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中心主义与英语教学
2015-02-27雷蕾
雷蕾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论自我中心主义与英语教学
雷蕾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广西桂林 541006)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自我中心主义的相关概念和内容,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发现认识论为基础,结合英语教学活动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发现二者的联系,以解决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自我中心主义 皮亚杰 发生认识论 英语教学启示
一、自我中心主义的相关概念
(一)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这一概念最早由皮亚杰提出。皮亚杰认为,年幼儿童既谈不上自私,也谈不上无私,因为他们还不能在心理上将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的观点完全区分开来,这种在心理上未能完成主客体和主体间分化的状态就称作儿童自我中心。
王振宏认为,自我中心是指个体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不能区别一个人自己的活动和对象的变化,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现象上。要正确理解自我中心这一概念,需要把握以下几点:(1)自我中心不是指一个人有意识地集中注意他自己而不去注意其他事物;(2)自我中心不含有自私或自高自大的意思;(3)不要把自我中心与“秘而不宣”混为一谈。因此,自我中心是一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客观现象,是儿童发展到一定年龄阶段心理成长的必然。
(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人下意识地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上,不能采纳不同意见,对于与他认识不一致的信息,他绝对不能接受。因为他不懂得,除了他的观点之外还可以有别人的观点;他认为别人的心理结构和他的心理结构完全一样。很多人把利己主义与自我中心主义混为一谈,其实不然。利己主义是指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利己主义者是能清楚地意识到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利益的,但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不予理睬。
(三)去自我中心
皮亚杰认为,去自我中心与自我中心是紧密联系着的一对概念。自我中心是一个稳定而无意义的错觉,意味着对世界的相对性和协调观点缺乏应有的理解,在认识活动中将主客体混淆,把自我的看法不自觉地强加在周围的人和事上。而去自我中心指的是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
二、自我中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
(一)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在感觉—运动阶段(0—2岁),对这个阶段的儿童来说,自我和外在世界还没有明确地分化开来,即婴儿所体验到和所感知到的印象还没有涉及到一个所谓自我这样一种个人意识,也没有涉及到一些被认为自我之外的客体。婴儿除自己动作外,没有世界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自我中心”的。
在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用符号和内部想像去思维,但他们的思考是无系统和不合逻辑的,他们是从自我出发来考虑问题,与成人的思维极不相同。皮亚杰曾进行了一项儿童的空间知觉———三座山的研究,也说明了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儿童并不明白玩偶观察的角度与他们自己的不相同。
(二)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实际上是指青少年高度自我意识的结果,这种高度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青少年认为别人都像他们自己一样关注他们;另一方面,他们过分强调个体独特感或者“个人神话”。换句话说,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自己这一独特的自我。他们常常主观地把自己的自我欣赏、自感不足等都投射到周围人身上。例如,当一个女青少年走进教室的时候,她会想所有的人都在注意她的表情和打扮。又如一个男孩在卧室里像摇滚歌星那样跳舞,想象周围坐满了崇拜他的歌迷,等等。这种过分夸大自己感受和体验的现象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
根据艾尔金德的观点,独特的自我是青少年关于个人独特性的认识。青少年专注于他们自己的思想,关注假象观众的重要性,这使得青少年形成了个体的独特感和个体永久性。个体独特感使得青少年感到没有人了解他们的真正感受。同时,青少年的个体独特感使他们觉得自己远离世界上的许多世俗需要,他们会说,“我与众不同”,“这种事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种“个人神话”常常表现在青少年的日记里。
三、自我中心主义的根源
儿童的“自我中心状态”是皮亚杰学说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20世纪20年代,皮亚杰首先在《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儿童的“自我中心言语”的概念,并指出了“自我中心言语”的根源在于儿童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我中心的思想”。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概念在皮亚杰那里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突发奇想,可有可无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很强解释力的概念,它可用来解释学龄前儿童理智的和社会的活动中大量存在的使一般成人难以理解的那些特殊现象,而且这个概念是深深扎根于皮亚杰的认识论体系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皮亚杰明确指出:“我们的研究目的在本质上是认识论的。”发生认识论的核心首先是强调认识是主体通过其认知结构(操作的或运算的结构)把握认识对象的。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发生认识论既不是洛克的“白板说”,又不是笛卡尔的“先验论”,而是一种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论。