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反思

2015-02-27朱红华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西文化礼仪汉语

朱红华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反思

朱红华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西方文化与礼仪》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西方文化与礼仪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用性强、实践活动多的综合人文课程,怎样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改革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 实践教学 文化能力

序言

我校自2007年首次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家教育)学生,现已招8届,毕业5届,毕业约300人,毕业生走向东南亚国家就业。本人担任该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西方文化与礼仪》的教学,本门课程综合性大,先行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相近课程有《西方文化概论》(也称为《外国文化概论》)或《西方文明史》,《跨文化交际》等,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文化能力培养规律,在几门课的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总结成文,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现实困境

《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汉语国际专业学生掌握西方文化与礼仪,它是一门实用性强、实践活动多的综合人文课程,涉及西方文化的多地起源、发展轨迹、成果精华,涉及有代表性的重点的国别文化、礼仪习俗、民族禁忌,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西方文化的源流,能正常与外国人交往,能自信自如地处理遇到的文化问题。本门课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文化现象层次多彩,想在有限的课时内短时期深入挖掘确实不易,针对这些困境,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改革与尝试。

1.改革理念:利用传媒,梳理知识,分类储备,多多益善

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传媒日趋便捷,中西文化交流频繁,形式多样,随时随地都可感知中西文化变化,学生所需中西文化知识素养日渐增多,学生应该储备辨析更多的文化常识。教学中了解证实,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生源几乎都来源于云南省,省外生源也来自农村,多数学生没有国外生活经验,也没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大学一年级结束时能够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获得证书的学生寥Q寥无几,要在本门课程中阅读原著,掌握西方文化,理论上鉴别西方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实在艰难。

对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来说,文化交流就是参照、吸收和互补外来文化的过程,对于国际汉语专业的学生,要在一个学期的学习中快速掌握西方文化的内涵;只需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分类西方文化及礼仪,不做“井底之蛙”,可以快速扩展视野。方法是教师第一周制作发放一套操作规范,规定线索和进度,要求学生运用互联网,大量收集和整理资料,从文献和网络资料中搜寻有用的信息,这个过程是认识西方文化知识初步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分组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2.实践依据:中为西用,对比研究,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中西文化具有相似的一些因素,又各具特质,中为西用,对比研究在西方文化和礼仪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把课程不断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积极展示,从中揣摩西方文化的精髓和意蕴。

广义的西方涵盖中国以外的国家,地域辽阔,历史漫长,作为学习的理论和案例资料,要求学生从网络认真收集整理,把收集整理作为作业考核,在作业考核中让学生掌握知识,甄别正误,辨析义理,形成结论。学生在对比阅读研究中,积极探求中西文化差异,提炼西方文化的要素及特点,事半功倍,收效颇丰。

3.文化能力:既是个人素养,又是就业所需;既能提升品味,又能锻造能力

获得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提供对知识的运用平台,是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直接途径。汉语国际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就业,就业需要考IPA国际注册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考证需要具备扎实的中西文化能力,这种文化能力最佳培养途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中西语言、中西文化、口语交际,三者缺一不可,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三位一体,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在课程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提高文化能力,学生喜欢这种级级往上的成就感,老师引导中也能明显感知学生文化能力不断提升。

二、《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培养学生文化能力的实践教学示例

(一)实践教学实施内容及方法

1.《西方文化与礼仪》实践教学实施步骤:分组分派实践内容→收集整理资料→设计实践教学PPT→教师批阅审读指导→模拟实践→小组二次修改→课堂展示→师生小结。

具体实施为:以班为单位,学生按学号分成N个小组,每组6-7人,分别探讨不同领域不同国别的文化内容。

小组成员收集资料使用信签纸,封面上注明班级、姓名、学号、课程名称、任课教师、作业题目、第X次作业等信息;个人将资料汇聚给组长,组长汇聚做成PPT,PPT第一页写上本组成员姓名。汇聚工作难度较大,小组成员需要协调合作才能完成,需要独立思考才能有特色,无法抄袭现成的,汇聚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指导。鼓励学生多“道听途说”,多查互联网,实现“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小组内组长明确实践内容及分工;探究实践、积累资料;整理资料、提交实训报告;全组或部分学生表演或讲解汇报。选定一个时间与教师见面,先做演示,然后教师指导,修改,再演示,再修改,此过程中教师指导网络资料的甄别辨析、PPT内容编排科学与实施步骤的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的模拟彩排修正。经过多次修改之后,在课堂上展示,效果会很好。

课堂展示:教师从课堂教学抽出10-20分钟时间给学生,小组成员表演或讲解所准备的内容。

在一个小组完成实训后,全班同学小组互评,取长补短。教师在此基础上评定两个分数,一个资料的收集与准备,PPT的制作,教案的设计与撰写,此评分考核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整理消化吸收能力;第二个分数是实践教学现场的效果评分,此评分考核学生的协作精神及口语能力。

(二)汉语国际实践教学中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启示

实践教学内容广泛丰富,本着“教师理清线索,同学收集整理资料、研究一个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课程计划,倡导由接受型教学转变到体验型教学,采用学生课堂试讲和师生答疑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实践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自我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省时高效,师生收获颇丰。

