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变,变则通
——中学语文教学困境下的转变
2015-02-27陈英豪
陈英豪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崇义中学 四川成都 611830)
穷则变,变则通
——中学语文教学困境下的转变
陈英豪
(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崇义中学 四川成都 611830)
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渐生厌倦之情,学习渐现懈怠之意,对于语文,学生认为无聊,认为难学,认为无必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唯有一字--变。穷则变,变则通!教师应当完成角色的转变,完成课堂氛围的改变,教学手段的转变,教师形象的改变!只有改变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才能站住我们的主阵地,用我们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继续传道授业解惑!
中学语文 困境 改变 角色转变 课堂氛围改变 教学手段转变 教师形象改变
“无聊!”“太烦!”“有必要吗?”“还不如多做两道数学题呢!”诸如此类的声音在学生的口中时有发出,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似乎走向了一个困境。“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多年前流传至今的俗语也折射出中学语文学科的尴尬。
中学语文学科到底怎么了?学生对于语文学科渐生厌倦之情,学习渐现懈怠之意,对于语文,学生认为无聊,认为难学,认为无必要!学生不知怎么学,老师不知怎么教;学生学得烦,老师教得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唯有一字--变。穷则变,变则通!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认为教师是道德的化身,知识的使者,学生的榜样,但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教师的角色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了,我们迫切需要做出改变。而作为语文教师更要改变以前传统的说教角色,才能更加适应新课程改革,更加适应新时期的中学生。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各种媒体的流行,让知识已经不成为隐秘,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丰富多彩,电脑、课本辅导丛书,甚至手机App打开扫描,知识随即而出。而作为文字学科的语文更是资源大量涌现。学生已经不需要在课堂上仅仅担任知识传授者的教师,而是需要一位知识的引领者、课堂的组织者,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角色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手段,把沉睡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潜能唤醒激活;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春》这一课时,我所做的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春花图”、“春雨图”等等,而是着力训练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我们语文教师要做的是需要语文教师从传统的知识讲授转变为思想火花的引领!
二、课堂氛围的改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抛弃“唯我独尊”的陈腐观念,不要习惯于带着严肃的表情满堂灌输,发号施令,应提倡“教”与“学”双方互动的沟通式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课堂上,教师若能脸带微笑,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就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使教与学互相融合。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陶冶情操潜在力量。学生只要在课堂上敢说、肯说,就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就能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三、教学手段的转变
①妙用音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授课的老师在课堂上放了一首马思聪的《思乡曲》,那婉转、深沉、如泣如诉的旋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特定的情境,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敲响了动人心弦的第一锤。巧用音乐还能发掘学生兴奋点,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促使其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帮助学生体味意境、强化记忆、理解课文。
②美读课文。“美读”,它要求朗读者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投入热情,并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激起或爱或憎的强烈情感。教文学作品,让学生美读,有助于形象思维、情感体验与抽象思维结合,教会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激荡,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③巧设课堂活动。结合教学实际,适当地设置课堂活动,可以撩拨学生的情绪情感,使他们在新鲜的刺激中产生参与的愿望和冲动,进而在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下开始活动过程,有利于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可采用如下形式: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背诵比赛、辩论、表演课本剧、欣赏影音片段等。
④巧用多媒体。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讲授《看云识天气》,我特意截取了中影大片《赤壁》中诸葛亮看云判断天气与风向的一段视频来创设情境,课堂效果说明学生发言的欲望明显增强,教学环节的推进顺畅而快捷。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还可以拓展课堂空间,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师形象的改变
语文教师不应当是数学教师的理性,英语教师的西化,也不是理化教师的实验。
语文教师是语文的形象,其实更应该指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都该是语文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真挚的感情,精妙的语言,和谐的音韵节奏,深刻的思想内容,这些更是语文教师的首要标志。
《背影》中“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语文教师能够用深沉而怀念,心酸而追忆的语调读出对父亲的思念和担忧吗?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给课堂,也是自己塑造了一个特有的语文课堂形象,语文教师精妙的语言,应该是如一句句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句,也可以是一句句发人深省的精简话语。给学生的印象老师是一位情感丰富的长者,又是口若悬河,能带学生进入一个美的境界的诗人,也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哲人。
语文教师的感情如诗人般丰富,特别应该体现在情感的表现上。情感的挥洒,是带动学生深入接受文学作品情感的最直接渠道。读诗歌,我们应置身诗境,诗就是我;读政论文,我们是慷慨激昂的政治家;读父亲或母亲,我们是悔未读懂孔子“父母在不远游”的伤痛孝子……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传播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师要讲究艺术,决不仅指课堂的常规调遣,让学生接收一种语文的独到芳醇,这就要老师自身加强修养,练就一嘴一笔一字。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不应是过于具体的,而是综合的素质形象,概括起来讲,就是活泼而高雅,敏锐而情深,正直而激情。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的改变势在必行,只有变,变则通,只有改变才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才能站住我们的主阵地,用我们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继续传道授业解惑!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祖辛耘《浅谈教学艺术》团结出版社2008年一期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