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举起手来"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几点思考
2015-02-27何飞
何飞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中学)
让学生"举起手来"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几点思考
何飞
(重庆市万州区龙宝中学)
语文课堂的提问是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更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思考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在很多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不敢发言,不会发言,课堂死水一潭。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该注意:1.课堂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2.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3.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新颖性。应该建立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和良性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手发言问题设计评价体系良好氛围合作探究
从教语文十几年来,一直有一种课堂尴尬:学生齐答多,单独回答少;老师讲授多,学生回应少。上课时,每次提出问题后,学生总是喜欢马上回答,而当几位反应比较敏捷的学生开腔后,其他学生也会跟着一起附和,往往一阵嗡嗡声,不知道学生到底回答了些什么?这使我很恼火,有时真想狠狠地责骂他们一通,但反过来一想,觉得这不仅仅是习惯的原因,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接下来,我多次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不发言的原因。又反省自己,总结出以下几种原因:
一、学生自己的因素
1.羞怯心理阻碍了学生的大胆发言。
学生选择了齐声回答问题这一方式。到了初二,学生随着年龄地增大,心理也逐渐地发展起来,失去了儿童的天真与直率,入学前与初入学时的好奇、好问逐渐在学生身上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瞻前顾后,这其实是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2.崇拜心理、从众心理促成了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齐声附和。
人往往有一种奇怪的思维,总是认为大多数人的选择总是正确的,领袖的观点也总是正确的,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放弃自己的想法,被多数人所同化,或拜服在领袖脚下,即使这个观点是错的也没关系,反正一法不责众,二领袖总没错嘛。正是这种不太健康的心理,使得课堂上齐声回答问题的现象很难转变。
3.不懂装懂,滥竽充数。
部份学生无法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单独交流时,势必无法回答,于是当有学生出声时,他们就会很适时地加入到其中,虽然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但从表面上给了教师一个信息,这个问题,我们也会。
二、教师自身的因素
1.老师在课堂提问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甚至是弊端。
(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没有照顾到个体,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问题过多,也很令学生厌烦。
(3)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
2.不当的评价,使学生有了太多的失败,失去回答问题动力。
我的课堂我做主,为了重塑我的课堂,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引领学生在语文课中充分的进行“头脑风暴”,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优化语文课堂问题设计
1.问题设计应针对学生具体情况。
当我教《化石吟》的时候,我在尖子班就直接提问,诗歌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大部分学生稍微思索就能回答出:照应开头,让诗歌结构完整。当我在平行班授课时,我就将问题化解成几个小问题:1.末节那些文字分别照应第一节的文字?让学生明白诗歌形成前后照应。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就明白是使诗歌结构完整。
2.课堂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问题设计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这种层次感不仅能体现文章本身的脉络线索和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过程。但文章“横看成岭侧成峰”时,更需要教师用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开启学生的心智,来引导学生成功的从文本突围。
3.课堂问题设计要有新颖性。
教师设计提问时,必须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开拓知识的深度,使学生产生研究的兴味。如钱梦龙老师在教《石壕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没有出来表过态。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同学表示同意,有的表示反对,各自在文中找依据,争得不亦乐乎。
1.课堂是允许出错并纠错的地方。
转变评价方式,正面激励为主,允许学生犯错误,消除学生的羞怯、胆怯心理。学校、课堂就是一个让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对此教师应该有深刻的认识。
2.营造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举手。
一次,一个学生亲口对我说:“老师,我觉得在课堂上你不要太严肃了,容易让人有距离感,上次一个老师上我们挺久的课居然都没见她笑过多少次,上课自然就比较枯燥乏味,要让课堂比较活跃。”
[1].程翔《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版。
[3].高小虎《浅议课堂提问的度、量、衡》,《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7年第7期。
[4].《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
[5].《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周庆元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