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动心底的琴弦

2015-02-27马夏牧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23期
关键词:语文课生命语文

马夏牧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16)

拨动心底的琴弦

马夏牧

(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 江苏南京 210016)

语文是"人"的工程,不应专注与数理化一样的解析、论证、求导,语文课应该是心灵的对话,生命的共舞。阅读是阅读者和文本的相遇相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感悟,是碰撞交融,是丰富,是心灵的成长,是抵达一种精神的自由与飞翔,而这些都不是生硬死板的传授、训练和灌输能做到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乎学生的精神成长,以生命的热度,对社会对人生对学生的爱,携文学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只有用灵动的课堂,努力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

触摸文字 巧妙设计 重视生成

在高考的压力下,家长、学生、老师不自觉的进入一种怪圈:追求成绩。中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指向实用、指向分数、指向“工具”,教师和学生匍匐在习题中,迷失在机械的训练中。殊不知,语文是“人”的工程,是讲究熏陶渐染的,是润物无声的,是要文火入味的。语文课不应专注与数理化一样的解析、论证、求导,语文课应该是心灵的对话,生命的共舞。

阅读是阅读者和文本的相遇相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感悟,是碰撞交融,是丰富,是心灵的成长,是抵达一种精神的自由与飞翔,而这些都不是生硬死板的传授、训练和灌输能做到的。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关乎学生的精神成长,以生命的热度,对社会对人生对学生的爱,携文学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浇灌学生的心灵之花。只有用灵动的课堂,努力拨动学生心底的琴弦,带领学生走向作者,带着作者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到含蓄蕴藉的韵味、领悟到丰富深厚的内涵。

一、捕捉文字,唤醒文字,触摸文字的体温情感

文字不是趴在纸页间,它分明是站着,喊着,前行着的。文字里总是有个“人”的。“字”内无人,只看到茫茫的文字堆叠,或止于听写字词句,或疏离“人”刻板地分析篇章结构,或机械低效地反复练习应对高考,长此下去,语文课至多是些知识的积累,想让学生学不生厌,也确实不易。

一篇作品无论多么卓异,如果没有遇到丰饶、精致、敏锐、同声同气的阅读者的发现、注入与开掘,它永远只是普通的一篇字与字的组合。作品遇有知音,是作品之幸,是作家之幸;能阅读到与生命相契合的文字,其实又何尝不是教师之幸,学生之幸。

一些语文课之所以低效重复,拖沓冗长,面目可憎,令学生生厌,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语文课内无个性化的“人”。这个应该出现的“人”首先是作家。可是作家是不会自己从作品中“站起来”的,他是经由文字,被阅读者从文字里“唤”出来的。学生当然亦能“唤”,有时甚至可以比老师高明。但学生囿于年龄小、阅历浅、对文字的敏感力差、表述力有限等因素,他们的“唤”难免零散、局部,片面,词不达意甚至会常常发生错误。没有教师“帮助”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一位教师要想对学生实施高明的“帮助”,一个首要的条件是他可以独立、完整、成功地将作家由文字里“唤”出来。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长相思》时,每次要求学生诵读都有明确的要求,从而不同程度地完成对语言的品味。

师:谁来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注意这首词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师:谁再来读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他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在哪里停顿了。

师:读诗词要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大家自己试着再读《长相思》。

师:你们读完了,请问作者的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纳兰何事伤别离?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文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学生的语言。诵读可以使语言和情感通达,而像王老师把读的环节设计得如此精致,足见教师的匠心。

通过细心揣摩把玩文字,让学生和文本激情地拥抱和碰撞,在字词句章中,作家的精神气质宏溢而出。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独特的言语述说他独特的心路历程,文中丰富的情感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让我们意外的是,郑朝辉老师抓住两个看似不是问题的词语,一个“渺茫“,一个“高楼”,而这两个词语恰恰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被忽视,但教者能够凭借着自身敏锐的语感,发掘了这个极有训练价值的教学资源,精心预设。巧妙点拨,带领这学生挖掘出词语背后的底蕴,内涵。这种丰富文本的阅读才是终极的阅读。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不露痕迹地引领学生“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绝不是做一个旁观者和简单的主持人。

正如黄厚江所说,“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应该都是简单的。所谓简单,即目标简单,方法简单,过程简单,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效果实实在在”。置身这样的课堂,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沉浸于语文学习情景的内在激动和兴奋,没有刻意的“新”,没有做作的“巧”,教师为学生的学而教,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通过语言,学生向文本走去,文本向学生走来,文字背后的信息、形象、意境、气韵都彰显了出来,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经验被唤醒了,语言文字的穿透力及其魅力在学生心中熠熠生辉。

