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基于社会转型期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视角
2015-02-27程晓娟朱文武
程晓娟,朱文武
(西南科技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绵阳621010)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特定的教育活动,把特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规范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1]。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并且不断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肩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重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面临“黄金发展期”的历史机遇,又遭遇“矛盾凸显期”的严峻挑战。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如何面对社会转型期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结合自身所处的地缘特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对于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转型期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就当今中国社会现实而言,社会转型是指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为先导,由此引起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的变革。具体体现是:经济上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此相适应,政治上由过于集中的权威型向现代民主法制型转变,文化上由单一统管向多样发展转变。与社会转型相关联的时代背景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关注:其一是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其二是新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自身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归根结底是人的思想工作。人作为社会存在物,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必然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必然深刻地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在社会转型期主动地研究并顺应社会转型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西部地区地域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带来的挑战
从世界大环境来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继续发展。在开放的国际环境中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频繁,这些都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和价值取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某些“世界同一化”和“历史扁平化”现象在不断消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同时,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图谋西化、分化中国,西方思想文化思潮大量涌入,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等,都给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伴随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及传媒手段发生重大变革,使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这种状况既给大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和空间,同时也使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通过网络腐蚀大学生的心灵,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另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客观现状使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产生动摇,甚至对社会主义产生怀疑。
(二)市场经济全面发展带来的挑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开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有利于大学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内容、革新手段,但同时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平等性、开放性和竞争性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容易诱导大学生把“利己”作为处事原则,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单纯的利益交换关系,进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人生观和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拜金主义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唤醒了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个性意识和平等意识,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普遍不喜欢千篇一律式的、格式化的、灌输式的、急功近利的、显性式的被教育,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选择权利,就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的开放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引发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反思,呈现出追求思想的多样化、新异化、大众化、虚拟化和私欲化[2]。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有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有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不足、心理素质脆弱,有的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影响较深”[3]。
(三)西部地方高校地域特点带来的挑战
从师资力量上看,我国西部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不足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如师资匮乏、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升等。从生源构成上看,我国西部地方高校相对于中东部地区以及其他中央部属高校而言,农村生源相对较多,学生中贫困生数量较多。在这类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伴随着其他的困难与问题,比如性格内向、人际交往困难、语言表达和组织协调能力较为欠缺、心理较为敏感、融入集体较为困难等,这些困难与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进与实际开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同时,在我国西部地方高校中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源数量相对其他高校而言要多,这部分学生基于其自身民族的风俗习惯、信仰及价值观念等,他们的大量入校给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与践行带来一定程度的挑战。从资源利用和社会声望来看,我国西部地方高校绝大多数分布在西部三线城市,甚至是更为边远的地区,这就导致西部地方高校学生在与外界交流互动、信息资源掌握、视野拓展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这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拓展与整合、理念创新、有效接受与内化乃至具体实践等方面带来了挑战。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校品牌与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等方面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难度增大,不良后果之一就是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社会转型期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把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新要求,适应大学生文化层次与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必须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和“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4]。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至少包括两个层次:对普通大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学会做人,成为具有良好修养、良好人际关系,具有较强国家民族意识、社会公民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具备社会主义道德观和共同理想的合格公民,这是基本目标。对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培养他们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道德观和远大理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是最高目标。为此,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坚定不移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引领和主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辨别是非、明确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积极吸收和传播世界精神文明成果的同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应对人生波折和社会各种矛盾的能力。
(二)创新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塑造与培育人的独立性、自主性,推动了人的独立利益主体地位的生成和巩固。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世界性的竞争、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既带来了人的发展的巨大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发展的巨大风险,最大限度地打破了人们惯有的依附心理和依赖习惯,对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我国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德育相比,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
1.以生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专利,而是人们对人这一生命主体价值、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的科学概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管理者和教师又主要是为学生服务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归根到底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提升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而不等于放任学生,更不是以学生个人为本[5]。
2.人文关怀原则
人文关怀原则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原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文关怀就是承认并尊重大学生拥有独立人格,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发现和满足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把大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特定人格的人。
3.交往对话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智育,它不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和指导他们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话式教学与教育把学生看作主体,尊重学生,注重在师生对话和交往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流,不断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认知水平,使思想政治教育由外在的强制力量转化为学生内在主动的追求。
4.全面发展原则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也是人的发展的最终价值诉求。从这个角度上说,西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就在于使其完善人格,实现主体价值的张扬和超越,成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人。
