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
2015-02-28王永飞
◎王永飞
教材课程
浅论高中语文必修3古代议论性散文课后习题设计
◎王永飞
一、课后习题设计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它的课后习题设计特色鲜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大多会有翻译类题目。例如《过秦论》第四题:把“然秦以区区之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段译成现代汉语。《劝学》课后第三题: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
(二)一般要求熟读或背诵。例如《劝学》课后第一题要求背诵全文。《过秦论》第二题: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课文最后三段。
(三)课后习题都会设计一个关于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等方面的题目。例如《劝学》课后第一题:说说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的。《过秦论》课后第一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师说》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师说》第二题: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写的。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劝学》课后第二题: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分析这些比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几层意思。
(四)倾向于设计以现代人的眼光对古人的论点进行评论的题目。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第三题: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劝学》课后第四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师说》课后第三题: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会设计一些课外拓展材料。例如《师说》有一段拓展材料《韩愈论作文》“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读书以为学,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
二、如此设计的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3第3单元课后习题设计可谓独具匠心,特色鲜明。那么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它的依据又在哪里呢?很显然它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学习的一些要求:
(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语感和必要的文言常识,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即对文言文某些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例如《劝学》课后第三题:结合上下文,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释义。《寡人之于国也》课后习题第二题:“给下列句式附上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因为文言文理解的主要障碍是其中某些重点词句,只要把握了这些重点词句,就能够大致读懂文言文内容。同时对文言文词句的理解也是比较基础的能力要求,没有这一步,后面文言文更深层次的学习就无从谈起。
(二)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课文一般要求熟读或背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例如《劝学》《过秦论》课后习题均要求背诵全文或其中的某些段落。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语感的培养非常重要,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在文言文的考试中,学生面对的往往是一篇全新的文章,甚至根本没有见过,此时只有借助初步的文言语感和积累的文言常识,去大胆地推测。
(三)对议论性散文的学习,要重点把握其议论性,对于文章论点、论据、论证的考察也就在所难免。例如《过秦论》课后第一题: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事实来证明其论点的?联系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你的看法。《师说》课后第一题: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四)要考察学生对传统文化是否热爱和有兴趣,在文言文阅读中能否有意识地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评价要有助于学生确立古为今用的意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第三题: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劝学》课后第四题:在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我们对于学习的看法有了很大变化。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有哪些观点需要补充发展?《师说》课后第三题: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五)教材本身的学习是非常有限的,远远无法满足文言文的学习要求。除了教材本身的学习以外,需要扩大学生的视野,补充一些相关的学习材料。例如《过秦论》有一段拓展材料《金圣叹评点过秦论》“过秦论者,论秦之过也。秦过只是末句仁义不施一语便断尽。此通篇文字,只看得中间然而二字一转,未转以前,重叠只是论秦如此之强;既转以后,重叠只是论陈涉如此之微。通篇只得二句文字,一句只是以秦如此之强,一句只是以陈涉如此之微。至于前半有说六国时,此只是反衬秦,后半有说秦时,此只是反衬陈涉,最是疏奇之笔。”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使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教材。
三、课后习题设计的不足
这样的课后习题设计显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样设计的不足之处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后习题的数量较少,在学生减负的同时,可能起不到相应的训练效果。该单元这几篇课文课后习题一般就三四道题,数量有待扩充。
(二)对重点字词、文言句式考察的题目不多。学生学过文言文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反馈学习效果。《师说》《寡人之于国也》两篇课文课后没有设计相关题目。这两篇课文课后可以设计一些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的相关题目。如《寡人之于国也》课后习题可以设计为:说明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用法“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师说》可以设计习题:说明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的用法“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三)缺乏与作者相关的拓展材料,导致学生对作者及其作品难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该单元只有两篇课文《师说》、《过秦论》有相应的拓展材料,学生在学了《过秦论》后,课后可以列举贾谊的其他作品《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的一些节选,这样学生对贾谊的议论性散文的写作风格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有的课后习题虽然设计了相关的拓展材料,但是没有对拓展材料做具体的要求,只是单纯的列举材料,学生很容易无所适从。《师说》、《过秦论》均是这样,两篇课文的课后习题分别设计了相关的拓展材料《韩愈论作文》、《金圣叹评点过秦论》,但没有对材料做具体的要求,例如可以设计为:韩愈的作文观对你有何启示?是否过时?金圣叹对《过秦论》的点评是否中肯?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
(五)课后习题设计对学生合作探究意识的挖掘不够。大多数题目,学生不需要小组讨论,只要稍加思考,就可以做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合作讨论的题目。例如学了《劝学》后,你认为“学可以已”还是“学不可以已”?用分组的方式进行讨论。讨论的目的不是判定孰是孰非,而是让学生学会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并学习文中的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进而形成合作探究意识。
(六)课后习题没有设计模仿写作类的题目,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模仿是写作的初级阶段和必要阶段。该单元均是议论性散文,通过学习这些散文的论证方法、句子结构等,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去写一些议论性散文。例如《过秦论》是对秦的过失进行论述,像秦一样,隋也是个短命的王朝。请模仿《过秦论》的句式、论证方法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议论性散文《过隋论》。要求论点鲜明、论证有力、结构完整。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王永飞 四川省西华师范大学 6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