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出口”,向着“明亮”那方
——语文“假期实践性作业”的思考与现实回应
2015-07-18曹忠华
◎曹忠华
探寻“出口”,向着“明亮”那方
——语文“假期实践性作业”的思考与现实回应
◎曹忠华
作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支柱之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语文假期实践性作业理应得到一线老师特别是语文研究者的“青睐”。
一、缘起:当下,语文实践性作业在迷失
先不妨将目光投向当下的假期作业,在较为普遍的现象中一见端倪。
(一)聚焦——看清三种现象
1.复习作业盛行天下,实践性作业蜗居一角。不少教师强调学生应利用寒暑假期复习巩固,以便迎接新学期。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要求所有学生认真完成《过好寒假》《过好暑假》。如果上级部门没有配备,他们甚至会设计若干张练习卷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假期中。除此,教师还会要求抄写一定量的词语,背诵一定量的诗词或写一定量的日记。而“实践性作业”只能被窥到隐隐约约的身影。
2.作业布置统一步调,实践性作业难倒众生。大部分学校的假期作业是统一布置的,也就是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作业,尤其是实践性作业。不同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还处在不同的文化地域,他们怎能完成整齐划一的实践性作业?学生愁眉苦脸,家长叫苦不迭,教师在“验收”作业时,也无可奈何。
3.作业形式哗众取宠,作业效度雾里看花。有些学校在实践性作业上动足了脑筋,创新了许多形式。比如,有好几所学校让五年级学生做一份“理财”的实践报告,即如何有效利用压岁钱做教育储蓄。由于此项作业相对较适合于大城市或者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因此,在“检验”此项作业时,教师发现不少孩子没做或者草草了事。
(二)思考——厘清两个问题
为了给“实践性作业”找到走出迷失的“出口”,使其成为有意义的存在,笔者认为有必要先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实践性作业?
综合多家之言,笔者认为:语文实践性作业就是立足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语文学习开展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生成性的活动。作业形式应强调开放、合作和探究,作业的手段应追求多感官、多角度且动态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培养自身的人文内涵,促进德性修养与言语能力“比翼齐飞”。
2.为何要践行实践性作业?
美国教育家彼德·克莱恩曾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笔者在开篇中,也已提及“语文课程是一门强调实践的课程”,这是许多语文有识之士的共识,也由此写进了指导性纲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但是当下,许多老师往往仍只是强调“语言训练”,要求学生在纸质文本上机械地训练。于是《过好寒假》《过好暑假》之类成了假期作业的主流。渐渐地,学生习惯埋没于“题井”中,真正成了“井底之蛙”。
复习巩固诚然是学生学习所需,但笔者一向认为,在长假里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做一些复习题无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应该让他们趁漫漫长假,真正投入到语言的海洋、浩瀚的生活中去,因为唯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才能真正勃发出语文的生命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期实践性作业是平时语文学习的补充与延伸,两者“互通有无”,相得益彰。
二、现实回应:实践性作业,向着“明亮”那方
有了以上观察与思考,我们就可以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上重新审视假期实践性作业,并作出相应的现实回应。
在上面思考中,笔者已就“第一种现象”作出了回应,明确了观点:寒暑假中,应以实践性作业为主,充分利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面,主要就如何践行实践性作业作出回应。
(一)以“学”定“作”——循着“学情”进发
现在的语文教学视角越来越向学生转移,“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已成为当下的语文热词。语文作业也应“以学定作”,只有真正地以“学”定“作”,实践性作业才能真正地引领学生向着“明亮”那方前进。
1.探察学生的兴趣
在漫漫长假,没有专业老师的陪伴,也鲜有家长的帮助,更没有平时每天查作业的监督机制,要想获得高质量的作业成果,必然需要“兴趣”的推动。
在放假前,老师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把兴趣相同或一致的同学组建成“学习共同体”。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实现他们的信息资料共享,也能使老师在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做到有的放矢。
如一位六年级老师精心布置了如下一项暑假作业:
在放假前,同学们提出了自己最想了解的三个问题。经过分析、比较,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宇宙天体的相关内容特别感兴趣。宇宙的奥秘无穷无尽,值得大家一起去探究。请同学们利用暑假的时间,好好地收集和整理关于天体的资料,并试着去写写调查报告。
要求如下:
(1)可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或观看宇宙视频进行整理、总结。
(2)将查找的内容,用word进行排版、保存。
(3)除了查阅天体相关知识后,还可以另外查阅自己最感兴趣的两三个问题进行具体了解,然后写一份调查分析。
时间: 调查人:
调查主题 查阅渠道 查阅信息调查情况分析
2.探访学生的家庭
假期实践性作业,需要在家庭环境中完成,往往又需要技术和材料的支撑。因此,家庭的不同情况决定了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条件、家长文化程度以及工作性质,避免学生及家长产生畏难甚至抵触情绪。
仍以上面的作业为例。对于一些贫困家庭而言,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怎么办?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特殊,在长假中会把小孩送回到偏僻的农村爷爷、奶奶身边,同样缺乏相应的作业环境怎么办?
