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媒与人类空间距离的克服
——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

2015-02-27张文龙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1期
关键词: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媒介

张文龙

(长春广播电视台,吉林 长春 130061)

大众传媒与人类空间距离的克服
——基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思考

张文龙

(长春广播电视台,吉林长春130061)

大众传媒极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其深远影响力源自对人类时空距离的克服,尤其是空间距离。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个体的人一降临就处于被抛的现实中,但他一方面渴望构筑自己的内部空间;另一方面也希望走向更加广阔的外部空间甚至陌生空间。大众传媒通过迁移重构,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为人类跨越空间距离提供了解决困难的手段。

大众传媒;空间距离;存在主义

从传播媒介的角度观察,人类文化的演进可以分为口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两个时期。而大众传媒又主要分为两类,即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人类最早的媒介是口语媒介,时间截止到15世纪,其特征为直接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一种双方同时在场的实时传播,即所谓“口耳相传”。15世纪之后,印刷术的普及对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直接交流到间接交流,大众传媒由此产生。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种大众传媒异军突起,人类文化开始从印刷媒介向电子媒介转变,以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将历史上原有的口语文化、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统统囊括其中,其巨大力量几乎统治着当代人的整个社会生活。

大众传媒的巨大影响力源自其对人类时空距离的克服。它在空间上使地球成为“村落”,在时间上使人类社会文化与传播网络系统同构。最终,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了外在的,空前的延伸,人类享受这种延伸,同时受制于这种延伸。就对时空距离的克服而言,大众传媒中的两类各有侧重,印刷媒介表现为空间关系重于时间关系,电子媒介则表现为二者的结合与互相影响。无论如何,大众传媒都是人类克服空间距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为我们反思大众传媒的这一作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

一、存在主义哲学视野中的空间概念

对“空间”这一概念的讨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很多世纪以来哲学家和科学家们曾绞尽脑汁,对我们的空间经验进行深入思考,结果当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些不同的观点大致属于两个阵营:以笛卡尔和牛顿为代表的一派从几何学的意义上来看待空间概念,认为空间是某种有着客观现实的东西;以莱布尼兹和康德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将空间概念去实体化,将空间或是看作一种关系,或是看作某种先验的东西。

存在主义哲学家更认同第二种观念,他们相信空间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海德格尔就认为空间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发生的人和事物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总的来讲,存在主义对空间问题的基本观点如下:

(1)人是被“抛”进这个世界的,他被置于空间的一个位置上,而这一位置是偶然的,既不是他自己所挑选的,也不是他所寻求的。空间以一种人所陌生的、敌对的环境而出现,这时的人是“无家可归”的人。

(2)但人并不想永远如此,他时刻向往着适应环境并建立一种正常的生活秩序。他希望在空间上取得一种新的稳定性,从而要求人们从无限空间内的较大范围内划出一小块个人的安全区域,并对其加以防护。

(3)为了避免失去存在的价值,人又必须走出私人空间,走向更广阔的外部空间。这是一个不安全而危险的世界,即“公众世界”,但他同样属于人的生活空间的必要内容。

(4)除此之外,在公共空间之后还存在着一个新的没有固定界限的空间——即所谓陌生地区和远方国家的广阔世界。这些诱人而未知的区域需要人拥有一种新的品质去探索,那就是勇气、信心和信任。

二、大众传媒:克服空间距离

如前所述,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眼中,个体的人一降临人世就处于被抛的现实中,因此他一方面渴望构筑个人的内部空间,寻求生存与生活的稳定性与舒适性;另一方面,出于本能,他也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去,希望自己有能力走向更加广阔的,未知的外部空间,甚至更为遥远的陌生空间。

在以往的时代,人们只有通过步行,才能把两个独立的空间勾连在一起,这种原始的方式使得人们跨越空间距离的渴望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是,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跨越空间距离这一行为的困难程度在实际上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大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凭借飞机或火车等交通手段,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一天就可以到达过去要花费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抵达的区域。更为重要的是,运用电话、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新的传播技术,我们的身体甚至不必直接到达某地,就可以和一个遥远区域的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这一特点在大众传媒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由于大众传媒的出现,形成一种新的空间形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我们获得信息不再是直接的或面对面的,而变成了媒介的或第二手的,一个人的“在场与否”失去了其决定性,空间缩小了,距离拉近了。

缩小空间、拉近距离是人的先天本性之一,作为唯一的直立型动物,人类与其他很多种类的动物相比,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因而在垂直方向上他追求向上,在水平方向上他追求向前。而这两种追求,都体现着人类希望将自己的生存空间无限扩大、将自己和外界的距离无限拉近的渴求。在大众传媒出现之前,要想向上和向前发展自己,走出去是唯一的解决办法。但限于技术条件,这样做的难度很大,而且程度有限。大众传媒的出现为解决这一困难提供了途径,通过大众传媒的“迁移重构机制”,人们开始进入远方的“特殊社会关系”,获得了未知世界的信息,从而成功扩大了自身的生存空间。同时,信息的“进入”与自身的“走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实际上就创造了一种新的空间形式,有学者称之为“超空间”。

超空间的特征在于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固定的、绝对的形态,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了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形态。如海德格尔所言,这种空间形态的最大特点,就是和人的“在世”行为密切相关,即离开了“此在”的具体行为,任何空间和距离其实都是无法想象的。在这种超空间中,空间距离暂时消失了,在大众传媒的帮助下,人类克服空间距离的努力获得了相对的成功。

[1]徐静.传播学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6.

[4]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段德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G206.2

A

1674-8883(2015)21-0089-01

猜你喜欢

存在主义海德格尔媒介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归来》中的存在主义叙事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