实施8年,总结出物质文化容易实施实践教学,精神文化参与实践教学,效果没有物质文化好,精神文化实践教学后,需要教师精讲补充,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西方礼仪中的日常交际礼仪,社交礼仪、西餐礼仪、服饰礼仪、节日礼仪、礼仪禁忌等容易实施实践教学且效果极好,教学中涉及精神文化的西方神话、宗教、哲学、经济、艺术等内容就不能放入实践教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太多太深,学生准备2个月都未必能够理清思绪,即使勉强做了,效果也不够好。

三、《西方文化与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成效

“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第一个诱惑了夏娃,第二个砸醒了牛顿,第三个曾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掌握之中”,科学、理性、宗教是西方文化的核心,改变、创新是西方文化孜孜不倦的主题,课堂学习也应跟随西方文化的脉动来感知西方文化,动手能力的训练是本门课的重要环节,用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1.西方文化精髓体悟及把握

掌握西方文化的基本常识,分析西方文化的固有特点,研究西方文化的变迁,本课程应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在对西方文化及其精髓的领悟和把握中,感受到它鲜活的魅力。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全新的大学学习方法,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

本课程的重点,是西方文化的历史和现代化因素,西方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西方文化精神及其表现等,这些文化内容,只有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同身受去体悟,才能精准把握文化的精髓。

2.顺利完成本课程的难点——对比研究,探究中西文化差异及冲突

学习西方文化,关键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让学生能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可能遇到的特定文化圈的文化信息对比研究,用审慎而开放的眼光去看问题,高效正确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文化冲突,处理中要对特定对象的语言、行为、情绪、心理、态度等异质文化有强大的洞察力。

文化能力具有内在倾向性的思维能力、评价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又包括具有外在倾向性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表演能力、协调能力。所以,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由感性走向理性,从知识的累积走向学术研究,设置情景实践教学之后,学生很易探究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研究中会提出许多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会很巧妙的化解可能遇到的中西文化冲突。

含蓄蕴藉,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大的特性,理性自由,宗教情怀是西方文化最主要的内涵精神。中西文化可以均可划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几大层次。

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物质文化层最易进行施教和跨文化交流。中西文化向外传播,物质文化的传播属于最易完成和操作的,精神文化相对较难。

如师生关系,在中国,《论语》中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章》早已家喻户晓,当孔子在课堂上提问学生们的志向时,孔子赞赏子路的远大志向,可是不满意子路的“无礼”,所以“哂之”,即表扬之中暗含批评。这种隐含在中国封建礼制中的师尊生卑的隐形制度文化,贯穿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内心和行动。在师生关系中,中国人一直崇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而在西方,则倡导“吾爱吾师,我更爱真理”的科学理性,所以,实践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感知中西师生关系的差异,体会在两种文化中尊师重教的差异。

西方地域辽阔,文化交融时有发生,不同国家、民族、宗教背景下的人聚在一起,常常会有冲突产生,这种冲突如果不身临其境,往往不易感知。我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实践展演,让学生实践扮演不同国度的人,让他们“故意”冲突,以显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如在宗教的教学时,帮学生设计一个宗教的小短剧:时间周五下午7:00;地点中国某大学留学生宿舍;人物五人:A——来自印度信仰印度教、B——来自芬兰信仰犹太教、C——来自意大利信仰天主教、D——来自阿拉伯,信仰伊斯兰教、E——来自云南绿春哈尼族集聚区,信仰万物有灵。情节:哈尼族学生从家里带来牛肉、猪肉等“佳肴”豪爽地请刚认识的各位留学生“大餐”,没有想到触犯了其他人的宗教禁忌。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中形成冲突展示几个民族在宗教信仰、服饰穿着、饮食习俗、日常禁忌等方面的差异,强化知识和文化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形成认知,轻松愉悦地掌握知识,并感同身受地体会文化禁忌带给人的内心冲突及震撼。

3.实践教学已经收到的成效

(1)帮助学生体会西方国家基本的交际礼仪,开阔学生视野,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中西文化交流能力和交往技巧,使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世界这个大家庭,融入到现代文明的社会交往之中。

(2)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近年我校与泰国多所学校友好交流合作,对外交流、沟通日益增多,了解对外交往礼仪,在和国外友人的交流中提高自我形象。

(4)学生兴趣较浓,明确实践内容和分工,论联系实际,紧扣学生现实需求,教学效果良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

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能力培养反思

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文化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不足及困惑,主要表现在:

1.文化能力考核困惑:实践教学部分小组学生学习花费时间多、精力大,准备充足,有效地达到教师的要求,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相反,个别小组学生所花时间不足,展示汇报时却显得干瘪,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老师要重新花时间来补讲相关内容,影响教学计划推进。

2.目前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实践教学是“现在进行时”,怎样记录有效评价该过程,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难题;实训中学生需要器材和场地,需要购置相应的设备,但无经费。实训中有些小组自费购置了相应器材,情景设置好,效果就很好,极生动有趣;教学前后的辅导整理,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时时间不能够保证。

五、结语

一个国家在国际的形象,必须依靠文化来塑造。文化是看不见的思维方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学习西方文化,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艰巨任务,努力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文化能力,是塑造中国文化形象的基础工作,《西方文化与礼仪》等专业课程,应该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文化人才而努力。

[1]韩亚辉.《西方文化评析》同济大学出版社

[2]解光云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西方文化概论》。

[3]赵林著,高等教育出版社《西方文化概论》。

[4]王岳川胡淼森.《文化战略》.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朱红华(1967-),女,汉族,云南澄江人,玉溪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文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中西文化礼仪汉语
学汉语
基于新媒体专业能力培养的“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中西文化视阈下的《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