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宣传报道
2015-02-27李朝丽
李朝丽
(新安县广播电视台,河南 洛阳 471800)
浅谈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宣传报道
李朝丽
(新安县广播电视台,河南 洛阳 471800)
基层新闻工作者要做好新闻报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新闻定位准确。第二,要具备过硬的五种素质。第三,遵循新闻写作规律,写好新闻稿。
基层新闻工作者;宣传报道;新闻定位
基层新闻工作者,主要是指县级媒体新闻工作者。新闻每天都在发生,而且大多数发生在基层。如何把这大量鲜活的基层新闻报道好,做出精品节目,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要对新闻定位准确
新闻连着大局。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对上要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下要了解民情、民意。河南省新安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20世纪90年代初,县里利用辖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走工业兴县之路,使县域经济获得较快发展。面对快速发展的喜人形势,一些部门和个人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认为与过去相比,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没有必要再加压负重、殚精竭虑。在县委、县政府组织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当时县电视台播发了多篇评论稿件,提出“我们不能老与自己的昨天、甚至前天比较,不能老是与全省或洛阳的贫困县比较,要跳出新安、跳出河南看自己”,受到一致好评。如今的新安县已经跃入河南省10强县行列,这种巨大的变化虽不能说是几篇评论稿子能做到的,但毕竟为破除自满情绪发挥过作用,新闻在服务大局中获得了永久的价值。
新闻维系着民生。近年来,关注民生提的很响,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采访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急需帮助的群体。例如,患病儿童、农民工讨要工资难等许多方面的问题。一篇报道,也许会立即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这就是关注民生的具体体现。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新闻的社会价值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新闻滋养人生。快节奏的生活中,人要保持工作的激情和动力不容易。因此,人生“保鲜”就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其实,新闻就是难得的“保鲜剂”。写新闻,注定每天都要接触新的事物,从中能获得新的感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能从不同的采访对象身上,吸取经验,启迪人生。
二、应具备过硬的五种素质
(1)一条恒心。搞写作的人苦,搞新闻写作更苦。发现线索,就要闻风而动,采写稿件,还要编发、看后续效果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误饭点、熬通宵、牺牲节假日,都是家常便饭。俗话说:好女莫嫁记者郎,嫁给记者守空房;一年四季难相见,见面摞堆脏衣裳。记者风光的背后是外人无法了解的酸楚,更何况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所以,没有恒心是不行的,要能吃得了苦受得了罪,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
(2)两把“金钥匙”。新闻报道的新鲜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特点,决定了新闻报道人员的知识面越宽越好。这里的两把“金钥匙”是指要广泛积累知识,建立个人资料库,成为一个“杂家”“大家”;要广交朋友,成为交际能手。只有拥有广泛的知识、众多的朋友,才能快速地获得新闻线索,迅速判断出新闻的价值。否则,独居幽处,孤陋寡闻,何来新闻。拥有了“两把金钥匙”就好像安装了雷达,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3)具备侦查员的眼睛。新闻讲究“新”,“新”就要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要善于观察。新闻不是官方文件,不具有强制性,要想使人们对新闻产生兴趣,就必须抓住人们的心理,突出新闻“时间新、内容新、角度新、手法新”的特点,那么就必须有侦查员的眼睛,才能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闻。
(4)能“四两拨千斤”。当下,新安县全民创业攻坚正如火如荼,在新闻报道中可以以一个小人物为切入点,讲述他创业成功摆脱贫困的故事,进而引出全县像他一样的人并非个例。这样新闻就有了说服力,有了亮点,容易让人记住。因此,一个好的故事,胜过千言万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起到“杠杆”的作用,以“四两”之力,撬动全县全民创业的大背景。
(5)会抓住五个重点。首先,要吃透上情、了解下情,熟悉国政方针,从全局的高度去对待线索。否则,就像“瞎人骑瞎马”,失败在所难免。其次,要发散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要学会多角度看问题,以小见大,大中观小,正反两方面也可以互相转化,学会发散思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要精于提炼。新闻讲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在实际采访中,所听所看头绪繁多,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把想说的说清说透即可。第四,要善于比较。即要善于做稿件播发前后的比较,找出问题,不断研究写作方法,及时发现不足,才能不断进步。第五,要有情感投入。所谓情感投入,不是说用情感去影响新闻事实,而是说要扑下身子、沉下心去,深入群众,尽量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能走马观花、应付了事,要把自己与采访的场景和对象融合在一起,用心体验、用心写作,才能写出好的稿件。
三、要严格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
尊重新闻事实。近年来,编造假新闻而被曝光的例子不少,究其原因,是罔顾事实去故意制造轰动效应。但新闻不是小说,一旦播发,就要经受观众的检验,尊重事实就是最好的标准。
写好新闻标题。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和“窗口”,一个主题明确、生动精炼的标题,能使观众更准确的理解新闻的主旨,能抓住观众的眼球,新闻也就成功了一半。
拟好导语。作为新闻稿的有机组成部分,导语是新闻的一块“吸铁石”,导语写得好,就会像初恋者的“第一印象”,使读者一见倾心。写得不好,就会像佳人脸上爬蛤蟆,使读者一见生厌。因此,导语要像“吸铁石”那样,上去就抓住读者的心。
重视形式的创新。形式是新闻的衣裳,新闻的写作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就如同人穿衣服一样,要依据体形的高、矮、胖、瘦来选择衣服的尺寸和色调。如果不加选择,乱穿一通,就会打扮得不合体,甚至滑稽可笑、有碍观瞻。只有掌握各种形式,量体裁衣,运用自如,才能让新闻更鲜活、更生动。
总之,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好宣传报道,就要对新闻正确定位,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还要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这样才能创作出生动、感人的好新闻。
[1] 牟洪彬,李正.电视新闻记者的现场驾驭能力[J].青年记者,2008(20).
[2] 周胜林,尹德刚,梅懿.当代新闻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G214
A
1674-8883(2015)21-0108-01
李朝丽(1983—),女,河南洛阳人,本科,助理编辑,洛阳市新安县广播电视台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