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015-02-27周葛洋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2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道德德育

周葛洋子

(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 湖北武汉 430070)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周葛洋子

(武汉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 湖北武汉 430070)

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大众化的目标特征及要求,促使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调整德育观念和德育方法,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塑造高等教育人才灵魂。本文通过梳理德育的基本理论,结合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发现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探究其中的原因,并找到解决的对策,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 思想道德 对策

一、德育的基本理论

1.德育的内涵

在古代并没有“德育”这个概念,《说文解字》中:“德”指人的合乎道的思想行为;“育”指培养人的品德。直至现代“德育”指品德教育。狭义的德育是指道德品质,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心理品质教育等。在我国“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党和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社会主义所要求的人生观和道德品质。因此,不难发现,我国德育具有阶级性、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必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德育俗称育人,古代叫做教化,说直白点就是教学生怎么样做人。

2.德育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并将其内化为他们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观念的过程。德育过程有三个必须具备的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环境。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德育过程实质是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社会化和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统一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教育对象的知、情、意、信、行的发展情况灵活进行。然而,大学生德育过程的特点为:1)大学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2)大学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与可控性。3)大学德育过程具有实践性和交互性。4)大学德育过程具有自觉性和渐进性。

二、纵看我国古代的德育教育

1.古代德育教育的思想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

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儒家主张“德治”和“礼治”。孔丘强调“以德教民”。

孟轲明确提出:“谨为庠、序、学、校以教之”。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习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都应该予以保留。

2.古代德育教育的精神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如“行行出状元”所追求的敬业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提倡的的换位思考;“天下为公”所追求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患意识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是珍贵的民族遗产,德育要从这里汲取营养。

因此,不难发现,中国古代为了抑恶扬善,很重视教化,主要体现在家庭的伦理教育、学校的经典教育、社会的文化教育、宗教的利他教育。利他是古代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古代读书人可以分为两种人,一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另一种是追求“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俗人,前者是典型的利他分子,后者的利己成分居多。当时的田夫野老虽不识字,也是懂得“长幼有序”之理的。所以,现代的教育既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有道德的人。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立德修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社会有序有效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诚信缺失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这一现象也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代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只有德才兼备,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部分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缺失,并且由此而引发的不良事件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小到大学生公交车上不让座位、该排队的不排队、小偷小摸,大到打架、杀人,都引起了社会的大讨论。不能否认很多大学生的道德水准是不敢恭维的,也不能否认那些媒体的报道是真实的,其实只要你到校园里一走,你就会发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例如,校园水壶频繁失窃的现象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尽管这仅仅是少数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但个别学生的道德水准是让人担忧的。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状的原因

1.对道德认同感低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等非道德行为已渐渐被青年人默许,反而让座的行为却被视为另类表现。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的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对于不利己的事坚决不予实施,哪怕冒些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完全按自我意愿行事。不少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持贬低态度。上课时间跑出去玩游戏已变成司空见惯,考试是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偷东西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是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其恶劣的影响在于,从个体意识的残缺扩散为群体意识的错位,进而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2.学校教育的缺位

高校所开设的德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比如开设的两课往往是流于形式,一般老师讲课就是照本宣科,所讲之内容并不能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程就开了也没有起到德育的效果。学校教育普遍重智轻德,只教不育。中小学只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副科,而大学里也往往只是强调专业课学习。学校育人的功能没有全面发挥,缺少情感教育。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单一。片面强调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对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教育,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违背诚信的现象没有防御能力。看到政治领域里的买官卖官、夸大政绩;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偷税漏税;文化领域里的泡沫文学、假文凭、假学历假职称,由于和书本上的说教不一致,往往缺少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能力,或是无所适从,或是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班主任等领导是几个星期才见一次,科任老师上完课也就走了,学生们想与老师交流,但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沟通,大学生所产生的困惑也就不能得到疏导,于是,产生道德缺失的行为。大学生身边没有了榜样,不会再去迷信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也不会再像高中一样去崇拜一个偶像,人生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前进的方向,走起路来自然会走错、走慢。

3.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枯萎”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教导;而且,在大多数家庭中大学生的学历可能是全家最高的,他们对父母的说教劝导,嗤之以鼻。一般家长也都会认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用在干涉我们过多,也就放松了对我们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其实对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现在这块的教育没有了,我们就会放松自己,从而产生道德失准的事情。

五、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缺失现象的对策

1.树立道德权威

通过树立道德权威,努力完善道德规范,使它既符合新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征,同时又符合道德精神追求。加强对道德表现的重视,比如可将学生平时的失德表现记录在案,并且与其以后就业、信贷挂钩,这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

作为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那些自身素质不高的父母,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必须矫正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转变,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3.强化大学生的自律和他律意识

作为大学生,要注重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加强“慎独”精神,即在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积极主动与老师、辅导员沟通交流,以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1]初明利,范书生著.《高校德育新视野》[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

[2]蔡丹阳.《略论高等教育的德育目标》[J].辽宁大学学报.2009.

[3]祖国华.《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德育观》[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4]徐文良.《高等教育德育的历史回顾与新世纪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0.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创新机制 多措并举 加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向纵深推进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策略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