其次,主体的认知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以某些生物学遗传机制决定的行为结构为出发点,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和转化的。换言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双重建构是主体能动的协调活动的产物。主体一方面把自身的活动协调整合为一个整体,最终形成体现在动作层面或符号层面的逻辑数学结构;另一方面,从动力学的角度,将客体按照上述逻辑数学结构协调组织起来,最终形成对外部世界因果性和规律性的客观认识。由于这两类协调的统一,主体既获得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识,同时又获得对自我的客观认识,在主体的视野中主客体开始分化,主体的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是同时形成的相反,当上述协调尚未最终完成,也就是某种认知结构的转换尚未完成时,主体就既不能客观地认识客体,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他在认识上就处在一种不能区分主客体的混淆状态,在社会行为中就处在不能区分自我与他人的混淆状态。这种混淆状态就是理智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而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也可以说就是一个脱离自我中心(“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根据发生认识论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主体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或者说,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是“自我与客体没有分化”以及“自我和别人也没有区分开来”。显然,儿童脱离自我中心的前提首先是要完成两个区分:“要了解别人和外界。”而且有两个条件是必要的:(1)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并能使主体脱离客体,以致不会把主体的特征赋予客体;(2)不再把自己的观点当是唯一可能的观点而和别人的观点互相调和。
四、分析自我中心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理论有着许多宝贵的思想,对于我国英语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习和了解自我中心主义的基本内容,我们从中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观
正是由于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英语教学观。从英语教学的设计和准备到英语教学的组织和教学效果的评估都应遵循一切从儿童出发,一切为了儿童的原则。充分认识儿童自我中心主义的认知特点,了解泛灵论等是儿童现实观念发展的正常现象,了解直觉推理、并置推理是逻辑推理发展的必经历程。
2.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激发儿童的认知冲突
英语教师应认识到同伴交往的价值,上课时注意创造良好轻松的气氛,以便给儿童更多自由交流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应该把小组讨论、团体活动等作为一种教学策略,鼓励儿童相互讨论、争辩,多进行相互沟通。英语教师还应该在了解儿童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适当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儿童合理的争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可横加指责。
3.重视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的价值
研究表明,角色游戏和移情训练对培养儿童换位思考的能力,形成自我意识,促进学前儿童向非自我中心化过渡具有重要价值。角色游戏的本质在于扮演某个角色,而不是自己。通过角色游戏,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多种角色,体验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能脱离自我这一个体,在对象意识的发展过程中提高自我意识的水平。因此,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一些角色游戏或类似的活动。父母在家里也可以为儿童准备一些角色游戏活动。
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移情在结构上可以包括两个维度:一是认知维度,二是情感维度。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移情训练,主体能更好地辨别和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能更好地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理解他人的需要。因此,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应创设一些有利于让学生产生移情的真实情境。
(二)青少年自我中心主义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英语教师不论是在上课时还是下课时,都应该注意与青少年学生的沟通方式,要有目的地去提高他们的自主感和自信心,促进他们自我中心向好的方向发展,以及注意引导青少年克服消极应对方式,提高积极应对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不要直接说他们错了,要通过暗示等间接方式来指出,要对学生的改正给予充分的肯定。
[1]皮亚杰著.王宪铀等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心理发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3]皮亚杰,英海尔德著.吴福元译.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王振宏著.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丁海东.论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主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6]林菁.皮亚杰的儿童“自我中心”理论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1 (01).
[7]鹿美丽.初中生自我中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02).
[8]钱伟量.皮亚杰“儿童自我中心主义”概念评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9]熊致新.皮亚杰自我中心化理论及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19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