三、社会转型期我国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对策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它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从教育方式上讲,有灌输教育模式和自主教育模式;从教育载体上讲,有课堂教育模式、实践教育模式、文化教育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环境熏陶模式和网络教育模式[6]。我国西部地方高校汲取各类教育模式优点,结合地方高校特点,在明确目标、坚持不移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基础上,着重从立足课堂、拓展载体、科学管理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下功夫,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立足课堂,发挥主渠道优势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要载体。我国西部地区高校在迎接挑战中,要想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以便更好、更充分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对教师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端正的思想宣传工作队伍,这是宣传思想工作能够做好的组织保证。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优势,西部地方高校必须突破师资匮乏瓶颈,提升整体师资水平,重视教师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养成,努力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建立健全课堂主导作用的机制。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荣誉称号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能把人们印象中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课变成最受大学生欢迎的课程,是与其个人素质、个人魅力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分不开的。
2.创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变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具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机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及时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展和理论创新,解释和指导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同时,组织大学生对其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展开讨论,解惑释疑,帮助大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西部地方高校更要善于挖掘西部本土资源,如“5·12”汶川大地震后的举国抗震救灾精神、灾后建设硕果等,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珍贵素材,它能够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制度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条件;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动力”[7]。
3.改进教学方法,做到灵活多样
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更多地采用启发式、交流式、案例式、辩论式、讨论式等教学模式,变结论式教育为方法性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通过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将教育内容化为自觉的意识,升华为自觉的行动。
4.精选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要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立体化和多样化,同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通过“慕课”等形式使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能够运用现代信息传播渠道,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得以拓宽和延长。
(二)拓展载体,构建立体育人模式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一个人的思想和认知从来都是与他所生活的环境、他所从事的活动紧密相连的,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一样,这一任务绝非单纯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能完成的。在拓展课堂载体的同时,要着力拓展活动载体,只有从其生活的环境、参加的活动等多维度切入,营造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社团育人等立体育人环境,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规范和强化实践教育载体
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教育比较系统和强势,实践教育相对零散和薄弱,对于后者需要进一步规范与强化。一是共青团和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应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的不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实践小分队、党员示范岗等长期有序的活动,再如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科技下乡等既有教师指导,又有过程管理,还有效果评估的实践活动。二是把教学部门组织的教育教学必备实践环节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并规定学时和学分,为这些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建立固定与不固定相结合的实践教育基地,同时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形成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2.搭建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载体
把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和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文艺、娱乐活动,以潜在的、渗透的方式作用于每一位大学生,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依托班级,加强班级建设,以班级为单位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锻炼学生,选拔人才,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与受益面。二是发挥共青团、党组织和学生组织优势,齐头并进,将团组织生活、党组织生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环境中,提高各类活动的参与度。三是支持和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提高思想素质、文明修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好形式,大力扶持由学生按个人兴趣自愿组织和参加的理论、科技、公益等各种社团组织,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
3.建设和完善信息网络媒介载体
充分利用学校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等传播媒体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各种载体要紧密相连,相互贯通,营造氛围,使之成为大学生坚定信念、追求理想的平台,成为大学生涵养德性、启发智慧的平台,搭建追求真善美、贬抑假丑恶的平台,通过各种载体的传播,使大学生思想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境界得到升华[9]。
(三)科学管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高校中的各种管理工作、规章制度及纪律要求既是高校正常运转的保障,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必然是人的现代化的转化,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大学生从整体上已经孕育和发展着如创造精神、自主性、民主观、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效率高等现代人所应具备的文化心理素质。卓有成效的高校管理工作就是要切合当代大学生所具备的文化心理素质,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从属化”向“参与化”转变,让学生参与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自我管理和互动管理提供机会,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比如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管理宿舍,制定宿舍文明公约;参与管理班级,制定规章制度,自主开展喜闻乐见的班团活动;参与奖、助、贷、勤,以及学生干部选拔和党员培养与发展等日常性的学生管理活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改变视角用更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学校的管理和制定的规章制度,在增进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四)人文关怀,为学生排忧解难
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实际工作一道去做,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0]中共十八大又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4]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学生产生的诸多思想问题都是由经济、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的,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加大服务力度,从日常的经济、交往、情感和心理等方面入手,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在解决问题中深刻领会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关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者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和认识水平。
1.做好资助工作,让每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享受国家的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建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的资助体系,并开通“绿色通道”,解决了家庭贫困学生入学难的问题。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在资助工作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家庭贫困学生评估制度,使真正家庭贫困的学生受到资助和帮助;要拓宽渠道,尽量扩大资助范围,帮助西部学子排除后顾之忧,使他们充分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2.做好学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践行能力和就业能力
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和就业意向不同,开设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课程;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选择相应课程和制定提升践行能力计划,使理论知识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能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3.做好心理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
大学生健康人格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能力较强、生活态度乐观、情绪控制有效、积极进取和能自我反省等精神品质。我国西部地方高校应组织师资力量针对学生在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适时举办关于大学生的学习、成才、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问题。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点面结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与训练,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可以防患于未然。
4.要抓好就业工作
首先,我国西部地方高校要围绕市场需求制定专业选择与建设规划,培养既对路又适“销”的人才;其次,从学生入学起就要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他们做好学业与就业规划,教育他们主动寻找市场,不要坐等用人单位聘用。
[1]孙喜亭.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90.
[2]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9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4.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2-09-19)[2015-08-15].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htm.
[5]袁本新,王丽荣.人本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95.
[6]乔万敏,邢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8.
[7]李卫红.用抗震救灾伟大精神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论战线,2008(8):4-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9]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4.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0-04-06)[2015-08-22].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