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与东盟“10+8”机制比较研究

2015-02-27文/李

新视野 2015年2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亚经济带

文/李 兴 张 晗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与东盟“10+8”机制比较研究

文/李兴张晗

“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和东盟“10+8”机制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的特点,不过两者在成员和机制上也存在融合。继续维护和调整“10+8”机制的作用,积极与包括俄罗斯、印度在内的欧亚各国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我国有效贯彻东稳西进、海陆兼顾、南北并重的原则,推动我国地缘战略实现“再平衡”,为我国和平发展奠定优良环境和坚实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盟“10+8”机制;中国梦;周边外交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作为中国分别在不同地区参与建设的合作制度,“丝绸之路经济带”与“10+8”机制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各自亦有鲜明的特点。

一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

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中国可以与欧亚各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采取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方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经济带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和合作区域,其覆盖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高加索地区、俄罗斯以及更远的欧洲和北非,涵盖国家达30多个,总人口近30亿。目前,有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仍处于构想阶段,其具体内容还有待充实、细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两千多年前,古代丝绸之路就将中国同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区国家联系起来,为东西方的商贸来往和文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在区域一体化蓬勃发展的今天,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来促进这一商贸通道再次联动,对沿线各国均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于我国而言,首先,构建经济带将保障国内西部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为中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缩小地区差异,推动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其次,加强与沿线国家的经贸联系,能使中国获得更加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及原材料供应市场。大陆的贯通也将为中国的产品、企业“走出去”节省相当可观的成本。再次,进一步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将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当前,中国80%的原油进口都依赖马六甲海峡,而这一路线存在的种种问题(海盗问题及大国博弈等),使中国的能源进口存在很高的脆弱性。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基本跨越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战略资源的地区,如中亚和西亚。因此,加强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济合作,有助于促进中国能源进口路线的多元化、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

此外,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助于维护我国大周边地区的安全,为和平崛起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作为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中亚的和平与稳定饱受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严重威胁。而中亚的稳定直接对中国新疆地区、甚至整个中国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和中亚国家广泛的经贸和国家安全领域合作,对构建中国和谐的周边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1]对各个沿线国家而言,建造经济带可以将欧亚地缘板块连接起来,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大中亚、乃至欧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这一倡议将推动沿线各国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拓展区域一体化合作,实现不同地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对接,促进各国形成一个灵活的跨区域经济合作安排。这将推动世界经济版图的重构,为营造21世纪的新型世界经济秩序提供重要支撑。[2]其次,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战略交流与合作。通过利用经济带这一框架,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可与发达国家进行有效的战略协作,更好地推动新型国际秩序的形成,改善国际战略格局。最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成将大大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地区认同的形成。据有关分析,到2020年,“丝绸之路”将会成为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路线,将接纳全世界1/3的旅游者。[3]

目前,这一战略构想已经获得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许多沿线国家的支持。中亚国家中哈萨克斯坦的响应最为热烈。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在与习近平进行会谈时强调,哈萨克斯坦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参与方,更是中国的合作伙伴,哈将全力支持经济带建设。埃及表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的提出有助于打造中阿合作论坛的“升级版”。土耳其则提出了自己的丝路设想,并已开始推进爱迪尔内—卡尔斯铁路项目、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铁项目。此外,阿塞拜疆、科威特、巴基斯坦及印度、意大利等沿线国家均对这一倡议表明了积极的态度。

