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研究综述

2015-02-27白婧

关键词:教育引导学者法治

白婧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北辰区 300400)

大学生法治观教育引导研究综述

白婧

(天津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北辰区 300400)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法治建设不仅要以完备的法律制度有效运行为实践基础,更需要与之适应的法治理念为思想基础。自1993年我国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目标至今,我国各个法律部门逐步齐全,各部门法基本法律相继制定,相应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相对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也在2005年提出并不断完善。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关注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基本特征,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大学生 法治观 教育引导

一、国内的研究

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进行法治观的研究,90年代后期出现有关大学生法治观的研究。目前国内关于大学生法治观的研究较为丰富,不仅有理论研究,还有实证研究,更有学者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类研究。

大学生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是他们法治观的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守法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有一定的健全法治愿望,“法治”思想基本形成;但法律知识不足,法律实践能力欠缺,法律观念和现实行为不一致,传统“人治”思想对其影响较大。有学者指出处于该阶段的大学生法律认知具有敏锐性,对法律抱有既信任又怀疑的两极态度,缺乏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淡薄。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主要内涵是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念包括自由、权利、正义等。要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和法律至上的观念,应将大学生法治观念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结合,与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日常养成教育相结合,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在教育理论方面有学者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应注重“知法、爱法、用法”三个层面。也有学者将法律教育所要达成的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思维、坚定法律信仰。提出要拓展法律教育的范围,将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课中的基础内容结合起来,还要加强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另外,要建设法律的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同时还建议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垄断,积极尝试互动式、启发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模式。

针对教育环境,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要加强理性的法律文化教育,营造诚信守法的校园环境和实践是途径之一。有研究认为要想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应该从增强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依法治国,优化法制环境等手段来实现。

在具体的教育引导环节中,有学者提出将儒家思想引入大学生法治教育,认为儒家文化以人性论为根本,提倡仁爱,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大学生犯罪,也有利于改进大学法治教育方式。有学者认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指出教学中师生的主体性是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着重培养法治人格所要求的内在品质和学生的主体人格观念;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主体性,通过自我教育进行法治人格的自我培养。也有学者在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后,提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改革,指出通过结合大学生实际和生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模式等具体途径提高在校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学者提出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应从改革考试方式;增设法律选修课;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坚持依法治校,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入手。

有学者针对藏族大学生群体从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仰五个方面调查,得出藏族大学生法律意识较高,但仍存在问题,指出藏族大学生思政教育与民族法学教育应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为重要教育原则。还有学者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群体法治观念进行研究,指出高校将德育分为理论教育和行为教育,致使二者分离,不利于该群体法治观的培养。要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群体因材施教,改变理论和行为分离的教育模式,营造良好的综合人文育人环境,让法治理念最终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心信念,使其对法的价值、精神、文化、渊源及原则的认识走向理性的认同。

二、现有研究综述

在已查阅的文献中,学者们通过大量研究,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特征,提出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重要性,也对如何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法治观提供多种对策。但大多学者的研究均有所侧重,不能顾及全面。有学者主要研究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特征,对其形成原因并根据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涉及较少;也有学者仅指出加强大学生法治理念教育的方法,而对该群体法治观基本特征的阐述较为笼统;也有学者对大学生法治观基本特征及如何教育引导均有涉及,但并不深入细致。

[1]刘作翔.法理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陈星波,字如祥.对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与法治观教育研究[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3]严存生.法治的观念与体制[M].商务印书馆,2013

[4]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钟佩霖.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6]卓殷如.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 [J].南方论刊,2010(5)

[7]周洁.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 (11)

[8]李春斌.藏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实证研究——基于 478份问卷的调查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1(2)

[9]马燕敏.大理学院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与研究——兼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1(5)

[10]邓秀华.刍议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再思考 [J].法制博览,2013 (5)

[11]刘莹,林伯海.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三个维度[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3(7)

[12]赵健,解仁美.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强化培养 [J].教育学研究, 2013(10)

猜你喜欢

教育引导学者法治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不断提升民营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家教育引导工作研究
青少年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学者介绍
高校港澳台学生教育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