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就了解到这些情况,可以有以下几种预案:(1)这类学生和住得较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约定的时间里,共同调查,资料共享。(2)支持他们一些书面资料,让他们阅读、甄别后完成。(3)利用他们身边已有资料,重选“问题”。(4)调查了解他们老家的环境,量体裁衣,另辟蹊径,给他们单独布置个性化的实践性作业。如此一来,所遇困惑就迎刃而解了。
(二)“小”“实”辉映——顺着“有效”落地
实践性作业,重在“实践”,也就是“做中学”。如果实践性作业名目繁杂,形式花哨,结局只能是哗众取宠,弄巧成拙,这也与实践性作业的目的背道而驰。因而,长假实践性作业应坚守“小”“实”二字方针,真正将作业有效落地。
1.以“小”见“大”,一作一世界
所谓“小”,就是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切入点要小,引导学生研究生活中的小问题,发现其中的大世界。请看一位五年级教师设计的寒假实践性作业——“我的祝福短信”:
寒假是亲人团聚的日子,是感恩和祝福的日子。请同学们先收集5条祝福短信,再创作2条祝福短信。
我收集到的最深情的短信是:
我收集到的最真诚的短信是:
我收集到的最具创意的短信是:
我收集到的最意外的短信是:
我收集到的文字最优美的短信是:
我创作的送给父母的短信是:
我创作的送给老师的短信是:
当下社会,短信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该老师充分挖掘短信元素,布置了虽小却内涵丰富的实践性作业,既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能力,又体验了中国传统“年文化”。可谓是“小作业,大世界”。
2.以“实”为重,一作一风景
所谓“实”,老师布置的作业切入点要实,所研究实践的内容就在他们的生活中,可操作性强。请看一位四年级教师设计的实践性作业——“走近父母”:
(1)陪同父母。开展以“父母的一天”为主题的实地调查活动,陪同自己的父母经历他们一天的工作过程,并记录下来。
(2)人物特写。开展“人物特写”主题活动,摸一摸父母的双手,看一看父母的眼睛,听一听父母的声音,进行人物特写。
(3)歌颂赞美。搜集古今中外赞美父爱、母爱的诗句名言,摘录下来。
学生只要亲自去实践,完成此项作业应是小菜一碟。因为父母是自己朝夕相处的人,而且血脉相连,有真情实感。更可贵的是,此项作业不仅引领着孩子走“近”了自己最亲的人,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图式,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静”“动”结合——沿着“靓丽”漫溯
小学生毕竟姓“小”,假期实践性作业历经时间又长,如没有有效的呈现与评价机制,很容易成“水中月”“镜中花”。
1.联“动”,在合作共享中共进
现代互动性交际媒体的出现,为实践性作业提供了可随时“跟踪”“合作”“共享”的路径。
比如笔者所在班共有以下几个公共交际平台:班级博客、班级QQ群、班级微信。其中,最为常用的是“班级QQ群”,由于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已能随时随地上QQ。因此,笔者要求在长假里,“上班级Q群”是每天的必修课。大家在上面分享自己实践性作业的进程、成果,由于交际功能的强大,可以实现声音、图像、文字的多种信息的融通。学生在上面不仅可以了解到伙伴们的作业状况,互相鼓励,互相促进,还可以资源共享、交流心得、共同解惑。教师也可以随时检查学生的作业进程、质量,并及时表扬先进,提醒后进,还能适时地伸出援助之手。还可以从中挑选较好的展示到班级博客和微信平台上,与家长们互动,与更多的网友分享。
如此一来,假期实践性作业就有了多元化的督查、合作、分享机制,想不“亮”都难。
2.止“静”,在静默参修中悟道
这里的“静”,是相对于上面的“动”而言的。在教师和学生动态的管理和推进中,作业完成,假期结束。此时,如何放大“假期实践性作业”的成效?笔者认为,需要止“静”。
社会大环境的浮躁,电子信息的瞬时变换,都会影响学生只是停留在作业表面的“精彩”,并不能深究其中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开学后,教师应及时整理学生的“假期实践性作业”,将调查报告、摘录笔记、实践日记、照片、小制作……布置在教室的角角落落,让全班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静静地去看、去问、去想,在第二个星期再集中分享交流。此时,学生更容易触摸到作业内涵的意义,将作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然,也为下一次“假期实践性作业”作了预热。
此外,语文假期实践性作业还应与其它学科整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总之,只有做到“以学定作”“小实辉映”“静动结合”,“假期实践性作业”才能真正地融入到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之中。
(曹忠华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