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乡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载体作用探究

2015-02-27杨军

文化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乡贤民众培育

杨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1)

新乡贤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载体作用探究

杨军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党校,广西 南宁 530021)

价值观内化于心,才会成为民众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使人们养成良好道德习惯,使修为合乎该价值共识,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取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之内化的过程。新乡贤无论是在受众群体上还是传播实效上都有着其他载体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在新乡贤的帮助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拥有远比从前更广泛的传播空间。因此,各级基层组织也应该重视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上的优势,并充分利用好、培育好新乡贤这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践行的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载体;新乡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实践的重要性更甚于理论学习,因此,需在落实层面、践行层面上多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坚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够有助于自我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将有效感染自己身边人。事实上,要让民众能够在不自觉中就践行并旗帜鲜明地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与民众日常生活充分结合在一起。在党的十八大后,学术界也开始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开展了深入探索,这些成果的确照顾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的培育需求,但却并未真正照顾作为受众的一般百姓在这些机制、方案下的直观感受。人需要通过自己主观的感受来认识客观的世界与理论,要求人民直接领会抽象理论中的真义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也就是为何要对新乡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层面上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走出一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道路。

一、日常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路径

(一)认知路径是前提

价值认知是在认知手段下对价值理念进行认识的活动。要让民众认同,首先必须要让民众对该价值观进行价值认知。价值认同是当社会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就某种或是某类价值的认可,并愿意与其他社会个体分享,同时能够让一个或多个社会群体以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行动指导。[1]可以说,没有价值认知,就不可能会有价值认同,而价值认同则比价值认知的程度更高一些。只有能够在情感上接受价值观念,才能够通过理性思考价值观念,在思考后充分了解掌握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并充分评价价值观念,做出价值选择,从最根本的地方对个人价值观念进行改造,从而方能从认识理论上升到认同观念。

正确的价值认同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价值取向,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认识和实践高度统一,认识是行动的基础,对价值观念的认知越是深刻,在实践的过程中就会越坚定。在文化全球化带来的意识形态乱流当中,有关各方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畅通宣传渠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方面,让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唯有在社会各界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民众才能全方位的认知。

(二)认同路径是过程

“认同”一词在学术意义上的概念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赞同和服从。在价值层面,则是指人类群体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秉持着同样的价值理念,以同样的价值观念,遵循同样的价值取向开展活动,又或者在理想上、理念上甚至是信仰上达成共识,并将之体现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在精神层面展现为对某种价值观念、价值理念、价值取向的认可与遵从,也可以理解成不同个体在同一个共同利益目标下作出的共同努力,也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在社会中认清自身价值与扮演角色的重要参照价值。比起更表面化、具体化的价值认知,价值认同无疑更全面,也更深刻。如果说价值认知主要是基于情感认知,那么价值认同便是在思辨过后、对价值观念进行选择后才进行的认同,是基于理性思考的认同。党和国家之所以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党充分意识到了当前文化全球化这一大趋势,也是对多元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造成冲击的背景下作出的积极应对,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实现其战略目标,还必须以各种手段让我国民众对其形成价值认同。要结合乡土生活动态创新方式方法,从而让民众能够理性思考并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正确性,从而在情感上、理性上都认同。

(三)践行路径是目标

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落脚点。在2014年2月24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观要真正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就必须要让这种价值观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得人们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充分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物质和精神可以通过实践相互转化,实践也是两者可以相互转换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实践是人类生存乃至社会组成的基础,人类社会与人类文明是通过实践形成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体现自身作用。如果从数学角度来看,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可以分两方面看到,一个是外生的因变量,也就是社会外部环境的改变使得社会个体自己的需要必须作出改变,这是来自外部的影响,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每一个细节;一个是内生的自变量,属于内部影响。两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才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切实的践行动力,而这一动力也将贯穿全过程,让其从“必须要实践”的外力践行需要转化为“应该要实践”的原动力践行。

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彼此之间的互动有着深刻的必然性。不仅如此,“价值认知、价值认同、价值践行”三部曲彼此之间应该如何配合,才能实现目标,还需深入探索。无论如何,有一点是各方已然达成共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常态化、普遍化,使其能够内化为民众自发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中国建设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高社会凝聚力、减少社会矛盾、团结社会群体的精神思想基础。[2]

