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伙伴关系与美国的门罗主义

2015-02-27何亚非

中国新闻周刊 2015年7期
关键词:结盟伙伴关系拉美

何亚非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副主任

新年伊始,中国在北京召开了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合作论坛。双方达成许多共识,论坛始终贯穿了“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希望与各国建立广泛与密切的“伙伴”关系的又一体现。

然而,美国媒体神经高度紧张,声称中国“在美国后院建立新的势力范围”,趁美国外交“战略收缩”、门罗主义不再之际,与美国展开地缘政治的争夺。并且将中国与俄罗斯、伊朗拉在一起,似乎三国想结成“联盟”在拉美对付美国。看来,美国朝野对中国特色外交以及中国的全球伙伴关系政策真是缺乏深入了解,难免自言自语,杞人忧天。

“广结善缘”不树敌

中国人现在最关心两件事,那就是发展与安全。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新世纪,中国的发展与安全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安全与繁荣也需要中国的贡献。这种相互依赖加深、命运休戚与共的辩证关系贯穿中国特色外交的战略和政策,也充分体现了“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中国胸怀、中国智慧。

在这些外交大政方针指导下,中国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拓展全球伙伴关系和网络,战略伙伴、对话机制不断增加。中国与50个非洲国家整体合作的中非合作论坛2000年成立;与中东欧16国于2012年建立“1+16”合作机制;与22国的阿拉伯国家联盟2004年建里中阿合作论坛;与俄罗斯和四个中亚国家在2001年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南亚和西亚国家为观察员;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合作则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启动;去年7月习近平与33国组成的拉共体领导人首次集体会晤,宣布建立中拉论坛和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今年元月8日中拉论坛首次在京举行。

放眼世界,“中国的朋友遍天下”,已初步形成以全球伙伴关系和区域合作机制为特征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然而中国坚持不结盟的政策并没有变化。在这点上中国与美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根本性区别。中国是“广结善缘”不树敌,美西方则是“零和思维”,敌我阵线分明。下面两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

首先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原则,既促进安全,又促进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它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密切相关,与欧亚各国共同发展和振兴紧密相连。沿线44个国家、22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互补性强,结合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将大大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合作共赢的前景显而易见。目前“一带一路”构想已得到50多个国家的呼应、参与和对接。

“一带一路”所蕴含的伙伴关系政治上是包容的,将促进亚洲与欧洲、非洲、美洲等文明圈的互鉴与融合;它又是开放的,以自愿为原则,不封闭机制,不限制国别,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摒弃势力范围和主导权之争,有助于打破长期存在的陆海割裂、区域阻隔的旧地缘战略态势。

这种伙伴关系在经济上是合作共赢的。它将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经贸合作,促进合作伙伴共同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架构。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中国倡导的新型金融机构还将有效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金融和货币体系的话语权和自主权,并为“华盛顿模式”失败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供推动力量。

再看中拉合作机制。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共同体国家同样遵循合作共赢原则发展长期伙伴关系,它与美国的“门罗主义”毫无干系,与争夺“势力范围”更是不着边际。美国以为,美国收缩、别国进取就是在拉美争夺势力范围,这种想法一是不符合事实,中国在拉美无意取代也不可能取代美国。二是拉美国家有权利选择合作伙伴,与中国进一步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是双赢、多赢的良性互动,没有针对第三方的结盟含义。

王毅外长在中拉论坛闭幕式上表示,中拉合作不针对第三方,也不排斥第三方,旨在打造南南合作的新样板。而且,拉美整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首先获益的就是作为拉美近邻的美国。就在这次中国与拉共体论坛上,双方宣布今后10年贸易规模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在拉美地区投资存量达2500亿美元。中国此前已提议与拉美共同构建“1+3+6”合作新框架,即“1”是指《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3”是贸易、投资、金融合作“三大引擎;“6”指能源资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制造业、科技创新、信息技术“六大领域”。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资金因美联储结束量化宽松、即将提高利率而可能大量回流美国的背景下,拉美国家普遍面临经济增长和资金的瓶颈,中国与拉共体国家加强互利合作,正逢其时。

