身边去辅佐韩王。骤然离开刘邦,有些过意不去,便坚持把刘邦送到褒中。分别之际,张良劝告刘邦道:“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1]2039刘邦觉得张良言之有理,“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前边送走张良,后边就立即烧毁栈道,刘邦对张良可谓言听计从。

然而,战争年代,世事难料。张良风雨兼程回到韩国,却找不到韩王成了。原来由于张良追随刘邦西去,助其先入咸阳,项羽迁怒于韩王,把韩王由国君降为侯,人也被带到彭城软禁起来。为了保韩王性命和消除项羽对刘邦的疑虑,张良对项羽言道:“汉王已烧绝栈道,无还心矣。”又写信给项羽说齐王田荣有反叛的迹象。项王对张良的话信以为真,从此不再担心汉王东来攻打自己,而是全力以赴发兵攻打田荣。

张良充分利用他和项伯的特殊关系,并用金银财宝对其加以利诱,为刘邦从项羽那里争取到汉中之地。接着又想出烧毁栈道的妙计,并将汉王烧毁栈道一事在项羽那里广而告之,成功地麻痹了项羽,使其对刘邦不加设防。这样就为刘邦以汉中为中心,励精图治,积蓄力量,伺机入关,东向决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因张良为汉王从项羽那里争取到汉中之地,他才会陪送刘邦到了汉中,在原褒河石门下游的如盆凹石上写下“玉盆”二字;只因张良为汉王从项羽那里争取到汉中之地,汉中才有了刘邦驻跸的汉台,才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历史典故,才有了刘邦拜韩信为将的拜将台,才有了饲养刘邦坐骑的饮马池。

5 张良与张良庙

张良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所在的紫柏山亦是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张良庙是留坝县的美好自然和人文景观,是留坝县的一张名片。

张良庙位于留坝县境内紫柏山下的庙台子,因张良曾被封为留侯,故又称张留侯祠。据《留坝县志》载:“汉张留侯祠,原为祭祀汉高祖刘邦的开国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清同治十年(1871)景邦宪志《紫柏山志叙》载:‘考《昭明文选》,书内有云:汉高祖修留侯庙,宋时皇帝重修,盖其时最胜。明末各处贼起,庙尽毁残,古碑金文石刻损至多矣!’”[11]764《留坝县志·序三》谈及“留坝”地名起源时说,境内“汉张留侯祠”闻名遐迩,遂有“留坝”之称。可见,张良庙与留坝地名皆因留侯张良而来,张良与留坝地区渊源颇深。

据陈泽孝、陈宁两位先生考证,张良在高帝十二年(前195)至惠帝二年(前193)间学辟谷,导引轻身。其原因大抵是吕后专权,大杀功臣宿将,并危及张良自身及其后人之安全。秦岭紫柏山区曾经是刘邦、张良军旅之地,张良在此隐居,意图不言而喻。也有传说张良辟谷之处就在紫柏山西侧的陈仓道旁。《汉中府志·山川上·留坝厅》载:紫柏山,厅西北五十里,层峦耸秀,古柏阴森,山顶及山脚均有留侯祠,相传子房辟谷于此。留侯祠《三清殿创建碑》载:“紫柏山有留侯庙,相传为张文成公辟谷处。”道光二十年(1840)的《留坝厅志》卷一《紫柏山图》载:紫柏山的朝阳洞“内如厦屋,外有石壁如屏,相传留侯坐静处,石墩犹存”;云罩洞“相传留侯藏书处”;五云洞,祠西一百里,有留侯遗像,“相传为留侯辟谷处”;赤松洞,一石墩上棋盘和棋子都在。另有火龙山,是传说中张良成仙的地方。在有关张良庙的众多传说中,尽管掺杂了不少成仙等迷信成分,但是有两点显而易见:一是这些传说都集中在紫柏山一带,证明这里应该就是张良辟谷修身的地方;二是这众多的传说,反映了千百年来后人对张良的敬仰。当然,好的历史传说也是优秀的文化遗产。

国内有关张良庙的历史胜迹为数不多。在仅有的几处文物遗迹中,留坝县紫柏山张良庙,殿宇规模最大,古迹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若对其全面考察,再细细品味,就可以发现其蕴藏着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张良庙与传统建筑文化。这里的建筑文化,大而言之,包括周围环境、整体布局、个体建筑。紫柏山地处秦岭南麓,属亚热带气候,最高温度二十几度,修林茂竹,植被很好,是天然氧吧,空气湿润清新,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如临仙境。张良庙所在地域,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说法,风水极好;在现代人看来,环境优雅。张良庙是一座古建筑群,整体布局比较完整,有传说中张良辟谷修身的许多场所。如有再现张良人生重要节点的人工景点授书楼,有后人纪念张良的殿堂,有尊奉张良为教祖的全真道道教建筑……这些古建筑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张良的人生轨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张良庙的古建筑,历史上也曾有过毁坏,有过重修,但其建筑风格依旧,有山门、大殿、楼台、亭阁、大厅、走廊、室舍等等,土木结构,重檐斗拱,很像一个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第二,张良庙与道教文化。秦朝末年,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都有市场。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对一代谋圣张良影响很大。前期,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促使张良报恩韩国,灭秦兴汉;后期,道家顺其自然、淡泊名利、重视个人生命的思想,又支配着张良功成身退,遁入深山,修身养性。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道家思想是其渊源之一。再加上历史传说中张道陵、张鲁皆是张良的后人,道藏《张天师世家》载:“其始祖为留侯,九传(应是八传)而至张道陵。”这样一来,张良就和道教有了不解之缘。东汉时期,张良的十代孙张鲁为了祭祀祖先,在紫柏山中修建了留侯祠。张良庙一度成为陕南道教活动中心。张良当年诵经的地方亦被道家尊为第三洞天,并在张良庙建有规模宏大的道教三清殿建筑。这些无不使张良庙辉映出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的色彩。