二、新乡贤的功能性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具有独特作用

新乡贤作为孕育向上、积极、先进的思想,自古以来,人们对新乡贤有一种莫名的崇拜和信任,新乡贤所提出的思想和观念被人们所称颂和推崇,要以新乡贤作为传播价值观、弘扬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扩大影响范围,发挥启发人们思想、拓宽人们思维的重要作用。

(一)传播功能强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仍然过于抽象,缺乏在日常生活及一般社会领域传播的载体。新乡贤的存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广泛受众,能够准确传达其核心内涵的载体,让广大群众能够以一种更具体、更现实、更简单的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世俗化。

新乡贤之所以在农村社会能够拥有如此广泛的影响力,不但是因为其在历史过程中发挥了教化民众的作用,也因为新乡贤为农村民众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生活,更因为新乡贤有着极高的通俗性、草根性。早在文字尚未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方式之前,乡贤就已经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农民们渴望通过乡贤接触到更丰富多彩的文化。[3]与此同时,新乡贤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浅白,更有利于一般人理解。新乡贤极少给民众带来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行动或语言展现这一理念。正因如此,新乡贤是属于全国人民的新乡贤,是能懂阳春白雪却也可以和下里巴人打成一片的草根精英,而其通俗性也带来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加上新乡贤的经验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他们传播文化的丰富程度也绝非其他载体能比,受众层面更广。

(二)感染力度大

对民众而言,对理论的认识再深刻,也不如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更能巩固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术知识上的剖析,对其发展历程的回顾,对其核心要素的探索,都属于理论上的研究探索,可以丰富其知识储备,但却不能够真正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体验。而新乡贤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将充分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满足民众在情感上的精神需求。

现如今,社会发展带来的高度多元化使得人们看上去可以选择更多类型的人生道路与更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如此多元的选择反而让人们感觉不知所措,这事实上也就是价值观缺位的一种具体表现。然而,人类同时也对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讲学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感,要求死记硬背只有论断没有论证的理论知识、混淆理论学习与硬灌都不应该提倡。[4]同时,人们即便是在这种方式下认同了价值观,也很难说服其他人认可这一价值观,而且仍然不能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藏于新乡贤文化当中,使得新乡贤能够充分在言行举止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通过自己处理问题、开展活动的方式方法,给其他社会个体做出榜样。活生生的人物展现出来的榜样,直观的环境带来的临场感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依靠新乡贤这一榜样,对问题进行判断,懂得行为的对错和重要性。社会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个体的需求充分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人们在判断问题时懂得是非对错,从而帮助人们做出选择,新乡贤是使传播活动常态化、世俗化的基础。

(三)行动力到位

历史是未来的指引,而内在的价值观念也将转化为客观具体的行为,在更新鲜、更开放的环境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催生更多、更优秀的新乡贤。当认知足够深刻、情感足够浓烈,新乡贤将更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民众在心理上就会更依赖新乡贤,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移情效应,就会让人们学会效仿。同时,不仅会在新乡贤身边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同时新乡贤也在自己理解、认同后,激发出更大的干劲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人民群众也将更积极地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再度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新乡贤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直观、更具体、更具亲和力,改变传统意识形态工作死板枯燥的价值观传播方式。

三、操作性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基础

(一)来源较广泛

历史各个时期,新乡贤都在各个社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那些正直而又有着相当知识储备的新乡贤,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基石。新乡贤出身于民间,在社会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改革过程中发挥着光和热。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利用好各领域的各类资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共产党为了社会主义理想、为了人性的自由和人权的解放而努力奋斗着,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中充分展现了较高素质,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此同时,要从实践当中寻找新乡贤资源。社会主义事业从来不是凭空能够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获得今日的成就,和一批批前仆后继的社会主义革命家、建设家是分不开的,而这些优秀人物形成理想信念的过程,同样是学习新乡贤的过程。可以说,当前各行各业中,就隐藏着一大批的社会主义新乡贤,他们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二)选择有门槛

新乡贤作用大小肯定有区别,所以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好既有的新乡贤资源,也应该有选择地利用好既有的新乡贤资源。来源于普通民众,具有正能量的引领作用是关键。