二 “10+8”机制的启动及运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经济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全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中心地区。据统计,2009年东亚地区的实际GDP增长率高于7.3%,贸易量已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4]而由亚洲开发银行统计的数据表明:2013年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GDP增长分别达6.7%和5.0%,远高于同年欧盟0.1%、美国2.2%的增长。[5]随着东亚地区经济高速、持续的增长,复杂、多重的双边自由贸易安排、多边经济合作框架在该地区大量涌现,地区一体化蓬勃发展。其中,不论是在双边还是多边经贸合作下,东盟(ASEAN)在东亚地区合作的机制建设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1967年正式成立以来,东盟不仅致力于内部发展,并已成为东亚地区合作的“驾驶员”。在东盟的主导下,东亚合作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倡并建立了多个轨道的双边、多边合作安排和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东盟国防部长会议(ADMM+)、东盟+1(“10+1”)、东盟+3(“10+3”,APT)、东亚峰会(EAS)及最新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2002年第六次“10+3”领导人会议通过《东亚研究小组最终报告》,这一报告建议推动“10+3”领导人会议向东亚峰会机制过渡。在东盟主导下,首届东亚峰会于2005年12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东亚峰会由此诞生。以往的东亚峰会成员除东盟十国这一主体外,还有中、日、韩、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等六国,因此也被称为“东盟+6”(“10+6”)机制。[6]随后,2011年11月,美国与俄罗斯首次一道参与第六届东亚峰会,这是东亚峰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标志着峰会正式扩大为“10+8”机制。美国则在2012年宣布实施“重返亚太”战略之后,进一步积极经营与东亚国家的关系,为美国在政治上回归亚洲确立了机制性安排。[7]而东盟历来推行“大国平衡外交”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此前也同意区域外的国家(澳、新、印)加入东亚峰会。在东盟看来,“10+8”机制不仅能让美、俄、中等国元首利用东亚峰会定期会晤,共同协商涉及东亚安全的议题,亦可藉此区域合作架构以维系自身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在“10+8”机制的推动下,东亚地区合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011年,在扩容后的首次东亚峰会上,各国达成共识,东亚峰会要继续坚持以东盟为主导,维持其作为战略对话论坛的定位,为各国领导人就东亚地区感兴趣和关切的广泛战略、政治和经济议题提供交流和合作的平台。此次峰会将东盟一体化的首要议程直接作为东亚峰会的优先议程,突出了东盟在东亚合作中的中心地位。[8]出席会议的成员国还分享了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的立场,分别提出了对CEPEA及在东盟框架下建立地区经济伙伴关系的看法。各方均强调构建一个适应性强、有竞争力的东亚区域以抵御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有必要加强在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合作。此外,与会各方重点讨论了金融、能源、教育、传染病和灾害管理五大重点领域的合作,并将东盟互联互通列为第六个优先合作领域。随后,在2012年第七届东亚峰会上,18个成员领导人主要讨论了六大重点领域取得的进展,并推动与会各方交流发展经验,提倡通过互助与合作促发展,帮助东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建成东盟共同体的目标。在此次峰会上,东盟十国还与中日韩、澳新印宣布正式启动RCEP谈判,共同推进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2013年召开的东亚峰会亦取得了积极、丰富的成果。

总的来说,扩容后的东亚峰会极大地提升了东盟的国际形象,为东盟加强与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无论从地缘经济意义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看,“10+8”机制都拥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三“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与“10+8”机制的共同点

作为分别在中国西北与东南两个方向开展的制度安排,“丝绸之路经济带”与“10+8”机制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有不同特点。分析这两个框架的异同,有助于中国在地区一体化中制定更加完善的战略规划,在区域中扮演更加合适的角色,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的地区利益。

首先,就“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8”机制这两个制度安排本身而言,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相似之处。1.根本性质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8”机制既不是地区制度(如欧盟、“10+3”机制),也不是地区间制度(如亚欧会议),而是跨地区的空间合作框架,其区域合作超越了地区局限。“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综合性的大型带状经济区。而“10+8”机制的成员构成跨越了东亚、南亚、大洋洲以及太平洋地区,因此它也是一种跨地区的制度安排。2.组成成员及经济社会基础方面,这两个框架分别既集中了发达经济体,亦有发展中经济体,而且两个框架之间拥有中国、俄罗斯和印度这三个交叉成员。“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了中、俄、印等新兴国家和欧盟这一发达经济体,而“10+8”机制则集中了美、俄、中、印这些大国。在经济社会基础方面,都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差异很大的国家组成的机制或框架。无论是东盟“10+8”,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众多,既没有共同的语言,也没有共同的货币。但东盟内部已实现自由贸易区,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还远远没有。3.机制安排方面,二者都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丝绸之路经济带”并不是完全紧密的一体化组织,而是一种务实灵活的经济合作安排。建设经济带必须坚持务实灵活的合作方针,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从而实现以点带面、从线到片,以双边促多边、以多边带双边,形成区域大合作。此外,在经济带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遵循“平等协商”“循序渐进”“多元包容”的方式,加强沿线国家的战略协调和政策沟通,而不刻意追求一致和强制性的制度安排。而作为一种“软性机制”,“10+8”更是充分承袭了东盟内部合作的特性,即非正式性、协商一致性和渐进性。“10+8”机制旨在召集地区相关领导人在峰会上进行战略对话和沟通,这种灵活的制度设计和模式在形势复杂的东亚地区是非常行之有效的。4.所涉区域合作方面,一体化动力都比较强烈,多种区域合作制度安排并存。“丝绸之路经济带”涵盖的地区存在多种区域一体化组织形式,如上合组织、欧亚联盟(EAU)、独立国家联合体(CIS)、海湾合作委员会(GCC)、亚欧会议(ASEM)及欧盟(EU)等,这些制度安排不仅涉及经济方面的合作,而且非常重视安全方面的一体化。而东亚地区方面,除“10+8”机制外,还有“10+3”机制、主打安全合作的ARF以及主打经济合作的APEC。此外,不同国家还针对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的构建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和倡议,如美国提倡推行高标准、高质量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日本倡导以“10+6”为基础建立经济合作协定;而中国主张建立以“10+3”为基础的经济合作,并推行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东盟则宣布启动以东盟为主导的RCEP谈判。两者都是分散的、包容性的地区主义。

