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名人被死亡”事件看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2015-02-27周怡帆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阎肃假新闻真实性

周怡帆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从“名人被死亡”事件看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周怡帆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名人被死亡”事件来探析当下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从分析“名人被死亡”事件频发导致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对媒体公信力的显性伤害、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应对策略三个方面来谈对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的看法。

名人被死亡;新媒体;新闻真实性

2015年10月27日早晨,久未露面的著名词、剧作家阎肃老先生的名字出现在一则消息中,消息称阎肃先生已于当日早晨因病在空军总医院去世,消息的最初来源是女歌唱家于文华的新浪微博,微博中还配发了一张阎老的照片,并表达了哀悼之情。社交媒体一阵疯转的同时,各类新闻客户端也纷纷参与其中。此后不久,阎肃家人通过媒体表示消息为误传。

这样的“名人被死亡”事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2015年初3月18日晚上9点左右,在美国社交网站“推特”上出现一条被证实的假新闻,新闻内容就是在假冒的新加坡总理的官方网站上声称李光耀去世的消息,此张截图经过互联网的多次转载,得到了广泛传播。2010年12月6日晚,一网友发微博称,金庸因中脑炎合并胼胝体积水于2010年12月6日19时07分,在香港尖沙咀圣玛利亚医院去世。2011年1月15日,Twitter上忽然盛传92岁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消息迅速成为Twitter上最为热门的话题。2011年3月29日下午,“成龙因心脏病突发在美国去世”的新闻首先出现在外国网站,接着蔓延到国内。2013年2月19日,好莱坞黑人明星摩根·弗里曼被曝因心脏病在洛杉矶去世。2013年12月6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去世。这些新闻无一不是假新闻,“名人被死亡”事件频频发生且每次都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些新闻的信源多数来自新媒体中的各类社交媒体,新媒体作为传播媒介,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加速了事件传播的进程,但其新闻的真实性却让人担忧。

一、“名人被死亡”事件频发导致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

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如今媒介融合全媒体时代,真实性是新闻之根本,亘古不变。大众作为受众,虽也关注新闻的新鲜性和趣味性,但如果新闻的根基不真实、不准确,一切都是务虚之谈。因此,在分析“名人被死亡”事件频发导致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原因时,主要应从新媒体和公众两个方面来分析:

(1)新媒体失责原因分析。1)媒体过分追求时效性。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新闻传播的方式在不断经历变革,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同时,庞大冗杂的数据信息处理,成为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众多繁杂的数据中,获取真实准确且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则成为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新闻是对正在发生或者刚刚发生过的事实的报道。随着新媒体的加入,很多媒体利用大数据分析开始从“等待事实”到“制作事实”。[1]从众多的数据中分析得出哪些会是受众最欢迎、最关注的事件,便推送其为头条。这样盲目追求时效性的后果就是容易制造出假新闻,如上文所述的“名人被死亡”事件。很多事件的传播过程都是:微博上发布事件——关注人数骤增——大数据分析——推送到更多社交平台和门户网站——被揭示为假新闻——媒体致歉,这样的一条传播链在盲目追求时效性下已经形成恶性循环。2)新媒体平台缺乏“把关人”。“把关人”(Gatekeeper)也称为“守门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2]在传统媒体中,对于新闻采集、制作、播出都有严格的把关,但在新媒体平台上则缺乏管理,尤其是像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既没有全部实名制,也没有严格的把关者,信息的传播“自由”且不受控制。

(2)公众失责原因分析。1)社会矛盾的积累。尽管我国国民素质仍然持增长水平,公民的意识层面逐步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社会矛盾,随着贫富差距问题的不断扩大导致了许多网民的仇富、仇官的心态。知名度高的艺人和社会地位德高望重的人,更会成为大众选择泄愤的直接对象。他们认为很多官员和艺人赚钱容易,挥金如土,而自己的生活却不尽人意。这种情绪无处表达,无人理睬,便会把注意力放在互联网上、投入新媒体中,采取极端的方式将这种愤怒牵扯到他人身上。2)网民的匿名心理和从众心理。匿名是现在网络下的一种常态,而匿名心理是指广大网民在没有社会制约的情况下,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制力会有所降低。大多数网民打着追求民主的口号,追求“讲真话”的权利,在新媒体网络上肆意妄为,制造一些假新闻来博取眼球。因为匿名性的原因,网民不用担心暴露真实身份,不用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在各类“名人被死亡”事件中,很多网民都具有从众心理,没有考虑到这些新闻是否真实,仅凭对新闻的兴趣度就将假新闻的传播不断扩大。

