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文化观角度探讨传统译论的意义
2015-02-27盛莉敏
盛莉敏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从翻译文化观角度探讨传统译论的意义
盛莉敏
(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在文化多元化语境下,面对异的考验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以尊重、开放的心态面对异质文化,进行平等、双向的文化交流,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翻译方法问题。但是,近三十年来国内翻译研究中有重技轻道,重语言轻文化,重微观轻宏观的倾向。因此,确立翻译文化观很有必要,近些年,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这样,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研究发展便应坚持如下原则,坚持翻译研究的历史发展观、文化观、动态观,坚持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探索并构建中国学派的译学理论,并且翻译研究要走出象牙塔。
传统译论 鲁迅 近代翻译
下面浅析实现中国传统译论在中国翻译理论的构建中的意义。
中国翻译从象胥的任命到整个外事机构的设置,也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中出现了三次翻译高潮,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者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我国的传统翻译理论自成体系。翻译始于佛经翻译,从汉末道安的“案本而传”,六朝的鸠摩罗什的“依实出华”,再到玄奘的“意译直译,圆满调和”。近代又有严复“信达雅”的翻译标准,鲁迅从当时的社会环境出发提出的“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思想,还有林语堂“翻译是一门艺术”的翻译美学,傅雷的“神似”以及钱钟书的“化境”理论。
传统译论可谓是源远流长,硕果累累。而且中国古代及近代的“一些重要译论,大都渊源有自,植根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取诸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罗新璋,15)。这说明实现中国传统译论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中的可行性。
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下面就从汉译英中谚语和文化负载词为例,说明翻译的不可译性。
汉语中的许多谚语,尤其为双关语,如浙江江心寺正门的著名叠字联,出自宋朝王十朋之手,内容为:“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un,zhao chao,zhao zhao chao,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chang chang zhang,chang zhang chang xiao”)断句不同,读法不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传统译论的发展也自有其脉络,罗国璋先生把传统译论的历程高度概括为“案本-求信-神似-化境。”传统译论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一路走来,自有其传承。到了现代,我们不应抛弃这一传承。要知道,译论应深深植根于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而脱离了本国土壤,一味崇尚西方翻译理论,采用现成的西方译论,翻译研究便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这并不是说要抛弃对西方译论的研究,目前西方翻译理论研究更为深入,广泛,覆盖符号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各个方面,我们以谦虚包容的态度,去吸取西方译论的长处。
一代代的翻译家们推动了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我们作为新一代的译者,也应肩负起责任,兼收并蓄,在虚心吸收西方前沿译论精华的基础上,善于总结自身经验,发展出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的翻译理论,在世界译林中独树一帜。
本文主要以鲁迅先生的译论为切入点,简析传统译论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意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翻译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同翻译是必不可分的。第一个重视翻译并大力加以倡导直译的人是鲁迅。鲁迅先生希望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出于这个目的,鲁迅先生作为五四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提出直译思想,主张“宁信而不顺”。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写道,“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但这保存,却又常常与易懂相矛盾,看不惯了。不过它原是洋鬼子,当然谁也看不惯,为比较的顺眼起见,只能改换他的衣裳,却不该削低他的鼻子,剜掉他的眼睛。我是不主张削鼻剜眼的,所以有些地方,仍然宁可译得不顺口。”
鲁迅的直译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译学价值,它饱含了鲁迅为创获中国文化的现代性的良苦用心,也大大开拓了中国译学研究的视野。明清时期力主翻译的“归化”,这实则是一种长期“闭关锁国”思想禁锢下的产物,当时人们做着天朝上国迷梦,盲目自大,以为“欧洲诸国皆为蛮夷小国,不足为虑。”认为欧洲文化及语言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所以翻译多采取归化的手段,将外国语言驯服在汉语的威力之下。而鲁迅先生站在了意译的对面,提出直译的主张,鲁迅先生希望通过直译,达到“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的目的。从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下,鲁迅这一主张荡涤了当时社会的不良思潮,在当时,鲁迅的直译思想实际上是以一种更加宽容的态度来包容和接受外国文化,使中国文化能够更加谦虚地吸收外国的养分与养料,才可以使汉语这棵大树更加根深叶茂,充满生命力。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
鲁迅先生“宁信而不顺”这一翻译思想,从翻译批评角度来看,牺牲了达而去求雅,并非是完全对的,甚至被梁实秋先生批评为“硬译”。但如果从文化视角来看,在当时急需文化输入的大背景下,“直译”思想却是极为合适的,不失为一个良策。
近代翻译对汉语的词汇、语法、句式都有极为深远的影响。翻译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一是被动句使用频率、范围扩大;二是句式复杂化、多样化,三是句子变得灵活多样。(王克非,458)
总体来说,近代翻译史以直译为主,翻译方法多为异化,采取欧化的方式,大力推进了白话文运动的浪潮,对中国的语言造成了深刻的影响。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国外出现“汉语热”的热潮,文化之间的传递是译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应该根植于传统译论,充分认识到翻译对于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1]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9.
[2]罗国璋.翻译论集[M].商务印书馆.1984.
[3]王克非.近代翻译对汉语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6):458-463.
盛莉敏,女,汉族,生于1992年8月,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