其次,从中国的发展战略视角出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8”机制都是中国国家大战略的重要支撑,也可以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核心内容。一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贯通中亚、西亚、南亚、北非及欧洲地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战略依托。另一方面,“10+8”机制也将在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中国除“丝绸之路经济带”之外,实现经济与外交战略的另一伟大构想。其旨在向南拓展,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带动东盟,并链接南亚与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升级和RCEP建设,还将造福中国与东盟及其他沿线国家。[9]总的来说,这“一带一路”建设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形成面向海洋、贯通大陆的全方位对外发展格局,从而保障中国的经济安全、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并促进相关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支撑。欧亚大陆的贯通有赖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而在海洋方向,中国亦可以利用好“10+8”机制这一平台,与东南亚国家及南亚的印度进行战略协调,拓展我国进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空间,提高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积极性,并减小一些大国的疑虑。因此,这两个制度安排都是我国维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支持,也是我国维护地缘政治利益的必要保证。就这层意义来说,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维护“10+8”机制的发展也是我国内政外交一体化的体现。经济带建设将西部开发与向西开放相整合,以向西开放促进西部开发、以西部开发保证向西开放。而参与“10+8”机制则是我国保证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尽管两者的发展还具有某种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不可逆性,都与中国和中国的发展紧密相关,都离不开中国。

四“ 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与“10+8”机制的不同点

然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8”机制之间亦存在诸多不同,在不同方面分别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首先,就制度安排本身而言,二者有以下几点差异。1.功能定位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一个旨在实现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框架,而“10+8”机制在本质上是一个“战略、政治对话论坛”,[10]不是正式的制度安排。着眼于一体化框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不同于传统的区域合作模式。传统的区域合作是通过建立互惠的贸易和投资安排,确立统一的关税政策,然后建立超国家的机构来实现深入的合作。但“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追求的是构建一种区域合作新模式,这种模式并非“紧密型一体化合作组织”,不会打破现有的区域制度安排,未来也不会设定关税同盟。[11]而且,以目前的东亚经济合作趋向看,由于美国极力推行TPP与东盟提倡建立RCEP,“10+8”要建成自贸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在可见的将来,其战略对话论坛的性质不会改变。基于这一性质,“10+8”的机制设计采取的是共同审议、交换看法、形成共识的做法,其主席声明作为非正式协议亦不具有约束性。[12]2.空间区域方面,二者所涵盖的地区不同,所体现的区域主义也不一样。如前所述,“丝绸之路经济带”跨越了欧亚大陆,涵盖了中国的西北部、中亚、西亚、南亚以及欧洲和北非地区。就其致力于推动亚洲与欧洲的经济合作而言,经济带所体现的是一种“欧亚主义”。而“10+8”机制代表一个横跨亚太与东亚区域的多边机制,其所体现的区域主义相对复杂。东亚峰会自运行之初,其成员国参与范围就不断扩大,不断突破“东亚”特性,拓展为一个以东亚地区为依托的亚太地区合作机制。[13]而在未来,东帝汶、巴基斯坦、蒙古等国也在“10+8”扩员的考虑范围之列。因此,不像APEC所代表的包容的“亚太主义”,也不是“10+3”机制所体现的排他性的“东亚主义”,“10+8”机制被认为是试图弥合这两种地区主义局限的代表,其所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区域主义”,即以特定区域为基础,并借助区域外影响力和作用力来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一种区域合作理念和政策主张。3.运行模式方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目前更倾向于以中、俄等大国为引擎,而“10+8”机制则是以东盟这一小国集团为主导。“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两端分别为相对发达的东亚和欧洲,而处于中间地带的中亚及西亚则相对落后,因此整个区域存在“两头高,中间低”的现象。对于经济带的建设,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中亚地区享有广泛影响力的俄罗斯以及发达的欧洲国家,应在各领域合作中联合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薄弱的中间地带,实现“两头带中间”。[14]其中,鉴于中国在技术准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方面享有优势,而且在政治与安全的国际合作等方面亦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主导和中枢作用。[15]反观东亚,由于这一地区受到大国权力平衡的牵制,其出现了由东盟这一小国集团主导地区合作的局面,“10+8”机制也不例外。在“10+8”框架下,峰会只能由东盟主席国主办并担任主席,成员资格由东盟制定,成员构成及期间的扩员亦反映了东盟主要国家的偏好。4.议程设置方面,毫无疑问,“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主打经济合作,而“10+8”机制则相对关注安全,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可谓前者注重“务实”,后者主要“务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内容是经济发展,这也是提出创建经济带构想的根本目的。可以预测,未来经济带建设的相关议程将主要集中在商业贸易、交通建设、能源、制造业、农业、科技合作以及开发投资等方面。之后,随着经济领域的合作日益成熟,再逐渐增加对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设置。而“10+8”机制涉及的事务范围不仅涵盖传统的经贸合作,还非常关注国际和区域政治、安全议题,尤其重视诸如气候、能源、环境这样的“软安全”主题,且将战略、政治问题置于经济问题之前。[16]5.经济合作水平方面,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的贸易联系不如“10+8”机制成员的紧密。除欧洲国家外,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贸易比重仍然相对较小,合作空间有待提高。相比之下,除新西兰及印度两国,其他成员即美国、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俄罗斯均处于2013年中国(大陆地区)十大贸易伙伴之列。2014年,中国与“10+8”机制下的其他成员继续保持良好的合作势头。

