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研究
2015-02-27雷霞
雷霞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 青海共和 813000)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研究
雷霞
(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海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 青海共和 8130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行业也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中,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改变,所以教育行业迎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局面。对于音乐课程来说,也需要进行改革,打破传统教学体制,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并且需要根据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
学生主体 优化 中小学音乐课程 体系研究
自从步入21世纪以来,素质教育的旗号就被打响,对于音乐课程来说,传统教育多数停留在形式和口头上,缺乏实践性教育。在笔者看来,应当将音乐教育所能带来的素质范围了解清楚,明确了范围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笔者发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一线教师几乎将这种教学理念视为教学宗旨,不过一味追求审美教育,也会让学生缺失音乐文化教育,所以应当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多元化开展教学。
一、音乐素质教育
在教育界,素质教育一直都是热点话题,特别是迈入21世纪后,素质教育的步伐加大,力度加强,范围扩大。但是在音乐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成效并不是很好,最主要的问题局势流于形式,停留在口头教育,缺乏实践教育。
在笔者看来,音乐教育与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息息相关的,与道德素质和自然素质的关联性比较小。在文化素质方面,可以强化理论知识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和基础技能等;在心里素质方面,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感知和心理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对于深化音乐教学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也不能完全体现出所有的素质,有些素质是间接反映出来的。
(一)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的范围非常广泛,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只是文化知识中的一种,同理,音乐教学的内容也丰富多彩:表现、感受、创造、欣赏,文化知识也只是音乐课程内容之一。文化素质最大的特点就是包含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需要明确的是“音乐是感情的艺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人的感性认识,与此同时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二)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感性素质,这种特性是音乐教育本身所具备的独特性,审美功能和听觉艺术都在其范畴内,最后演变成了审美素质。通过音乐教育,增加学生的审美体验经历并增强感悟艺术的能力,艺术可以反映学生的思想,便于管理学生的心理特质。包括:表达能力、鉴赏力、审美、认知和感悟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保障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
二、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
(一)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个人力求深入认识某种事物或者愿意参与某种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潜在意识倾向,在笔者看来它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到大,无论年纪大小、阅历多少、能力如何,都不能否认兴趣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无论是谁,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有了想学的趋势,那么接受知识的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就算是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会被带动起来,将上课看做是乐趣,当课堂变成知识的乐园,成绩的上升一定是必然结果。
所以笔者认为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首先要从激发兴趣着手,在兴趣的推动之下,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音乐这门学科,更快地吸取知识,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主动学习的效果最好。
(二)创造学习氛围
在笔者看来,中小学生的年纪普遍偏低,除了激发学习兴趣之外,还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能过于死板、生硬,这样会对最后的教学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笔者一般在正式上课之前,都会做一些准备工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体得到舒展,方便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笔者从调查结果中发现,许多中小学生特别好动,坐不住成为音乐教学的主要问题。某小学音乐教师表示,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运用了课前游戏这种教学手段,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反而在正式上课之后更加“好动”。笔者吸取教训,在课前小活动的时候尽量安排一些跟音乐有关的活动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主动参与到游戏中。比如:在“歌词接龙”这个游戏中,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位小组选派出一名学生代表,来排列组合本小组学生的比赛顺序。歌曲主题不限,只要前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与后一句歌词的第一个字相同即可,最后由教师统一计算小组成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完成了开嗓这个环节,并且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增强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
笔者曾经接手过一个班级,学生无一例外对音乐没有任何兴趣,也没有任何的音乐功底和音乐基础知识。面对这个问题,笔者首先利用两堂课的时间给学生普及音乐知识,让学生了解什么才是音乐,然后再通过《卡门》、《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音乐作品,让学生对文学作品有更进一步认识。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音乐功底和音乐基础知识后,笔者通过音乐与历史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创作背景的认知。比如:《霸王别姬》和《十面埋伏》,虽然隶属不同的琵琶曲类别,但是两首曲子都反映出我国古代楚汉之争的情景,从音乐作品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增强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
除了音乐文化素质以外,笔者还针对班级学生的特点,通过加强学习音乐作品,锻炼学生的音符敏感度,提高听觉对声音的辨识能力,丰富学生的感性生活。训练听觉只是一个方面,还需要锻炼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这主要是因为音乐是一种多解的特殊语言,它没有固定的造型和模式,音响材料是具有变化和流动的特点,这也是音乐能够呈现出非直观性和非语义性的原因,所以每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一首歌在不同环境下听会产生不同的感悟,在同一环境下给不同人听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想,所以欣赏和演唱在笔者眼中是一种开发想象力的有力途径。通过上述方式,笔者发现学生对“聆听音乐”比较热衷,可见学生还是比较喜欢“听赏音乐”的,无论是否能听懂,学生都可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心情得到释放。
直觉决定了审美习惯的美感,所谓直觉就是在审美过程中不需要经过思考,是一种潜在的习惯所引导,也可以说是无意识反应,不会受到思想意识的支配,结果就是产生了快感但是没有惊奇感。这种思想运用于音乐教学非常合适,因为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同样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是无意识的直觉反应。
结束语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调查走访结果,基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内容特点,详细论述了以学生为主体,优化中小学音乐课程体系的问题,希望对相关工作者有所帮助。
[1]张晓武.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音乐课程计划和教材建设回顾[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2):139-141.
[2]王金红.春风化雨,育人有"声"——浅析中小学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9,(7):116.
[3]李静.京剧编入中小学音乐课程将促使高师声乐教育的革新[J].艺术研究,2008,(4):109-111.
[4]边秀梅,刘小兰.中小学音乐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30(1):135-136.
[5]王倩.论古代民族调式理论在中小学音乐课程教育中的应用[J].才智,2013,(17):73-73,75.
[6]马宇清.对我省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7,(7):66-67.
雷霞(1976.5——),回族,中学音乐教育专业,中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