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2015-02-27杨秋丽
杨秋丽
(四川省广元中学 四川广元 628017)
让生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
杨秋丽
(四川省广元中学 四川广元 628017)
本文从新课程提倡的"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物教学 生活 生活化 学生发展
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的重要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提倡“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生物学教师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生物学知识。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让学生走进生活,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初中和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课程资源应源于“生活”
1.教师应关注生活,积累教学素材
生活中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源泉,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所以,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挖掘日常生活中具体的事例作为素材,将看到的与教学相关的素材及时记录下来,并根据使用的目的经常整理。在生活中获取教学素材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图书馆、电视节目、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体都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教师只有在平时重视教学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知识技能的教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学”和“用”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产生,促进从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2.从生活物品和日常活动中挖掘实验教学资源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一些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实验,又要通过实验去验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代替实验中的常用仪器。比如,家用高压锅可代替高压灭菌锅;用可乐瓶或矿泉水瓶用作存放试剂的仪器;一次性注射器可用作气体收集器,还可用于制造无氧环境。还可以把日常生活中的油盐酒醋等调料作为实验试剂。如:家用白酒可用于实验中消毒试剂,食盐可配制生理盐水。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生动的家养生物可作为实验材料。日常的一些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如大棚栽培瓜果蔬菜、腌制泡菜、酿酒、发豆芽等都是以相关生物原理为依据的活动。把它们引入生物实验教学,就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非常值得教师去加以开发和利用。
3.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利用无形的课程资源
无形的课程资源是指非物化的课程资源,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学信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有关动植物和人体的经验。例如,大都对身边的动植物进行过一定的观察,一些学生有饲养动物或种植植物的经历,学生普遍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生态考察的甘苦,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等等。他们通过阅读课外读物、看《动物世界》和《人和自然》等电视节目等途径,可能已经了解了不少生物科学信息。这些都是生物课程的无形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挖掘出来,找到与教学的切入点,服务于教学。
二、课堂教学应体现生活
1.激发兴趣应与“生活”相联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和诗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亲身经历的日常生活体验、发生在身边的鲜活案例等,激发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拓展视野。
1.1 巧用古诗、俗语激发兴趣
有不少学生熟悉的古诗、俗语都和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在学习《藻类植物》一节时,以古诗“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出问题:为什么“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和哪种生物有关?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谚语来进行食物链和营养关系的学习,用“一山”为何“不容二虎”?引导学生思考领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知识。
1.2 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激发兴趣
比如在介绍器官移植时,我补充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迹。如2008年,我校全体师生给患尿毒症急需换肾的本校学生捐款的事迹。另外,还讲述感动中国中的一个事例:广元的罗薇为素不相识的成都妇女无偿地捐献了自己的肝脏,表现了感天动地的至爱亲情,使学生深受震撼和教育。又如,通过介绍捐肾救母的孝子田世国的故事来引入《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用新闻热点拓眼界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体现时代性,而生物学又是一门现代学科,和社会息息相关,因此,如果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热点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不仅让教材紧跟时代脉搏,还会创设出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激情,让学习过程趣味盎然。讲到有关环保知识时,可引入网上新闻“九成白血病患儿与居室装修有关”。引发学生思考,其原因何在?经师生分析、讨论,认识到:由于现代装修材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长期作用于人体,会使人体中的某些分裂细胞发生癌变。因此,新装修的居室,不宜居住,必须经过长时间的通风才行。这样,既使学生巩固了知识,增加了生活常识,又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
2.开发思维应与“生活”结伴
人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具体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蕴涵着思维过程。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应从生活开始,与学生的“生活”结伴而行,让其多参与、多思考。例如,在讲“植物激素调节”一节时,从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开始的。其中“一枝红杏出墙来”又是植物界普遍存在的向光性。为什么在植物界会有这样普遍的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所熟悉的现象入手逐步分析向光性的直接原因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造成的。而生长素的分布又受到单侧光的影响。那么单侧光又是怎样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呢?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串来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单侧光影响生长素分布的作用机理,以及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在此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植物的向光性是生长素促进生长这一生理作用的具体实例,那么生长素只是一味地促进生长吗?大家注意过不经人工修饰松树的外形特点吗?(通常是宝塔形的)为什么会是这种形状呢?从而引出植物的顶端优势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则是生长素促进生长两重性的典型实例。这样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生长素促进生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层次分析促进生长的两重性。通过分析松树的宝塔形状来理解生长素促进生长两重性的影响因素是其浓度的大小。随着对自然现象逐级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头脑中的生物学理论也在不断的积累、沉淀,让知识从实际中来。同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在逐渐深入中,形成了良好的思维过程,培养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随后再将从实际中来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我们应怎样应用顶端优势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在接触现实、联系生活的教学中,使学生的知识从实践中来,再应用到实践中去。不但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精神,也有利于他们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其生物学素养的最终目标。
3.实施探究应与“生活”交融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放手发动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在生活实践中,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知识的价值。让探究知识生活化,是生物课堂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要途径。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究。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同时,也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的弊端,从根本上引导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仅可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设计相关实验,从实验中发现新知识。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同步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合作的科学素养。如学习呼吸作用原理后,为了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再通过一些实验让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如探究水果保鲜的条件。
4.培养能力应与“生活”联接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俗话说:心灵手巧。训练手就是训练脑,“十指连心”手巧才会促进心灵。在课内外,我们设计许多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DNA分子结构的模型、手抄报等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如“趣味发豆芽”,要求他们仔细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深刻理解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
三、学以致用,让生物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学以致用是重要的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1.把课后作业融入生活
如:“细胞的癌变”一节教学通过布置学生周末去医院访问癌症患者,调查症状、病因、治疗措施、如何预防等。像这样作业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他们正在学习的生物学知识的价值,体验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生物学。
2.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养成健康习惯
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一些健康的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一个人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的制约,但由于生物知识与生活关系密切,就决定了生物教学对生活习惯的形成有重大作用。因此要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作为生物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这也是全面落实生物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
例如,在学习合理膳食时,我针对大多数学生存在挑食、偏食、迷恋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不良饮食习惯,出示有关营养配餐的资料,让学生写出近日自己的一日三餐,对照各项指标来评价自己的营养状况。通过评价、讨论,认识到一日三餐应谷、肉、蛋、奶、菜、果无所不备,认可了“一杯牛奶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科学性。当我抛出“你能否用15块钱为全家准备一顿营养搭配合理、经济实惠,又能体现家庭特色的饭菜?”时,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你一言,我一语,很快一个个特色菜谱出台了……在不知不觉中,合理膳食的观念潜入学生脑海。这样,由于紧密结合了所学知识,学生更容易信服和接受,更能自觉地按科学要求去做,从而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让生活走进生物教学,再让生物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中去学去做,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生活中中解决问题,到生活中中去追求真理,实现生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乐与参与学习和探究,而且能够在学生主动学习中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生物教师培训手册。20。
[2]冯武军。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生活化策略初探。中学生物学。2010,8:26~27。
[3]李守玉。重视联系“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中学生物教学。2010,4:22~23。
[4]黄巍。让教学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中。中学生物学。201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