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字起源及载体探究

2015-02-27任丹丹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载体书写文字

任丹丹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文字起源及载体探究

任丹丹

(四川传媒学院 四川成都 611745)

美国文字学家摩尔根指出:"文字的使用是文明伊始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①在语言产生后的漫长历史中,人类祖先在人际交往、生产劳动和生存斗争中,学会了把声音同发声体分离开来,并加以保存,于是产生了文字。从结绳记事、绘图表意到最早出现石头上的精细描绘动物和捕猎场面,再到四大文明古国文字的发明,文字的传播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并进一步开启了人类文明。文字传播使跨时空的传播成为了可能,并且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文字传播改变了以往语言传播中经常会出现的口耳相传、心记脑存的丢失、变形或增添、减少等情况。随着文字传播的发展,其载体也不断变化,直至今天的融媒,文字传播经久不衰,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文字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 文字载体

一、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起源

众所周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源地,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现今世界众多的文化和文明,比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建筑等都是起源于这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古国可以说是最古老文明的开端,其中贡献最大之一的便是文字的产生。

古巴比伦是文字产生最早的国度。约公元前30世纪的时候,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地区建立了古老的巴比伦王国,距今已经6000多年,尽管后来古巴比伦王国消失不再,但是它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对后世影响深远。约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刻在黑色玄武岩以及砖石泥板上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英文叫Cuneifo 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所以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楔形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和进步最重要的体现,也是人类开启文化进程的钥匙。这一时期的代表,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字传播典范即为古巴比伦王颁布的《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国王即位,并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善的成文法典,共282条,刻在黑色玄武岩上,代表了人类早期对法律的认知和看法。

古埃及最早的文明诞生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前期,远古时期埃及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这里土壤肥沃,地理环境优越,是人类居住的沃土,古埃及的文明便从这里开启。文字在古埃及的文明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古埃及的神庙和墓穴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象形文字,而这些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后来被欧洲人称作Hiérpglyphe——这是希腊语“神圣”与“铭刻”组成的复合词,即“神的文字”。?期初的象形文字既可以刻在神庙或墓室的墙壁、木棺上,或石棺、石碑之上,也可以写在莎草纸上,用于宗教活动之记载,有时也用来书写商业及官方文件。但人们公认为的古埃及最早的象形文字出自公元前3世纪的“纳尔迈调色板”上。后来,在那些经常使用该文字的僧侣们手中将其外形简化,采用圆笔的形式,形成了行书体,通常称之为“祭司体”。④约从新王国时代后期开始,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第25王朝),祭司体快速书写而形成的一种草书体—————“世俗体”。⑤古埃及象形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由于受到希腊文、圣经文学等的影响,形成了科普特文字。科普特文字用于埃及基督教的祈祷和传播。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世界上最长的史诗。这块古老的土地还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诞生地。

公元前3000年代中叶,古印度人创造了印章文字。在印度的诸多被发现的遗址中的印章多达2500枚,大多由天青石、陶土、象牙和钢做成。印章的形状一般为边长2.5厘米的正方形,也有部分是长方形的。在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早期出土的印章文字大多比较古朴,符号繁杂,罗塔尔出土的印章文字就明显简化。在古印度的印章上,有诸多牛的形象,它象征着古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某种内核,代表了一种富足,也表现了人们对牛的崇拜。除此之外,印章上还有大象、骆驼、羊等动物的形象。1976年,美国学者费尔赛维斯宣布自己破译了100个文字符号,并说明这一语系是属于古达罗毗荼语。印度河文明毁灭后,一直得以流传的古文字是阿育王的铭文,其中婆罗米文在语言学上属印欧语系,是近代印度字母的原型。

除此之外,印度梵文也十分著名,是印度古典语言,据说梵文是梵天大佛所创。梵文是佛教的经典语言,具有神圣的地位。梵文佛典起初写在贝多罗树叶上,因此又称“贝叶经”。⑥

古印度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阿拉伯数字,数字的发明让印度文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及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古印度的印章文字

古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贡献具有代表性意义。中国在公元2000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早期的人类文明。研究表明,中国文字产生于甲骨文之前的远古时代。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从裴李岗文化到商代前期的器物上,考古学者发现了诸多与甲骨金文构形相似的“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⑦

而甲骨文的发明缔造了古老的东方文化,甲骨文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并且兼具传情达意、传递信息和记人载事等功用。甲骨文常用来占卜,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人就根据卜兆的各种形状来判断吉凶。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量记事刻辞。另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当时学习刻写卜辞的人练习刻写的作品,称为“习刻”或“习契”。

二、文字传播的载体及用具

人类的文字传播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唇齿相依、相辅相成。文字传播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从甲骨、书简到纸媒印刷载体,文字传播的载体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文明的进步。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信息载体的纸质载体的文字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全面实现更全、更新、更准、更快地传播信息的多种要求,因此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信息成为发展的方向。文字传播经历了从“无纸”出版物到“有纸”出版物,再到电子出版物的演变过程。

约公元前4000年,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主要用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一部书制成后,按顺序存放,以供人们阅读和查询。苏美尔人以泥板作为文字载体影响到西亚广大地区,延续了3000多年,直到公元1世纪时羊皮纸的出现,泥板才渐渐地被取代。

古埃及人把文字书写在石板、贝壳和莎草纸上,也有写在象牙、皮革、陶片、布帛、兽类肩胛骨上的。最常用的是莎草纸。1798年,拿破仑率领大军远征埃及时,军队中的学者也发现莎草纸。这种莎草纸后来成为古代地中海地区一种通用的纸。