致力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新乡贤,应该是符合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建设要求的普通人。社会主义在根本上有别于资本主义,所以凸显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差异性,是有关各方再利用新乡贤过程中必须要留意的,获选的新乡贤应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代表,凝聚着社会主义的精气魂魄。突出社会主义新乡贤,就是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代表性,通过社会主义新乡贤来深化群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情感共鸣、制度认可以及价值认同。不但如此,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世俗化、常态化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帮助是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的主要途径,所以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新乡贤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新乡贤的务实性。作为富有社会生活及实践经验的群体,新乡贤唯有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民众处理好现实问题,淡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众心目中的“阳春白雪”之感,才能够拉近与民众距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各个角落充满活力,发挥持久的影响力。

(三)作用要发挥

要注重发挥新乡贤对现实问题的帮助能力以及新乡贤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之所以要重点发挥新乡贤在现实问题上的帮助能力,就是因为新乡贤本身具有这种能力,能够在帮助人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赢得人们的认同。新乡贤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来自于他们的思辨能力,这种思辨能力体现在对问题进行判断的过程中,这一判断本身就是一种对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价值观需要参照物才能够发挥自身作用,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对错。发挥新乡贤在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就是要让人们意识到新乡贤的榜样作用,让人们被新乡贤的言行举止所吸引,进而理解新乡贤为什么要这么做,让新乡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感染身边的人民群众。与此同时,为了避免重蹈以理论灌输形式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给人们带来反感这一覆辙,新乡贤还应该扮演引导者的重要角色,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给周围的人带来更深刻的影响。重点不是新乡贤本身,而是通过其进行传播,这才是新乡贤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责任。

四、注重反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动力源泉

利用新乡贤的广泛传播力与影响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有着种种优势,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乡贤能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万能解答”,需要深入探索,尤其是在实境体验、特殊独立事件与普适意义的关系、价值自由选择与判断三者的关系,更是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把握好尺度

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新乡贤是主观和客观的高度统一体,其在客观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其解决问题的经验,是其之所以成为乡贤的客观原因。新乡贤总是尽量追求实境重现,让客观的现实世界能够重新展现在群众眼前,所以新乡贤才能够通过真情实感打动群众。从主观层面上来看,无论新乡贤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完全展现客观的现实世界,新乡贤在展现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在问题的判断与处理上带有一定的个人色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新乡贤的客观程度。这种主观影响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展现新乡贤的个人魅力,但如果运用不得当,就会因为过分突出新乡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作用,造成个人崇拜的风险,反而过犹不及。如何拿捏好这一过程的尺度,是有关各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注重普适性

运用新乡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就要解决好其中独立事件和普适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换言之,就是通过什么方式使得新乡贤的榜样能够影响一般群众。少数的新乡贤在整个社会范畴下属于独立事件,并不具有普适性,是一种个人生活的经验。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非一种个人经验,也不是独立事件,而是一种具有普适意义的行为准则和判断标准,是所有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对现实世界和生活本质的理解。所以,不要过分突出新乡贤的特殊性,反而要找到新乡贤身上具有普适意义的,能够让群众共同学习的行为和理念,突出新乡贤的普适性,让人人皆可为新乡贤。

(三)价值导向强

新乡贤是一个社会理念、价值观念以及态度的集中体现,新乡贤在现实生活中展现的正能量,载体作用突出。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5]而新乡贤也应该在判断问题、选择问题的过程中秉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在此过程中,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过程中虽然应该把握好价值导向,也应该给老百姓留下一个自主选择、自主创新的空间,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所以,要发挥新乡贤的主导作用,又不能够直接替老百姓决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无论是培育还是践行,都是自发形成、自发实践的,绝不可轻易剥夺人民的自由选择权。

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正视一切价值观都遵循的发展规律,但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只有良好的载体才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在新乡贤的言行举止当中,让新乡贤这一优秀载体能够培育更鲜活、更有灵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以受老百姓欢迎的形式展现在老百姓眼前,那么老百姓就能够在价值体验的过程中,让客观存在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自己主观的价值观念。

泥模艺术——划船

[1]郑承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个人自觉与社会自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9): 105-111.

[2]徐友龙.培育核心价值观贵在知行合一[J].观察与思考,2014,(10):78-80.

[3]王先明.“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N].光明日报,2014-8-20,(1).

[4]于娟,佘双好.从文化建设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4):13-22.

[5]喻文德.“三个倡导”:助推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N].光明日报,2014-12-2,(7).

【责任编辑:王 妍】

G127

A

1673-7725(2015)03-0139-06

2015-01-26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网络环境下政府公信力提升研究(项目编号:13EGL001)阶段成果。

杨军(1980-),男,河南遂平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乡贤民众培育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南安乡贤再发力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