其次,中国分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0+8”机制下拥有的战略资源也有巨大差异。经济合作方面,与经济带涵盖的中亚、外高加索、西亚及南亚大部分国家相比,中国在资金、技术、管理、投资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中国与这些国家在经济结构、总量上存在很大差别,互补性明显。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中存在大量的非关税壁垒和贸易投资障碍,现有的经济合作也仅限于双边,缺少多边的合作框架,合作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方面,贸易投资结构非常不平衡。而在“10+8”框架下,中国在市场、劳动力方面享有优势,与相关成员之间不存在严重的贸易壁垒或投资障碍,经济合作发展已相对成熟,与各国建立了多种双边或区域性的合作,但我国在技术、管理领域仍落后于美日韩等技术、研发高度发达的国家,因此在技术创新领域方面并不具备优势。政治安全方面,中国与东亚一些国家存在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并与部分东南亚国家、东北亚国家在边界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上争端不断,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在“10+8”机制下对自身利益的更好维护,限制了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外交资源。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则少有反华的传统。其中,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已合理解决,政治互信空前增强。中国还与中亚地区开展了良好的多边安全合作,建立了比较成熟的合作机制。

第三,两者机制的可变数不完全相同。作为一个重大的地区多边外交场合,东亚峰会虽然尚未建立起正式的各领域和各层级支撑机制,但已确定了六大重点合作领域,并初步形成经贸、能源、环境、教育部长定期会晤机制。[17]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推动东亚地区合作的深化及实现地区的有效治理。然而,东亚峰会机制的扩大对东亚区域整合带来了更多的变数,标志该区域的一体化进程进入另一阶段。东亚合作的前景变得愈来愈不明朗,其合作进程面临的博弈也愈发复杂。域外大国的加入导致东亚峰会这一地区合作机制拥有了更大的开放性和国际性,但峰会未来的合作方向、议题设置和实践内容都不可避免地被调整,甚至重新设计。比如2012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出席于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的第七届东亚峰会时,倡议与其他亚太领导人利用峰会共同合作,挖掘应对区域紧迫挑战的途径。有关这一区域的挑战,他着重强调了海上安全、能源安全、核不扩散、人道主义援助及灾害应对等领域。由此可见,美国极力希望强化“10+8”在传统或非传统安全事务的功能与角色,这不仅使峰会面临重新定位的压力,东盟在其中的主导地位也面临挑战。[18]此外,美俄的加入也使峰会本就不浓厚的“东亚”色彩变得更加模糊,正逐步与APEC趋同。美国、日本作为世界第一、第三大经济体,是“10+8”机制中的举足轻重的成员和力量,但不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主导力量。虽然2014年爆发了俄罗斯卢布贬值,金融动荡对亚欧形势的发展带来了某些不确定性,但中俄相互给力借力的战略协作与合作关系不会改变。丝绸之路经济带目前重点在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的互联互通,经济合作和贸易便利化,建设自由贸易区。这个根本任务和职能短期内大概不会有质的变化。

