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对话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2015-02-27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园区小学史岳行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园区小学 史岳行
让有效对话贯穿整个课堂教学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园区小学 史岳行
目前,不少课堂对话只是流于形式,有效性不高。教学中,应当让有效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要提升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就要努力使课堂对话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质”,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素养,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有效对话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质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参与者,而不应是课堂的主宰。因而学生、教师、文本这三者间平等、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对话”乃是最值得倡导的。于是,“对话”就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
上好一堂活泼生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是每一位小语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包括知识、能力、情感、言语交际等语文素养。课堂就像个表演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属这个舞台中的一分子,双方共同完成某项演出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双方应各自做些什么呢?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换言之,在这样的阅读教学课中,教师应带着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带着疑惑、带着欣赏,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去有所读、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却不尽人意。对话的质量不高,甚至出现了为了对话而对话的现象,对话只是流于形式而已。不可否认,课堂对话应当要“活”,应当要充满生机,死气沉沉的课堂不是我们想要的。但问题是不少教师只注意了“活”,而忽略了对话更重要的内涵,那就是课堂对话的有效性。因此,努力提高对话的有效性就成了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问题。笔者以为,课堂对话应当“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质”,应当让有效对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一、有效对话应当是“活而有序”
有效的对话应当是“活而有序”的,这是由学生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从总体来看,一堂课中出现的对话,总是可以分为若干个单元。我们不妨把它称作为对话单元,那么,同一课堂中的这些对话单元按照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应该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应该是紧密相联的。换句话说,那就是前后对话应环环相扣,衔接自然,前一段对话是后一段对话的基础,或者说后一段对话是前一段对话的发展。就每个对话单元内部而言,也应如此。然而,我们发现,在有些语文课上,前后对话之间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甚至是各自为政,毫无联系。这样的对话,虽然看起来很热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完整性、连贯性。作为语文教师,在预设之时就要统盘考虑,整体设计对话的形式与内容,尤其是要注意对话之间的条理性。理想的课堂对话,应当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状态变为富有激烈的参与意识的主动灵活的接收,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动态的和谐的有序状态。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活而有序”。这样才能使对话顺利进行,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有效对话应当“活而有趣”
有效对话还应当“活而有趣”,这是由学生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教学论认为,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都将妨碍学生学习的进步,抑制智力的发展,更使学生怕说话、怕讲错。因此,对话要“趣”字当头,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从他们的日常学习、生活入手,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有话敢说、有话能说、有话会说。
三、有效对话应当“活而有质”
课堂对话注意了“活而有序”、“活而有趣”,使其对话的有效性有了显著提高,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笔者以为,课堂对话更要强调的是“活而有质”,这是由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所决定的。我们完全可以说,质量是课堂对话的生命。说得夸张一点,没有质量的对话,那只能是在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只有有了一定的对话质量,才能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学到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受到人文熏陶,顺利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怎样才算是“活而有质”呢?笔者以为,那就是对话的指向要正确与明确。在这一点上,特级教师管建刚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提出高年级的语文阅读课应当要“指向写作”。因此,课堂对话自始自终都围绕着“指向写作”展开。在他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中,笔者聆听到了指向写作的、高质量的课堂对话,其中有一段是围绕“……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这句话进行的——
师:“状如”的“状”是“样子”的意思,“如”是“好像”的意思;“形似”一词与它完全相同。有没有与“状如”、“形似”相似的词呢?
生(稍作思考后):“貌似”!“貌”是“样子”的意思,“似”是“好像”的意思。
师:意思倒是相同了,可“似”这个字重复了,美中不足。
生:“貌若”!这回不重复了!
师:很好!那“貌若”什么呢?
生:“貌若河马”。
师:感觉怎样?为什么?
生:不顺。因为河马太大了。
师:那换成蜜蜂呢?“貌若蜜蜂”怎么样?
(生摇摇头,无法回答)
师:看来不是大小的问题。
生:河马不美。
师:那改成“骏马”如何?“貌若骏马”?
(生还是摇摇头,无法回答)
师:看来也不是美不美的问题。那到底应该是什么呢?(稍作停顿后)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已替我们搭配好了。有个词语叫“貌若天仙”,这是描写女子的;若是男子的话那应该是“貌赛潘安”。
(生恍然大悟)
师:可作者为什么不写了呢?(稍作停顿后)同学们把它放到文中去读读就会明白的。
生:(朗读改过后的句子)“黑虎”、“孔雀”是动物,“天仙”、“潘安”是人物,放在一起的确不协调。“貌若”后面搭配的词语又不能随意改动,估计是作者一时想不出合适的,所以就不写了。
师:是呀,作者写到这里肯定是动了一番脑筋,思前想后,找不到可以表达的语言,只好作罢了。以后我们碰到类似情况也要这样,宁可不写,也不要乱写。
通过细致的分析、耐心的引导,在与学生和风细雨式的对话中,让学生逐步体会到了作品的缺陷之美,更让学生明白了在写作文之时,当寻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之时要宁缺勿滥。
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那就要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让有效对话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要达到这一点,就要做到“活而有序”、“活而有趣”、“活而有质”,在营造活跃对话气氛的基础上,紧紧扣住“序”、“趣”、“质”这三个字,何愁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