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无效的颈性高血压
2015-02-27陈国伟
陈国伟
王先生是一位长期从事办公室案头工作的白领,天天与电脑打交道。近两年来感到颈部肌肉酸痛,转头不灵活,起立时常有头昏、头晕或头痛,偶尔有上肢酸软麻木感。去年单位体检发现血压偏高,经常在140~150/90~100 mmHg,当时医生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王先生按医嘱除低盐饮食、减肥和改善生活方式等非药物治疗外,还服用降压药,虽然有时候血压可以降下来,但总体降压效果仍然不太理想,而头晕、头昏和上肢麻木等症状反而更加明显,有时还会出现多梦、失眠和记忆力减退现象。
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他找我看病,经询问相关病史和体检后,我叫他先去拍一张颈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发现,颈椎小关节有移位、增生,部分椎体钙化和骨刺形成,颈动脉窦轻度受压。
显然,王先生患了颈椎病,其高血压可能与颈椎病有关(即颈性高血压),于是我让他停用降压药并按正规颈椎病治疗。2个月后,他的血压完全恢复正常,原来的头晕、头痛和上肢麻木的症状也销声匿迹。
那么,颈椎病是怎么与高血压挂上钩的呢?
颈椎因长期劳损(如王先生这样从事案头工作、天天使用电脑者更容易受损)、老化或退行性变,偶尔因外伤等原因,导致颈椎小关节移位或错位、增生、钙化或骨赘形成,可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收缩,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内缺血,反射性地使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从而导致中枢性血压升高,称为颈性高血压。当颈椎病影响到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时,则更易引起血压升高或大幅度波动。目前认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和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是引起颈性高血压的罪魁祸首。
必须指出,并非所有颈椎病都会引起高血压,颈性高血压是颈椎病的一種特殊表现。
诊断颈性高血压的先决条件是证据充分,包括临床表现,如颈部肌肉酸痛,颈部或颈椎可有压痛,颈部检查可触及硬块,颈椎可偏歪,患者转头不灵活,可伴有头晕、头痛、耳鸣、上肢酸痛麻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体征,颈椎X线片和/或CT及磁共振成像只能确诊颈椎病,在此基础上患者有血压升高,血压稳定与否和病情轻重与颈椎病直接相关,经合理治疗颈椎病后,一旦颈椎病好转,血压亦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情况才能称为颈性高血压。
那么降压药对颈性高血压为什么疗效欠佳,甚至加重症状呢?这是因为颈性高血压与一般高血压不同,前者病因明确,即与颈椎病有关,必须针对颈椎病治疗才能降压。而且,颈性高血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服用降压药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反而会加重头晕、头痛等症状,而血压下降不明显甚至不降反升。
近年来,随着平板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不少人终日痴迷于此,长时间低头玩电脑或手机,久而久之常可导致颈肌和颈椎疲劳或劳损,颈椎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由此产生的颈性高血压也与日俱增,为此,颈性高血压的防治也应尽早提到议事日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