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作文实际教学中的三个不足
2015-02-27姬春苗
姬春苗
(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大辛堡中心校 河北黄骅 061101)
浅议作文实际教学中的三个不足
姬春苗
(河北省黄骅市南排河镇大辛堡中心校 河北黄骅 061101)
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个年级段的习作要求,不可随意拔高,亦不可无原则的降低。小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需要经过一个认真的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只有每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环环相扣,才能逐步达到训练目的。而教师每次作文前的指导,应重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为学生自主习作创设情景,着眼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感情体验,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创意的表达,并做到及时评价。当学生把写作文当作一件快乐的事,"不吐不快"时,提高作文水平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作文要求 知道方法 及时批改
多年来,改革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语文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笔者发现,至今在小学实际作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不足。
一、作文要求太随意
作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从不会写作文到会写,需要经过一个认真的长时间的训练过程,只有每一次的训练扎扎实实,环环相扣,才能逐步达到训练目的。那么,明确每次习作的要求尤为重要,但我们有些教师对其认识却出现了偏差。
1.降低标准无原则
为了减少学生写作文的恐惧思想,一味地说作文并不难,学生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一旦遇到困难就会一蹶不振,于是教师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标准,不惜给训练要求打折扣,而且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均不讲究,搬一搬,套一套也行,这种没有原则的迁就,且不说难以提高学生的水平,久而久之,连学生写作文的兴趣都没有了,于是作文成了师生“心中永远的痛”。
2.拔高要求想当然
有的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对教材把握不准,忽视了小学作文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违背了小学生认识规律,常随意拔高作文要求。如:要写“片断”的改成整篇;对作文内容刻意求“奇”求“新”;动辄“写出四、五百个字”,限定作文字数。
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要求。每个年级都有各自的训练重点,中年级的片断练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高年级的成篇作文的基础。学生不会走,就学跑,年段之间衔接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计划不明,各行其事,无所遵循,作文水平一塌糊涂。
“真实是作品的生命”。文章的真实性来源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而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们亲身经历的事物。那些平凡的生活琐事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其中有的材料,别看它小,只要认识得深一点,就能小中见大。不在文章立意上下功夫而一味地求“奇”求“新”,公然让学生东拼西凑,为应付老师而弄虚作假。
小学课本中多是短小精悍的篇章,但它们浓缩了智慧与语言的精华,构思巧妙,读后让人思想上受到震颤,受到感染,陶冶了情操,所以我们不能是要数量不要质量,没有必要篇篇作文都给学生限定字数,更不能以字数多少作为衡量作文高低的唯一标准。
二、作文指导欠方法
我们知道学生丰富生活,积累情感,捕捉灵感,提高认识,积累语言,开拓视野,表情达意,巩固技法……大都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完成的,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对“导”的方法还存在弊端。
1.作文过程“大撒把”
有些教师片面理解了“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的话”。每到作文训练,不管学生有无写作内容,有无表达欲望,把作文要求宣读一番,“自己写去吧”就让学生搜肠刮肚“自由”发挥了。而更多的老师则是让学生先说后写,学生们个人说,互相说。老师一旁“冷眼观望”,不随时照顾全局,协调进度,遇有偏差,亦不及时更正。
作文是有难度的,小学生写作文是在耕耘,用脑、用笔在耕耘心田的天地、思想的篇章。既要写事物,又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感情,学生对有些作文题目中涉及的事物,印象支离破碎,缺乏认识,缺少体验,又不善于分析、不善开拓,不知写什么,怎么写得出思想呢?而“说”对“写”固然有促进作用,也是作文教学极好的方法,但也存在消极影响,缺乏老师的指导点拨,一则容易造成思想偏差,离题万里;二则一味强调怎么说怎么写,很可能照搬口语的省略、重复和含糊不清,常常是整篇的“大白话”或着“流水账”,提高作文质量也是一句空话。
2.老师一手全“包办”
有的老师抱怨:“学生写作文太笨了,告诉他都不会。”事实上,是不是跟教师教得太“死”有关呢?您是否课上指导,课下作文,定出框架,让学生填词?是否规定学生生硬地模仿范文或好心写出“下水文”让学生“如法炮制”呢?
作文总是形式服从内容的。教师指定的形式,未必与学生选写的内容和表现的思想——相适应。课下让他们毫无生活地“套入”框架格局,就成了难事,极易造成耗时过多、抄袭、请人代笔等严重后果。我们很多作文题目是能引起小学生兴趣的,如: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初见题目,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但如果一开始,教师就用范文限制他们,学生的思维僵化了,作文成了“背文”还怎么会“活”的起来?
三、作文批改不及时
有些教师作文指导有法,批改却不及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的信息反馈对学生劳动是一种认可肯定的行为,从而促进其进步。“正确与充分地激励,能使人发挥自身潜力的80%——90%,而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却只能发挥20%——30%”。学生呕心沥血创作的文章,极其盼望得到老师这一权威读者的评价,从而使身心享受到愉悦感,然而教师可能认为自己在指导上做足了功课,从而忽略了批改的及时,“千呼万唤始出来”浇灭了学生创作的火焰。另外,作为教师,笔者有一种体验,作文若及时批改,得心应手,可一气呵成,若放一阶段再批改,还要重新进入作文状态,情景生疏了,缺乏指导、批改的灵感。更无庸多讲学生不易修改作文了,费时费力,加重了师生双方的负担,事半功倍。
怎样抓好作文教学?首先探讨教学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教师辛辛苦苦而成绩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苦果,在某些方面也许正是由于我们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片面性而酿成的。学生写作文难,作文教学亦难,只要我们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作文教学方法,我们的收获一定是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