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教育空间 筑牢教育根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

2015-02-27梁景玉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梁景玉

(辽宁省东港市第二中学 辽宁东港 118300)

拓展教育空间 筑牢教育根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高中教育

梁景玉

(辽宁省东港市第二中学 辽宁东港 118300)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传承与再造弥足珍贵的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证。高中校园是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高中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增强高中德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高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面对现实,高中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仍有许多问题,要让优秀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下一代的精神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可行的方法和路径。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切实融入当代高中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精神濡染和塑造高中生的心灵与人格,增强学生的文化安全意识,是高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文化 高中教育 文化传承 文化安全 文化自信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学生在学习方面、自我意识方面、人际关系方面、道德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提高民族的素质,通过选取与学生贴近的,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内容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涉及爱国、仁爱、和谐、发展、平等、进取等精神和观念的培养,来实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唤醒传统文化的基因。

一、高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高中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增强高中德育的实效性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寓于德育内容之中,会使德育教育更生动活泼,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能更好地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传统文化内容的熏染。此外,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广,影响到每一个人,这就扩大了高中德育的影响,使其作用在最大范围内得到实现。

2.有利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进入新世纪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多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社会上存在着腐败现象,存在社会冷漠、见死不救的现象,以及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现象,致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难以得到很好的发扬。不少高中生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名利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如此下去高中学生呈现出来的一些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却令人担忧。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里提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正说明了青少年的素质对国运的影响。因此,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高中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我们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氛围。先秦典籍蕴含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唐诗宋词流动着民族语言的优美韵律,《易经》体现出我们祖先的崇高智慧,《增广贤文》凝聚着传统社会的人生体验……高中阶段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拓展高中生的知识层面,开拓知识视野,升华艺术情操,为培养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提供助推力。

3.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高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在世界传统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是其中唯一能够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的文化,从远古时期的夏商周三代至秦汉统一,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表现出了顽强生命力,一直延续发展、绵延不绝,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谱写了人类文明史上绚丽的华章,同时还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传统美德。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所以,在高中阶段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目前,我国面临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文化安全问题日渐突出,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不少西方国家想尽一切办法,就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化价值观,有些高中生崇尚外来文化,进而怀疑和否定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对西方的腐朽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腐蚀的免疫力。

二、目前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句流行的话语用于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的现状也有那么点贴切。面对现实,高中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仍有许多问题,要让优秀的文化基因根植于下一代的精神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正视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才能找到可行的方法和路径,从而达到理想的彼岸。

1.教育和社会功利性导致教育目标价值引领的缺失

反思我国教育领域“教育GDP”的思想仍然存在,表现在以牺牲孩子的健康、道德、责任、创新、合作等为代价,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认为,学习唐诗宋词、经典古文的目的就是应付考试,并非为领略和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就流行‘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说法。这种‘三怕’实则直指考试,因为考试一旦结束,就会把文化财富当成负担,丢得一干二净。多年来形成的教育功利化、应试化倾向是收效不理想的根本原因,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语数外’的成绩,对于涉及道德品质、综合素养方面的课程基本不大留意,更有甚者觉得开设这些课是浪费孩子的时间。事实上,传统文化的规律和特点决定了其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的有机结合。而当前这种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使教师缺乏对古代文化深层次的发掘和探讨,学生得到的也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严重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伴随着背完就忘的古诗词、古文等,中华文化这个‘模糊的概念’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除了一些耳熟详的‘床前明月光’‘谁知盘中餐’外,现在的高中生还有多少能完全理解文章的含义?真的不多。“不进脑”“不走心”,不仅是古代文学教育的困境,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

2.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的阐释,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

现在的中小学生不喜欢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原因是他们认识不到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很多教师也缺乏对传统文化精髓进行现代阐释的能力,只是把传统文化当作历史来讲,偏重于简单的背诵,这样就无法避免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隔阂。传统文化教育缺乏适当的教材。现有的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单薄,一是内容缺乏系统性,只限于一个个单一的教学点。二是一些教材大而空,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育教学方法单一,教育途径狭窄,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前,在传统文化教学中,一些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这也削弱了传统文化的实效性。造成了堆积文化常识的弊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前的简单备课,突击涉猎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至关重要。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都局限于课堂教学部分,课外、校外的资源还没有真正进入到学校。

4.传统文化教育师资水平有待于提升。现阶段,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学的教师比较缺乏,多数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底子太薄,教学效果差,还有些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心理。鉴于此,尽快制定以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整体水平为目标的全员师资培训规划十分迫切。

三、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传统文化教育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中学生分阶段进行明确规定,初中生阶段要着重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力,高中生阶段则着重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在分学段有序推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案中,贯穿着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国学经典教育思路。卷帙浩繁的国学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智慧结晶和情感体验。在网络文化快餐流行的今天,培养青少年研读国学经典的良好习惯,有助于他们在微言大义、深水静流的不断浸润中,在字里行间、墨香韵律的反复熏陶中,沉淀思绪,静观玄览,真切感悟中华文明“活的灵魂”。

2.高中传统文化教育要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课堂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常规化、长效化的重要基地。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好载体。

教育有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体验高于认识,应鼓励更多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以体验、经历、感悟、研究的方式了解植根、渗透于自己血脉之中的传统文化。

3.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教师队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情况和修养程度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并不乐观。高中教师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面向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切实的示范和引导,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

4.建设多元平台,建立长效机制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构筑的的系统工程,因此学校要善于挖掘并积蓄汇聚,构成广泛的社会基础,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覆盖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拓宽适合青少年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文,建设“中华经典资源库”,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

5.加强礼仪教育,增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

当前,要坚持以他律促进自律的原则,以宣传教育进行引导,以监督惩戒加以推行,培养全体国民知悉礼数、崇尚礼貌、遵守礼节的行为习惯。吸取传统礼仪教育经验。让青少年逐步了解传统礼仪知识,掌握传统礼仪要求,进行传统礼仪演练,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的行为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慎独自律、文明修身、进德修业,发挥对全社会礼仪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

6.以社团为依托,实现教育常态化

针对90后、00后学生喜欢个性化展示的特点,我们重新设计内容,强调活动的低门槛和全员参与,从基层开始充分激发青年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让传统文化活动在校园里更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着重培育活动品牌,使诵读经典成为中学校园活动的基本形式。许多中学将经典诵读社团化,坚持“小型多样”,从时间、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设计,真正让学生“乐读”、“美读”。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等多方面的文化社团实践活动,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每个学生都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儿。

总之,我们应该让传统文化教育呈现出低调淳朴而又缤纷卓越,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树立起崇高的社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才华卓越、胸怀高远的未来精英。让传统文化的渗透、影响不是一种口号,而是化作无形的力量,似雪落春泥,悄然入土,孕育和滋润着每个生命.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