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捕捉军队抢险救灾报道的新闻亮点
2015-02-27彭鹏
彭 鹏
(武警政治学院 政治机关系新闻传播教研室,上海 200435)
浅析如何捕捉军队抢险救灾报道的新闻亮点
彭 鹏
(武警政治学院 政治机关系新闻传播教研室,上海 200435)
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抢险救灾中的新闻报道,为广大官兵完成使命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了捕捉抢险救灾报道新闻亮点的三个方法,即围绕“两头”抓新闻亮点、围绕焦点抓新闻亮点、围绕细节抓新闻亮点。
抢险救灾报道;新闻亮点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2013年颁布的《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一书中明确指出:“中国武装力量始终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承担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救援任务……中国武装力量在历次重大抢险救灾中,都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军队一直活跃在抢险救灾一线。
由于部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往往事发突然,影响重大,特别是在新闻舆论逐渐开放和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部队始终在“聚光灯”下行动,在“放大镜”下被观察。在这种日益开放透明的遂行任务环境中,抢险救灾新闻报道具有对内鼓舞士气、对外树立形象的重要意义,为广大官兵完成使命任务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实践证明,任何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中,有影响的稿件往往产生于新闻亮点的发现和捕捉中。因此,要做好抢险救灾的新闻报道,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后,必须具有很强的判断能力和快速应变能力,立刻深入现场,快速做出新闻价值判断,及时发现和捕捉新闻亮点。
一、围绕“两头”抓新闻亮点
围绕“两头”就是吃透上头,深入下头,也就是既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又要贴近群众,反映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在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中,武警甘南支队舟曲中队副中队长王伟痛失5位亲人,但他仍坚持带领中队官兵奋力抢救遇险群众。他的事迹感动国人,获得了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王伟身上就体现出“两头”要求,既体现了党、政府和部队抢险救灾的决心和行动,又体现了人民对子弟兵的爱戴。对于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如何报道才能让人记忆深刻,就需要发现和捕捉他身上的新闻亮点,需要准确选择报道角度,既要反映英雄的一面,又要反映温情的一面。《解放军报》、《人民武警报》、中央电视台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挖掘王伟身上的感人事迹。《解放军报》的《情撼舟曲》主要是从王伟舍小家顾大家,舍生忘死抢救遇险群众的事迹来挖掘的,突出了他的大爱、忠诚、革命军人本色,突出的是他英雄的一面;《人民武警报》的《“舟曲之子”王伟——一个英雄“父亲”的痛与爱》主要是从“父亲”这一角度来挖掘的,写出了他失去妻儿的痛苦以及全力资助藏族学生,被藏族孩子视为汉族阿爸的故事,写出了他温情的一面;而中央电视台采写的新闻特写《写给天堂里的一封信》详细报道了王伟抢险救灾的英雄事迹,但它没有刻意营造典型人物的光环,而是着力挖掘其个性化的一面,深入表现他作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同时注意通过细节描写和情节刻画,如去妻子生前的小店看看,保留那个没有接到妻子最后一个电话的手机,还有充满泪水的眼睛特写,使人物性格更加丰满,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二、围绕焦点抓新闻亮点
开展抢险救灾新闻报道时,要围绕着抢险救灾中社会关注集中点展开,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影响和引导舆论。例如,在玉树抗震救灾过程中,玉树藏族自治州藏族群众占97%以上,藏传文化在他们心目中占有神圣的地位。社会上对灾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十分关心。武警8653部队担负抢救保护禅古寺文物的任务。这个任务比较敏感,因为涉及民族和宗教问题,也引发了很多的关注。新闻干事选取了一个独特视角,挖掘整理了部队官兵尊重寺院规定和藏族风俗习惯和禁忌,“像抢救生命一样抢救保护藏族文物”的事迹,反映了官兵的组织纪律观念、顽强战斗精神和过硬作风。这篇新闻报道在中国广播网播发后,人民网、新华网纷纷转载,有力回应了社会关切点,也较好地宣传了为挽救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护藏传文化、帮助灾区恢复重建做出积极贡献的武警部队官兵形象。
三、围绕细节抓新闻亮点
细节像新闻的“血肉”,它赋予新闻以生命和活力。成功的细节刻画最能反映现场特点,营造气氛,酝酿情感张力,提升新闻价值,增强报道效果。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图片新闻报道的地位逐渐提升。在最近几次抢险救灾新闻报道中,各家媒体都连续推出图片新闻专版,充分报道官兵参与抢险救灾,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感人画面。
当然,图片新闻这种捕捉细节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当我们聚焦同一事件的时候,快门的速度并不是第一位的,而快门背后的思考才能成为其图片脱颖而出的关键。尤其是图片新闻对细节捕捉的能力,并非一日之功。在聚焦同一事件时,快门速度不是第一位的,快门背后的思考才是新闻脱颖而出的关键。例如,汶川地震中,绵阳晚报记者杨卫华拍摄的《敬礼娃娃》,被誉为“一个男孩一个瞬间感动了中国”,荣获“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新闻摄影比赛特等奖。地震发生的当天夜里杨卫华在曲山幼儿园,根本顾不上拍照片就加入了营救孩子们的队伍中。他和几个战士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只有3岁的小郎铮。当他转身准备离开时,忽然听到孩子在说话,他一转头正好看到小郎铮举起右手向抬着他的8位战士敬礼,职业的灵感驱使他迅速端起相机,一张杰出的新闻照片诞生了。而在玉树地震中,解放军报社原社长孙晓青拍摄的《玉树不哭》获得了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大型新闻摄影作品评选特等奖。图片展现的是藏族老阿妈鼓励在地震中失去双亲还在痛苦中的7岁孤女求措要坚强面对未来。这两张图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关注细节,抓住了小郎铮的一个动作和小求措的一个眼神,并将它们定格下来。它们让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人们看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树立了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信心。因此,抢险救灾中的新闻报道不仅要捕捉细节,记录和表现灾难,更要通过对细节的抓取和展现,折射出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精神动力,这也正是抢险救灾中新闻报道的灵魂和根本魅力所在。
G212
A
1674-8883(2015)21-0098-01
彭鹏,武警政治学院新闻传播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