二、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对媒体公信力的显性伤害

“阎肃老先生被死亡”的消息一出,社交网站上一片惋惜之声和点蜡烛的状态,首先跟进的便是各大新闻客户端,搜狐、网易、凤凰、新浪、ZAKER、今日头条等各大新闻客户端纷纷向用户推送此消息,此前在误报李光耀去世的新闻中表现冷静的腾讯新闻这次也未能避免,同样推送了“阎老去世”的消息。随后不久阎肃的儿子阎宇先生通过朋友圈,辟谣称父亲并没有去世,如今还在病房里,已经从重度昏迷转为中度。消息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紧接着,各方媒体和门户网站纷纷行动,将此前发布的消息、悼文删除。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被证实为假新闻时间很短,媒体删除新闻速度也很快,但远不及新媒体传播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大多数的传统媒体都步入新媒体的行列,它们都拥有各自的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对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来讲,加入新媒体行列优势大于劣势,但由于受新媒体传播特性的影响,一旦新媒体新闻失实报道,那么对媒体公信力的影响和伤害就远大于传统媒体本身了。因此,新闻报道缺乏真实性如今也成为了新媒体中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新闻报道事件中虚假新闻报道的比例逐渐升高。无论是新闻团体,还是新闻工作者个人都应该做好严格的把关者,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主动承担新闻媒体人的责任,避免新闻报道中出现虚假信息。

三、新媒体新闻真实性缺失的应对策略

究竟该如何避免“名人被死亡”事件的频频发生,避免新闻报道中出现虚假信息,有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加快建立新媒体新闻的“把关”制度。“名人被死亡”事件的频现,在前文中分析了原因,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利用新媒体大数据的特性简便操作、不加考证。虽说这和门户网站的工作程序相关,大多数门户网站大量推送的消息都是根据大数据由机器自动抓取。后台编辑在对新闻的标题、内容和格式进行简单处理后便录入后台发布,这个过程一般不会对新闻信息进行修改,也鲜少一一核实其真实性。[3]虽然从操作的层面上可以理解,但作为新闻工作者必须对所报道的新闻负责,无论是追求时效第一还是内容为王,都不能漠视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年初李光耀去世的假新闻在网络上泛滥的时候,腾讯新闻就坚守新闻真实性去核实信息而没有参与其中。可见这样的失误还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就对新媒体的后台编辑,也就是新媒体的把关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应该加快各类新媒体把关制度的建立,包括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

其次,继续推进网络实名制。对于“名人被死亡”事件的快速扩散,网民的作用不容忽视,在与现实身份完全背离的心理影响下,在没有社会制约和法律制裁的无限自由下,加之匿名心理和从众心理的影响,很多网民不顾新闻真假肆意传播,更有甚者自己制造假新闻来加粉,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源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新媒体的“无限自由”。因此,继续推进网络实名制的全面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最后,回归新闻本真。在全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日益激烈,好多人都急功近利,很难踏踏实实做事。作为新闻工作者,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还得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的思维、做出果断的决策是有很高的要求的。能够回归新闻本真是最难能可贵的,在信息满布的网络中甄别新闻真假,在追求速度第一的形势中回归真实,真正做一个负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的新闻人。

[1] 沈咬兴.大数据对新闻特征的影响[J].新闻战线,2015(04).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魏晓涵.“阎肃去世”乌龙,怪门户抢新闻频频误报?[DB/ OL].刺猬公社(微信公众号),2015.

[4] 杜梅,郭根生.网络传播中传播名人虚假信息的分析[J].现代视听,2012(07):69-72.

[5] 邓滢,汪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4(08):61-69.

[6] 王辰瑶.展现“死亡”:一个悖论性的新闻报道领域[J].国际新闻界,2013(05):102-111.

G212

A

1674-8883(2015)21-0182-01

周怡帆(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阎肃假新闻真实性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广告的真实性
阎肃:勇于自嘲,变难为易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首届阎肃杯全国青少年音乐大赛即将启动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精神永驻 路在远方——忆艺术家阎肃老师
成全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有关载人登月的两条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