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2015-02-27黄永昊
黄永昊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湖北武汉 430080)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之我见
黄永昊
(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 湖北武汉 430080)
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现代教育中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不久,难免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我们只有本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的性、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等原则,充分利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和环境,不失时机地采取科学的措施才能逐步完成这一整合,将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推上又一个高潮。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信息化的学习环境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随着现代的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相对落后。信息技术和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是必然趋势,正如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了长足的进展,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彩的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就是见证。
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起步不久,各方面条件还不是十分成熟,在计算机网络、数字化资源、教师和学生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利于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成了制约整合的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网上交互缺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与学具有共时性,需要随时交互才能促使学习产生效能。由于缺乏交互的即时性,大大削弱了网络学习的效能。
2.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时过分追求大容量、高密度。不少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对计算机信息的大容量、高密度津津乐道,教学中不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甚至一节课完成过去两节或三节课才能上完的内容。表面上课堂信息量大,实际上则出现“讲者手忙脚乱、看者眼花缭乱、听者心慌意乱”的现象,由原来的“人灌”变成了“机灌”。
3.教师教学时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的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或网上下载的课件输入电脑,然后严格按程序将教学内容不加选择,一点不漏地逐一展现,把上课当成了执行既定程序,学生是否适应、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他们无暇顾及。有的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组织教学到新课讲授,从巩固练习到课堂作业,每一个细节都有详尽的与画面相配套的解说和分析,整节课只需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了事,他们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势不可挡,我们只有迎难而上,不断探索研究,注重实效,优化整合,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那么,我们该如何作好这两方面的整合呢?下面,我将从以下两点来进行说明。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用信息技术可以产生丰富的视听效果,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主体性原则: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来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使师生关系发生转变。在教学中学生真正做到了根据自己的需求去选择认知工具、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和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学生们出自自身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无奈的,从而真正地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3.活动性原则:课程教学只有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交给学生,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的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4.开放性原则:网络的广泛使用促使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应该是与现实相联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由于学生可以从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使开放题的来源更加广泛。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借助网络收集实际生活中的课本知识问题并进行研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之一。开放性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开放性原则是“整合”应该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建议
第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语文《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利用网上信息,将当时的文化背景展示给学生看,让他们更明白课文题目为何是草船“借”箭,而不是“骗”或“取”等。
第二,利用信息化资源,借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这样既省去了教师传统的“满堂灌”,还能避免没有讲透的麻烦,也能为学生开辟更广泛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三,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即运用网络NETMEETING,BBS等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达成一个互动平台,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第四,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例如: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检测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事先制作相关的课件,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设计好的虚拟游戏比赛中自测成绩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五,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即放开手来让学生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把学科学习中思考和实践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
第六,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例如:我们可以召开一些学科辩论会,在网上论坛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中通过角色扮演来学习课文解决问题。
第七,利用信息化环境和资源,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学习和作品评价方式活动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方法。网络教学的超强表现力,与计算机高超的数据处理能力相结合,能将学生生活中一些摸不着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和神秘浩瀚的宏观世界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学习,从而提高教育的效率。
第八,搞好信息化环境和资源与课程教学整合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教师应该具备和培养这样几个能力:一是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正确地分析教材,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掌握丰富的教学策略;具备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调控能力等。二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三是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九,我们还要明确: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而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帆风顺的事。
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把我们推到了时代的最前沿,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信息技术一定会在校园内掀起一浪高过一浪的教改之风。以上的这些想法很浅显,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积极思考,争取早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以上的这些想法很浅显,望各位老师批评指点。
[1]刑改萍《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版,705-719
[2]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7)
[3]杨平、周广强?《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7)
[4]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