第三,张良庙与文学艺术。因张良而有张良庙,因有张良庙而联想到张良,这样互为因果,衍生出许多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主要是题记和诗词。其作者或身份特别,或为文化名人。其作品或文笔凝练,或对仗工整,或形象生动,或寓意深刻,皆为佳作。如:“送秦一椎,辞汉万户”;“既论功业真贤相,纵不神仙亦达人”;“富贵不淫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侯封敝屣,汉家三杰,如公的是完人,明功成身退之意;奋志击秦,博浪一椎,不中亦寒敌胆,以匹夫有责为心”。另有陶铸诗作《赴延安路过张良庙》:“停车闲步瞻遗容,敢效亡秦抒所衷。遥望延城光万丈,轮声欲起夕阳红。”

张良庙的艺术主要表现在雕塑、绘画和书法三个方面。雕塑有张良鎏金铜像,有黄石公授书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前还存有黄石公塑像。这些雕塑形象生动,紧扣主题,再现了张良传奇的一生,是张良庙中重要的文化遗产。绘画方面则有《八仙过海图》《多福图》,以及王世锳的“兰草四屏”等,思想性、艺术性极强。张良庙书法作品很多,其中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行书“第一山”、清代王世镗相关对联3幅、现代书法家于右任草书“不从赤松子,安报黄石公”等都弥足珍贵,且各有特色。

第四,张良庙与养生文化。紫柏山是传说中张良功成身退、修身养性的地方。西汉初年,道家思想盛行,很多人讲究养生。当时的养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保健,主要是通过食疗、服用可以滋补身体的药品、练习辟谷导引轻身之术等途径,达到强身健体、益寿延年的目的。张良辟谷养生就是其中重要的方法之一。辟谷术起于先秦,《大戴礼记·易本命》记载:“食肉者勇敢而悍,食谷者智慧而巧,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是为辟谷术最早的理论根据。辟谷古称却谷、去谷、绝谷、绝粒、却粒、休粮、清肠等,即不吃五谷,但可以吃果品、营养性植物,补益药物和饮水,所以养生性的辟谷并非绝食。除饮水服气外,辟谷之人还可以服用一些辅助食物,如白术、山药等。这些食物,大多数可以补养气血,所以能够解饥、祛病、延年。张良晚年曾闭门谢客,专心于辟谷。史载张良在西汉迁都关中之后,“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馀”,乃学辟谷,导引轻身。因此,陕西汉中的紫柏山留下了许多有关张良辟谷养生的胜迹。张良的养生之道留给后世很大启示,如养生要选择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居住,养生必须要清心寡欲,放松思想,没有负担,等等。

综上所述,陕西许多历史名胜均与张良有关,对此,我们应该加以重视,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历史名人独特效应,让已是名胜的景点内容更加丰富,让不是名胜的遗址努力变成历史名胜和旅游景点,用实际行动丰富旅游文化,发展旅游经济。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6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邓天挺,谭其骧.中国历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4]蓝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蓝田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5]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6]骆天骧.类编长安志[M].黄永年,点校.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7]陕西省临潼县志编纂委员会.临潼县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8]缪文远.战国策[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冯岁平.西北小江南——汉中[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11]留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留坝县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Zhang Liang and the Several Places of Interest in Shaanxi

LI Hu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Xianyang Normal University,Xianyang 712000,Shaanxi,China)

As an important adviser to Liu Bang,Zhang Liang spent his former half of life helping Liu Bang going to Xianyang from the west,getting the vassal state of Hanzhong,fighting for territory in Central China,and moving to the capital of Chang’an,which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the prime years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For his latter half of life he disclaimed all achievements he has made,went to Zibo for the rest of his life,living on vital energy instead of food as well as through exercise of all kinds by carrying the vital energy through the whole body and self-cultivation,who was later worshipped by later generations.Many places of interest within the borders of Shaanxi such as Yaoguan,Hongmen,Chang’an,Hanzhoung and Zhang Liang Temple all have a profound historical origin. Shaanxi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fficacy of Zhang Liang as a historical celebrity to enric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economy.

Zhang Liang;historical relics;Shaanxi;tourism

K234.1

A

1672-2914(2015)01-0005-07

2014-11-12

陕西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科研计划项目(13JZ080)。

李虎(1955-),男,陕西兴平市人,咸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方史。

猜你喜欢

鸿门宴张良项羽
桥头会
张良受书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张良拾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鸿门宴(二)
鸿门宴(一)
张良拾鞋
梦遇项羽
“鸿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