2013年,美国国务卿克里在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上声称,“门罗主义的年代已经结束”。2014年12月,白宫又宣布了与古巴关系正常化的计划。这本来都是好事,表明美国将跟上历史进步的步伐,不再在拉美专注于地缘政治的“零和”游戏,是美国对拉美政策的修正,并非美国学者所说的“战略收缩”。

但是美国一些人经常拿“放大镜”来观察中拉合作,希望找到“中国扩大势力范围”、与美国在拉美进行战略竞争的蛛丝马迹。如中国政府与阿根廷关于民用核电的合作项目、与玻利维亚和委内瑞拉在卫星发射方面的合作都被过分解读,似乎美国的后院就要“起火”。更有甚者,中国的民企考虑投资400亿美元,在尼加拉瓜建造80公里长、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运河也被炒作成“中国的战略图谋”,想以此取代美国垄断的巴拿马运河。去年年底《财新》年度峰会上,就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回答很简单,“子虚乌有”。

“伙伴关系”比“门罗主义”高明

那么从历史经验、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层面分析,中国为什么选择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而不走结盟的路线呢?

一般意义上讲,同盟关系通常需要签署有国际法意义、约束力强的多双条约,并承担相应责任。而伙伴关系则不签署任何条约,不受结盟义务约束,是自愿的合作关系。

纵观历史,中国曾走过一段结盟的路线。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严峻国际形势,中国采取以苏联划线做法,于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效期30年,两国正式结盟。1980年条约期满未续约,同盟关系终结。

1985年8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总统尼雷尔时说:“我们现在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不倾向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谁搞霸权主义,就反对谁,谁愿与我们友好,我们也愿意与谁友好,但决不卷入任何集团,不同它们结盟。”这是对中国不结盟政策的精辟描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包含建立全球伙伴关系的中国特色外交理念,阐述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思想。就建立伙伴关系而言,一是建立伙伴关系要坚持不结盟原则,二是在全球范围布局中国伙伴关系网络。

中国不结盟政策坚持了数十载,是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核心,也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做法,更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中国选择建立伙伴关系的新思路而不走结盟的老路,即立足于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身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顶层设计的“中国智慧”贡献,有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和经济全球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经济跨越式发展奇迹,2014年经济总量已超10万亿美元。然而,中国的发展依然不平衡,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外交必须以维护世界和地区安全环境和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继续奋蹄疾行,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目标。

第二,中国广交朋友、建设伙伴关系网络是希望通过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加强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扩大互惠合作和文明融合,为各国共同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而结盟的目的是拉一批国家,来孤立和打击另一批国家,这不符合中国的外交战略,与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利益背道而驰。

第三,中国特色外交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结盟和拉帮结派的做法格格不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倡导合作共赢,坚持《联合国宪章》国家平等的国际关系准则。中国从来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的勾当,不赞成丛林法则与零和游戏规则;始终主张在国际关系中秉持公道、捍卫正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结盟战略是美西方推崇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是为了一国或某个国家集团的私利,与《联合国宪章》、国际法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准则相悖。

第四,结盟不符合中国特色外交的长期优良传统和实践。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政策主张和思想,经过历史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外交政策基石。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是中国外交重要方针,中国将根据事情本身是非曲直来决定外交方针和政策,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中国反对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认为军事同盟关系削弱、影响全球和地区安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开放、包容的。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是实现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排除异己、容不下不同的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是霸道的做法。

总之,“广交朋友”比“四处树敌”强,这是正能量与负能量的博弈。长远看,“交朋友”一定胜过“找敌人”,“伙伴关系”肯定比“门罗主义”高明。

目前,中国已与67个国家、5个国际组织构建了72对伙伴关系,为摒弃旧的国际关系范式、建立以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小国家一律平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榜样,推动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潮流、大趋势。

猜你喜欢

结盟伙伴关系拉美
按兵不动
相互扶持
结盟
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社会服务伙伴关系演化、本土化及治理之道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