二、精心筛选,巧妙设计,追求灵动的教学设计

一棵白杨树,一个情感粗糙的人会看到白杨树的树干、树枝、树叶;一个敏感而浪漫的人会看到叶片的脉络;而一个善感且经过良好文学熏陶的人会感受到白杨树绿色的汁液在流动。语文课要完成的就是一种精神的对话,让学生在自己的内心发现诗、发现美。

文学是人学,文本是作者生命体验的外部呈现,但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学生所经历的生命历程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而恰当地处理这种落差正是语文课所要承担的。根据作品,结合学生对作品的认知,我们需要帮学生找一个抓手,我们的课堂需要给学生一种思路,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剥去作品外衣,深入内核。教学上巧妙的设计就可以让教学纲举目张,可以让学生在细微处体会到豁然开朗的境界。

董旭午老师在《琵琶行》教学中就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设计:

师:“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诗人住宅周围就没有其他可心的植物吗?终日只能听到的那些哀怨之声吗?

生:肯定不全是这样。

师:那诗人为什么不如实地写呢?

学生通过讨论后,董先生进行了如下总结:诗人仅因上书陈事语气过重就遭贬官,心情自然压抑郁闷,又谪居卧病,一人孤独地喝着闷酒。在这样的心情下,哪里还有心情观花赏月,只能是在黄芦苦竹中,在呕哑嘲哳的土野音乐中,任凭声声杜鹃和猿啼来刺激、麻木自己的心灵了。所以,诗人选取的景物就要用来烘托自己的压抑、郁闷、痛苦和无限感慨!大家在写作时也要明白,这就是选取典型化的景物来写景抒情。

阅读教学,理解文本是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开展其他各种活动的基础。巧妙设计教学凭借,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非常有效的方法。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阿房宫赋》,黄厚江老师曾将文章主要内容压缩为一段短文,并在关键处留下一些空白:“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在括号中填写恰当的词语,互相讨论,比较优劣。然后,再分组从课文中找出写规模,写建筑,写宫女,写珍宝,写耗费,写奢靡的具体句子,体会揣摩作者的用意。然后通过诵读体会赋文的表现效果。最后,又以这段话为基础,用三个字:奢、亡、鉴概括全文的内容和思路。

著名特级教师张悦群先生在文章《比课文内容更重要的……》中指出,语文课不能只让学生“学课文”,而应以课文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掌握超越教材的知识、概念、原理与技能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因此教师适时精准的点拨、引导是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准确解答问题的重要手段。

如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可是据红学家考证,“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本不是作者的原句,曹雪芹在描写黛玉眼睛时一时没有找到恰当的词语,只好留下“一双似目”的残句,以待后来补上。可在他“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红楼梦》被人传抄开去,抄写者中就有人凭着自己的猜测,作了补写。这种补写有好几种,现在流行的版本一般都是“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黄厚江老师在教学中就大胆地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这句描写是否合理。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认为不够合理,其理由有:①和上句“两弯似蹙非蹙 罥烟眉”矛盾;②不合黛玉母亲刚去世的处境;③也不合她心灵敏感、内敛含蓄的性格。然后再让学生改写这一句。比较学生改写的句子后,顺势告诉学生,红学家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一书中也提到自己的疑问。1984年,受国家古籍整理小组负责人之托,赴当时的苏联去目验一部久藏于列宁格勒的《红楼梦》古抄本,发现此书中描写黛玉眼睛的句子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再让学生讨论这句描写好不好,好在哪里。学生们发现,这样的描写更符合林黛玉母亲刚去世的悲伤心境,以及见贾母后大家无不伤心的情景。而“含露”二字既表现出黛玉的美丽,也与第一回神瑛侍者每天用甘露灌溉的情节照应。

三、感性机智,重视生成,营造灵动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弟斯多惠也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教师之智慧来应对复杂而多元的课堂生态,使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形成,获得生命体验与感悟。

李仁甫老师在教学《管仲列传》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及称霸哉?’这句话到底是褒管仲还是贬管仲?”可以说,这一问题可能超出了教师备课的范畴。课堂上,教师或许语焉不详一语带过,或许不闻不问;或许把问题留到最后。但李老师却以此为切入点,与学生展开对话,从“王道”与“霸道”说开去,谈及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说到“五十步笑百步”,再联系前文谈孔子对管仲的态度,又结合文旁评价,最后师生共同得出“贬中更有褒,褒大于贬,充分说明管仲之贤”的结论,并进而强调“学语文的语境意识”。由此可见,这样的交流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标准答案和统一结论,而是调动所有参与者的体验和思考,实现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感情的互相激荡,师生之间心扉互叩,灵犀共启,质疑辩难,和而不同,其认识和理解都获得了丰富、提升与新的生长。

