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2015-02-27雷嘉陵
雷嘉陵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重庆沙坪坝 400030)
浅谈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雷嘉陵
(重庆市第八中学校 重庆沙坪坝 400030)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进行教学创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们每位一线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积极参与,大胆探索,努力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现在就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我们如何进行教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无限的能力。
如何尽快让新课标进入课堂,并进行高效地教学,首先我们就要弄清新课标的特点。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一切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针对以上特点,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老师教,学生学,老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倾听。因此,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较少参与。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有思维、有思想的独立的人,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指导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交流、思考、对话,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个性。
其次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再次是注重物理实验。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目前,实验已不再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高中学生的年龄在十六、七岁,朴素的唯物主义在头脑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沃土,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能使学生获得做科学的成就感,它不仅能够获得初浅的科学知识,也能使学生获得自然世界和科学技术的理解。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理现象,正确使用基本仪器,合理选择实验器材,精心设计实验数据,归纳实验结论。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综合信息处理数据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使科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最后要注意物理教学形式活泼多样化。以往的教学主要采取教师讲授式学习,学习的内容由教材或教师以定论的方式呈现,学生以被动接受和记忆为主。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营造活跃而不失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多元化的学习情景,力求全体学生都能通过教学活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师要懂得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学会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教学工作,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演示实验,让学生练习观察,并从观察中自己得出结论,养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在涉及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时,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求学生提出很高价值的意见,不过多评论学生见解的对与错,只要学生能在思维上放开就好;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章节内容,完全可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归纳为主,以教师提示引导为辅,师生适当换位,给学生更广阔的舞台。
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总结,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及补充,在探索中不断创新,以适应现代教育多元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