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Comment 3 如何专注地走“品牌化”发展路径
2015-02-28蔡月日
蔡月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博士后
点评
Comment 3 如何专注地走“品牌化”发展路径
蔡月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博士后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愈加迫切。中国机器人市场从2004年开始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40%,为全球机器人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已超过日本,达到36560台,但此间本土品牌产品仅占比约8%。本土品牌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系统控制软件等关键技术上存在短板,行业整体布局较为混乱,定位不够清晰,多追求“大而全”,较少具备特色和专注服务某个特定领域。
工业机器人技术涉及本体、控制和集成应用三大模块,以及减速机、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器、集成与控制和仿真离线编程等六大核心技术。其中,作为上游的核心部件生产,如控制器、减速器、驱动器、伺服电机等,具备高技术、高利润的特征;作为下游的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同样利润较高;但作为中游的单纯机身制造、装配,则受产业链的制约,利润空间较小。新时达公司基于自身的产业技术特点,通过采购方式获取电机、减速器,而专注于现阶段核心的软件与控制系统技术,保证了机器人系统的综合适配性能,可满足电梯、橡胶、电子、机加工、食品包装、工程机械和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的焊接、码垛、搬运和上下料等工作需求。
根据日本、韩国的经验,经济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当人均GDP达到 5000美元~7000美元 阶段,机器人产业会呈现爆发式增长。2012年,我国人均GDP 6100美元,已进入机器人高速增长的“窗口期”。新时达从2009年进入机器人制造领域,准确地把握了机器人发展的“窗口期”机遇,并且对细分市场认识清晰、把握准确,目前相关机器人产品和业务已颇具规模。
我国机器人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市场需求旺盛,但产能尚小,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机器人企业,特别是中小机器人企业要走差异化开发、专业化服务、特色化发展之路,而非与大企业、外企一争短长。同时,需要加强与高校合作,在基础关键技术方面获得本质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