苏轼《琴诗》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单独的一张琴或一个人,均无法奏出高妙的音乐;只有琴与人的互助、共振,才能流淌出动人的乐曲。鉴于此,黄厚江老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教师要带着种子进课堂”。种子,虽然微小却含有无限希望,带着温暖的生命气息,体现了黄厚江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透理解和对“人”的真正尊重。听黄厚江老师的作文课,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总会沉浸在课堂中,或思考,或体悟。黄老师的课堂语言亲切自然,似与学生聊天,使学生不自不觉在一种氛围中受到濡染、熏陶。聊天式课堂,看似随意,甚至有些散乱,实则有大学问,因为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学生的言说欲望被激发出来,言语生命获得了生长。

选一粒有价值的、有生发性的好种子固然很难,而选好这粒种子后如何催发、培育,同样也大有学问。

我们知道,课堂聊天,不同于课堂对话。聊天,对老师的要求相当高。老师需要像高明的航海家,从水面的波纹敏锐地判断水下的地势和水流的变化。聊天中,黄老师常常笑眯眯地倾听着学生的发言,于不动声色间一两句追问、质疑、补充,总能将学生的思考、感悟带入更深处。黄老师的写作课总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写作场”,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并且会说得越来越精彩,写得越来越漂亮。在写作活动中,情境是指那种带有写作任务的环境或背景,通常包含作者是个以谁的名义写)、读者(写给谁看的)、目的(解决什么问题)、话题(谈论什么)、体式(以什么文体写)等五大要素。

透视黄厚江老师几堂经典的共生写作课,我们不难发现他的睿智与才情。在《作文:一则材料的多种运用》写作指导课上,黄老师由一个故事引导学生多角度立意:诚信,勇气,拒绝平庸,美丽的谎言;教师的鼓励,默默支持等等。到此为止,黄老师已经完成了一次非常精彩的“多角度立意”的作文教学指导课。但是,黄老师不满于此,而是将学生的思维逆转过来思考:如果我们选择的诚信,勇气等任一种立意,你会怎么来写这个故事?学生在进行这种思维训练之后,爆发出了巨大的写作热情。

语文应该是“开心”的,开心扉,开心智,开心境。语文可以打开一人的心扉,使人从蒙昧走向智慧,拥有一颗丰富而有敏感的心,使人生有了厚度,宽度和广度,拥有了大的人生境界,大的人生怀抱。语文教师的使命就是带着火种来到课堂,微弱的火苗,经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火势渐大,最后熊熊燃烧在所有师生的心田。

在我们这个没有宗教的民族和国度,语文曾经肩负的就是“诗教”就是“家国”就是“信仰”。语文是传授文化,培养人格的。语文课当然不能没有理性分析,其实充沛的感性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理性。但简单机械、分割肢解式的修辞分析,语法分析,篇章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分析徒劳无益。语文课的低效干瘪与此大大相关。好的语文课堂呈现之前,必须经历这样的一种“遭遇”——就是作家以文字为媒介与授课教师的两相“遭遇”——这是两大生命系统交融冲荡式的“遭遇”。在备课阅读作品的过程中,教师时时有来自生命本真的水浪冲出胸腔,泻于纸端。这二者常常是一场“残酷”而持久的遭遇战,直杀得大地抖动,残阳如血。一位授课教师也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理性又感性地构织安排教学目标、课堂类型、课堂层次、教学策略……这样的预设大气,本真,语文。这样的预设必将成就辉煌的生成。一位教师也只有经历了与作家如此的“遭遇”,他才会产生莫大的生命欲求——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在生命澎湃的涌动里,谁不想与人分享,谁想寂寞,谁甘于寂寞呢?学生在理解作品作家的过程中也必然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自己的教师,让学生的心志骨血与教师自己的心脉精魂彼此大幅度地无限深入地交织交融,这样课堂就唱响了生命之歌。这是一位教师职业的快乐,同时也是他生命的快乐;这是一位学生上课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发现生命、搏动生命、建设生命而产生的快乐!学生这样的“动”,来自授课教师源自生命深处深情涌动、渴望分享的一份本真欲求。学生一旦“动”起来,教师便如飞鱼行于水中,他会不断地发现学生,赞叹学生;学生一旦“动”起来,学生会不断地认识自己的教师,钦仰教师,走向教师。“动”态的课堂是师生难忘的时光,是生命的欢歌,是生命的大畅行,是精神的大自由与大愉悦。这亦是教育最美最感人的境界。

[1]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董一菲.千江有水千江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李仁甫.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 [M].江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

[4]刘笑天.语文课堂教学痼疾例话[J].语文教学通讯,2013,(3):20-21.

猜你喜欢

语文课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语文课上做游戏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