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百姓热线 做好民生新闻
——关于新媒体时代县级纸媒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思考
2015-02-27郑霞凤
郑霞凤
(开化县新闻中心,浙江 衢州 324300)
畅通百姓热线 做好民生新闻
——关于新媒体时代县级纸媒如何做好民生新闻的思考
郑霞凤
(开化县新闻中心,浙江 衢州 324300)
民生新闻是关注百姓生计、关怀百姓生活的新闻,好的民生新闻,不仅有内容、有内涵、有力度,而且让读者感到贴心、暖心。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县域纸媒要与时俱进,融合新媒体,做好党的喉舌、百姓的代言人,牢牢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升纸质媒体的生命力。
热线;民生;媒体影响力;三贴近
自20世纪90年代起,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开始热切关注民生,毫不吝啬以大投入、大篇幅、大版面,开设专题、专栏、专版,甚至纷纷专设民生热线,抢占民生新闻的高地。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作为县级基层媒体,如何将纸媒与新媒体有机融合,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一、县级纸媒民生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存在的瓶颈
(一)“百姓热线”不热,媒体覆盖面狭窄
如县域纸质媒体《今日开化》开通“百姓热线”已有数年,但接到的热线电话却寥寥无几。究其原因,想必是影响力不够、覆盖面不广。虽然县域人口35万,《今日开化》报纸每期发行12000余份,但大部分送至机关、部门、乡镇、企业、村居,真正到达老百姓手里的实则寥寥。
(二)民生报道分量不足,缺乏民生采集团队
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简报,重心围绕党委、政府办报,民生采编团队有限,对于民生类新闻的采集投入不足、关注过少,在版面上的分量体现得也不多,势必对普通读者来说,提不起很大的阅读兴趣。
(三)民生问题解决不力,媒体公信力不足
“百姓热线”针对一些急、难、险、阻的问题无能为力,无法深入探究其责,舆论引导和监督的职责履行不到位,这就势必在普通读者和百姓心中失了媒体的公信力。久而久之,“热线”就成了“冷线”。
二、冲破思想束缚,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民生新闻
(一)加强民生关注,畅通民生诉求渠道
当下,新媒体层出不穷,自媒体全面开花,如果仅仅固守纸媒阵地,势必很快会走向衰竭。众多新媒体形式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慎重地思考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如何有机融合,以提升新媒体内涵的同时,延长纸媒的生命力。以民生新闻为例。畅通民生诉求渠道是基础,是前提条件,如何让已开通的“百姓热线”真正发挥效用,让其成为挖掘和寻找民生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这是至关重要的。而今不仅仅局限于热线电话,还可开通网络、论坛、微信互动平台,立足于方便读者、方便市民的角度创设条件,让民生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在此基础上,新闻记者可以根据民生热线提供的线索,第一时间就百姓关注的问题,深入挖掘新闻资源。
(二)精选报道角度,做出百姓爱看的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既要关注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样的“小民生”,也要关注百姓生存生计、生活质量、精神文化需求等方面的“大民生”。要坚持用事实说话,加强深度报道,将“小民生”转成“大民生”。何为“大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报道群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这5个方面的问题和政策,让群众领略清楚了,也就将“大民生”报道好了。要做好“大民生”新闻,必须加强新闻策划,拓展民生视野,避免“平面化”地报道,要不断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真正反映出百姓的生存状态、愿望和需求,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此外,我们可以利用开化新闻网、官方微博、公众微信号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加强与读者互动,利用各种渠道收集百姓的声音、群众的诉求。《今日开化》不吝版面,多刊登民生类的新闻报道。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老百姓想看、爱看的民生新闻,也才能提升新闻的影响力。
(三)冲破思想束缚,抓住社会热点、难点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备受关注,社会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深。越是和群众利益关联度高的报道,越能牵动群众的心,其辐射面越广,影响力越大。只有关注群众,报道才能被群众关注。而热点问题正是群众所关注的,群众眼里的热点就应该是媒体追逐的热点,只有把热点新闻报道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让读者喜读、爱读,媒体的舆论引导力才能得到提高。近两年,《今日开化》开设了诸如“曝光台”之类的民生类栏目,将群众身边的不和谐、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曝光,同时也开通了举报热线。效果如何呢?实际上,热线根本不热。究其原因,一是所曝光的问题不痛不痒,不具有典型性,说得通俗点,吊不起老百姓的阅读和思考兴趣,引不起读者共鸣。二是曝光后没有后续动作,对曝光后的结果不去及时跟踪,读者想了解曝光的社会现象到底有没有解决。这样一来,“曝光台”只流于形式,毫无存在的意义了。要敢于直面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矛盾。怎么才能真正行使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我们不能以所谓的“只帮忙不添乱”的借口去回避和推诿,应该鼓起勇气,以顽强的精神,硬着头皮,揭露问题,追踪问题,展示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如此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
(四)做好上传下达,做政府与百姓的沟通桥梁
近期,我县全面实施农村综合产权制度改革,这项改革与全县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虽为全面推广实施,但到底有多少人了解这项制度改革的内容呢?为此,我曾初步在农村老家做了一个调查,结果并不如意,甚至还有些农村群众对该项改革一无所知。政府出台的政策和法规,与广大人民群众生话息息相关,是他们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是这些政策和法规比较宏观、抽象,甚至比较枯燥,不容易被人民群众接受。要做好这方面民生新闻报道,就要用解读形式进行报道,用群众能够看得懂的语言解读政府政策和法规。所谓解读,实际上就是“翻译”,也就是“细化”。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文件、政策等,要将其做深做透,让群众真正掌握,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总而言之,做好民生新闻,必须始终坚持“三贴近”。新闻工作者要沉下身去,走进田间地头,深入基层,深入社区,深入老百姓的家里,贴着地面写新闻。只有真正体现群众性、真实性的民生新闻,群众才会喜欢看、乐于看,也才能对群众产生服务功能、起到舆论指导的作用。
G216.2
A
1674-8883(2015)21-01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