五 结 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和“10+8”机制,都为加速地区一体化进程、帮助塑造地区贸易及安全体系做出了努力。“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作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提出的重要构想,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和国际保障,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最优先方向。东盟“10+8”模式是小国主导,大国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模式是大国推动,大小国共同参与。在东盟地区本无经济合作的历史,“10+8”模式的实践应当说是创造了历史。“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激活历史,超越历史,而不是简单地“恢复”历史或“复制”历史。两者的核心是经济合作,互联互通,互惠互利。两者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发展路径:陆路、陆地、陆权与海洋、海权、海路。不过,两者在成员和机制上也存在融合,如作为陆海复合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的中、俄、印。俄罗斯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咽喉位置,而印度位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地,因而它们的作用很关键。“丝绸之路经济带”思想还需要详细而科学的解释、实化和细化。

2014年11月,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联通引领发展 伙伴聚焦合作》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提出了中国设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一带一路”的发展,并就此提出五点建议,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一带一路”有助于我国有效贯彻东稳西进、海陆兼顾、南北并重的原则,推动我国地缘战略实现“再平衡”,从而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奠定良好环境和坚实基础,因而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注释:

[1]刘志中:《“新丝绸之路”背景下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东北亚论坛》2014年第1期,第115页。

[2]王海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促进地区各国共同发展》,《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1期,第6页。

[3]周励:《复兴“丝绸之路”计划》,《西部大开发》2008年第1期,第39页。

[4]杨丹志:《东亚峰会:美俄参与及其地区效应》,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2):崛起中的印度与变动中的东亚》,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77页。

[5]Asian Development Bank,Asian Development Outlook 2014 Supplement: Stable Growth Outlook for Developing Asia,http://www.adb.org/sites/default/ files/pub/2014/ado-supplement-july-2014.pdf;欧盟统计局(EUROSTAT)关于实际GDP增长率的统计,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tgm/ table.do?tab=table&init=1&language=en&pcode=tec00 114&plugin=1.

[6]不同于“10+3”同时拥有组织机制(东盟加中日韩峰会)和自贸区(东亚自贸区EAFTA)的两重含义,“10+6”的东亚峰会机制在2011年正式由“10+8”机制取代。如今“10+6”仅意味着日本版的“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CEPEA)或东盟版的RCEP框架。

[7]李向阳:《2011-2012年亚太形势回顾与展望》,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2):崛起中的印度与变动中的东亚》,第6页。

[8]魏玲:《东亚进程与中国外交:新格局、新均衡、新作为——从东亚峰会说开去》,《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第51页。

[9]刘赐贵:《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 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若干思考》,《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4期,第2页。

[10]参见第三届东亚峰会主席声明(Chairman's Statement of the 3rd EAS,Singapore, 2007),http:// www.asean.org/news/item/chairman-s-statementof-the-3rd-east-asia-summit-singapore-21-november-2007.

[11]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2014年3月21日,http://world.people. com.cn/n/2014/0321/c1002-24703225.html.

[12]田野:《东亚峰会扩容与地区合作机制的演化》,《国际观察》2012年第2期,第39页。

[13]乔静:《东亚峰会的运行机制及其面临的挑战》,《理论界》2014年第1期,第159页。

[14]杨恕,王术森:《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及其挑战》,《兰州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第28页。

[15]何茂春、张冀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分析——中国的历史机遇、潜在挑战与应对策略》,《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第23期,第12-13页。

[16]参见第一届东亚峰会的《吉隆坡宣言》(Kuala Lumpur Declaration on the East Asia Summit, Kuala Lumpur, 14 December 2005),http://www. asean.org/news/item/kuala-lumpur-declarationon-the-east-asia-summit-kuala-lumpur-14-december-2005.

[17]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东亚峰会(East Asia Summit),http://www.fmprc. gov.cn/mfa_chn/gjhdq_603914/gjhdqzz_609676/ dyfheas_610206.

[18]吴心伯:《美国奥巴马政府的亚太战略》,李向阳主编:《亚太地区发展报告(201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1页。

责任编辑俞景华

F321.1

A

1006-0138(2015)02-0098-0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联盟关系研究”(14BGJ039);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梦’关系研究”(13KDB039)

李兴,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亚欧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100875; 张,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研究生,北京市,100875。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东亚经济带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学霸“三小只”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
“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境次区域合作的前景展望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