古印度的文字载体种类繁多,既保存在由石料、象牙、粘土等材料制成的图章上,也见于陶器、金属器上。另外,古印度的文字载体还有橡树皮、棕榈叶、皮革、布匹等。

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载体是甲骨。甲是龟甲;骨是兽骨,以牛的肩胛骨居多。刻写在这些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一般是用刀子刻上去的。甲骨上的文字记载,大多不是为了传播知识和经验,因此不具备传阅而沟通信息的作用,但它对记载和流传有着重要的作用。石器、陶器也是一种常用的文字载体。在石头、陶器上刻画各种符号或文字,象征着祭祀、庆祝等,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惯。《墨子》中有“镂于金石”的记载,说明石器、陶器的文字载体是非常常见的,现存最早的石刻为陕西省凤翔县出土的石鼓。石刻的目的在于纪念,也少有传播之意。约公元前1300多年前的青铜器。在青铜器上铸镌的文字,称为铭文。史书上曾记载禹铸九鼎。相比于上述两种载体,有些铭文因其为了公布于众,让世人遵循或了解。所以具有了横向传播信息的作用。

约从周末开始,中国出现了简和牍。“简”,是经过削制的狭长竹片;在这种竹片上书写文字,将其编连成册,叫作“简册”;“牍”,是经过整制的木片,在这种木片上书写文字,将其编连成册,称为“版牍”。后来,又将它们统称为“简”。后来又出现了缣帛。

羊皮书是用羊皮纸或羔皮纸作书写材料的一种原始图书,亦称羊皮文稿。传说这种羊皮纸是由小亚细亚的帕加马人所发明。羊皮纸只是个统称,是由多种动物的皮制作,最常见的是羊皮和牛皮。现在已知较早最完整的羊皮书卷是公元前6—前4世纪成书的《波斯古经》。这本古经被抄写在12000张羊皮纸上,装订成21卷,约35万字。

蜡版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可以重复使用的记事簿,也是世界上最原始的一种图书,它是将薄木板表面的中间部分掏空,把融化的蜡注入,在蜡尚未完全硬化之时,把文字刻写上去,然后再将刻写的蜡板打孔穿绳,就成了蜡版书。重复使用时,只须将蜡木板烤热,蜡变软即可再次刻写。

文字传播离不开笔。原始人最早会用手指将植物的汁液或动物的血液在墙上涂抹符号。在中国,文字传播离不开笔、墨、纸、砚。中国古人在甲骨、石器上写作时用的“笔”是“刀锥”或“木棒”之类,甚至用手指直接书写。后来,毛笔的出现在“仓颉造字,蒙恬造笔”之说中有很好的印证。《中国古代文化史》指出:“在商代,毛笔是主要的书写工具。”⑧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发掘的一座战国时代的大型木椁(外棺)墓内,有一支制作精良的毛笔。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秦始皇30年(公元前217年)的墓里,一次就出土3支竹杆毛笔。

“墨”是书写绘画的色料。约公元前2500多年前中国人在就发明了“墨”,开始是用天然矿物还是用烟炱作原料不得而知,但后期作墨的原料就是松烟和香料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殷墟发现的商代陶片核兽骨上均有用“墨”书写的文字。砚,俗称砚台,是书写绘画研磨色料的工具。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了研磨器和颜料以便书写绘画。而古代埃及人用削尖的芦苇或鹅毛作“笔”,用烟渣调水或菜汁当“墨汁”,在莎草纸上书写。随着羊皮纸的流行,鹅毛笔也空前地受到大众的欢迎。铅笔的雏形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古罗马人用莎草纸包裹一块铅来书写,1761年,德国化学家法伯创造出了最早的铅笔。铅笔、钢笔、圆珠笔、电脑等成为现今社会的主要书写工具。

文字载体的传播直至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渐渐地退出了历史舞台。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字传播的载体发生了本质性的变革,各种信息以纸为媒介而得到迅速传播,传统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也以纸为载体而得以流传和发展,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纸质”载体传播的时代,直到进入20世纪的信息时代,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个人计算机迅速普及,互联网通讯技术日臻完善,以计算机终端和互联网通讯为载体的一种新型媒体——网络媒体率先脱颖而出,成为数字时代的第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媒体形式,曾一度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等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因此,它以一种全新的、截然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拓展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21世纪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再一次改变了传统文字传播的形态,虚拟空间、及时交互、动态传播等成为了新兴文字传播的惯用方式,人类的社会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记录方式、传播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文字传播变得更快捷、更及时、跨时空、跨国界,更重要的是,手机媒体的使用用户门槛低、使用广、覆盖面大,文字传播不再是远古时期的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是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及其个人化和私密性的传播工具和传播载体。

[1]【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30页

[2]百度百科《楔形文字》[EB/OL].[2010-05-08]http://wenwen.sogou. com/z/q192729667.htm

[3]百度百科 《象形文字》[EB/OL].[2014-07-08]http://baike.baidu. com/link?url =LqW1ujIBo8YFyTELScFmGq7iKmazPiNOH8FbNR-wJqO8iQHxo3OTgyZ0B-95a_3Qv)

[4]祭司体(hieratic)一词,来源于希腊文hieratikos,意为“祭司的”、“僧侣的”。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公元3世纪的亚历山大的克利门特(Clement of Alexandria)。

[5]世俗体(demotic)一词,来源于希腊文demotika grammata,意为“大众的”、“世俗的”。最早使用该词的是希罗多德。请参见希罗多德:《历史》(Herodotos,Historiai),见洛布古典丛书,哈佛大学出版社1975年版,第319页。

[6]郑启心,奇特神秘的古印度梵文书法,《书法报》,2011年第7期。

[7]郭沫若,《中国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8]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5-01。

猜你喜欢

载体书写文字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文字的前世今生
用什么书写呢?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书写春天的“草”
创新德育教育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