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问重艺术 教学更深入

2015-02-27杜胜娟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理解课文全体学生课文

杜胜娟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陕西安康 725400)

提问重艺术 教学更深入

杜胜娟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陕西安康 725400)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课堂教学手段,既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地思考,又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说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提问也有学问,会提问的教师会通过所提问题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不会提问的教师从所提问题中却不会有任何收获。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只要做到以下几点,我们的提问才会发挥发散思维、启发理解、加速反馈的功能。

一、了解教材,选准问题

教师的提问,力求抓住文章的关键内容,突出问题的实质。

1.在题眼处提问。

题眼是课题中的关键处,对理解课文内容有着突出的作用。例如:小学一年级课文《借生日》,题眼是“借”,问题便生成了:每个人都有生日,为什么用“借”呢?其实这个“借”表明了孩子对妈妈的爱。因为妈妈从没给自己过生日,而每年都给孩子过生日,也更表明了妈妈对孩子无私的爱。因为有了爱,所以才会有“借”。

2.抓住关键内容提问。

内容关键处指的是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课文《乡下人家》时,可围绕中心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设计问题。“为什么说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它的独特迷人之处又在哪里?”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围绕中心句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学习,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内容的转折处提问。

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时,母亲看了“我”的诗大加赞赏,“我”以为父亲也会如此,却不料问题出现了大大的转折: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很长的时间。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我便就此提出问题:“为什么母亲觉得这首精彩极了,父亲却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用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来理解整篇课文,以至于跟随作者的思路体会到这两种极端的描述都表达的是一种“爱”。

二、了解学生,把握提问的度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学生的年纪年龄的不同而产生的思维方面的差异,还要考虑到知识面的宽窄,从而把握好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

1.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以全体学生为主,才能引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思维,促使他们有兴趣去理解语言文字,从而更深刻体会到文章的中心内容。

2.课堂提问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不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不同,因而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

在教学《搭石》这篇课文时,课文处处透着一种淳朴的美,一种淳朴的爱;当我提出“从文中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乡亲们的美”时,一部分学生几乎能找出文中所有能表达出爱的句子,而有一部分同学却只能找到最明显的一、两处,这就是个体的差异,教师要尊重这种差异。不要过分强求。

三、抓住最佳提问时机

好奇心是儿童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出问题,促使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和兴趣。所以说提问的时机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及时提出问题:“半截蜡烛中藏着什么秘密?一家三口人都想用什么办法来阻止厄运的到来?最后脱离险境了吗?”来激发学生再次深入阅读的兴趣。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我们的教学中时时伴随着提问,只有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让提问收获更多。

猜你喜欢

理解课文全体学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背课文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提有效问题,助学生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