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后破-再立"策略建构物理新知识浅探
2015-02-27李湛云
李湛云
(大理市挖色镇中学 云南大理 671007)
"先立-后破-再立"策略建构物理新知识浅探
李湛云
(大理市挖色镇中学 云南大理 671007)
物理知识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学生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或受到事物表象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或片面的而又根深蒂固的理论。学生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知识,但运用时很容易受到学生原有的思想影呴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采用"先立-后破-再立"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并建构新物理知识。
物理教学 新知识 建构策略 探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学习物理时,有些知识是学生陌生的,就如同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可以直接作画,无需擦洗画纸;有些知识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就有了一定的的趋形,只要稍加整理归纳总结,就可以建立正确的知识理论体系;而有些知识也是来源于学生生活实践,学生往往受到他人的影响,或受到事物表象的影响,形成错误的或片面的,而又根深蒂固的理论,如同在画纸上已有了一幅已经成形、但跑题了的四不象的画,要让它变为一幅好作品,我们要花大力气,做大手术对它进行大幅修改。对于前两种情况,学生通过学习后,便能轻松地牢牢掌握正确的理论知识,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时,学生也会较从容顺手,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错误或偏差。后一种情况,学生虽然通过学习掌握了正确的理论知识,但运用时,很容易受到学生原有的思想影呴和其它因素的干扰,从而容易出现偏差甚至错误。针对后一种情况的教学,教师往往感到难度较大。笔者采用“先立——后破——再立”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并建构新物理知识。[1]
一、“先立—后破—再立”初中物理教学策略运用探析
“立”:就是顺着学生的故有思想,建立一个新物理知识理念。这样的思想理念大多数学生都坚信是正确的、是经得住实践考验的,是因为这样的理论是上一辈人或他人通过声传身教给他们的,是他们通过生活实践得到的,是观察许多物理现象后得出的。但这样的思想理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由事物的表象得来的。
“破”:就是通过实验或深入分析物理现象破除学生曾经“立”起来的思想理论。破要破得彻底,使其毫无立足之地,使其在事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通过破,让学生要感到自己原有的思想理论是错误的,是如此的不堪一击。使学生对原有的思想理论感到绝望时,就会提出“既然这样的思想理论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是什么?”,这样就同时激起了学生寻找真理,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欲望。[2]
“立”:就是通过物理实验或利用正确的物理知识科学推理得出结论,确立正确的思想理论。让学生摒弃了原有的思想理论后,能够欣然地接受。并且在以后分析同类物理现象时,丝毫不再受原有的思想理论的干扰。
二、“先立——后破——再立”教学策略运用片断
牛顿第一定律是阐述力和运动的关系理论。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之前,要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才能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深刻的认识。学生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认识,那就是“物体要运动的话,必需受到力。没有受到力,物体就不会运动。”这种认识正是来源于他人的言传声教和自身的生活实践。
教学过程:
教师:前边我们学习了运动的知识和力的知识,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运动和力之间有没有关系,如果有,哪么有什么样关系?
生1:运动和力肯定有关系,没有力的话,物体根本不能运动。
生2:物体要运动,必需给它一个力。
师:大家同意这些观点吗?
生:(异口同声)同意!
师:能否举例?
生:拉手推车时,不用力,手推车不能动;用力拉,手推车才动。
生:骑自行车时,不蹬脚踏板,不能前进,蹬了才能前进。
师:非常好!请看下面实验。
(教师演示实验)用手在讲桌上推粉笔盒,让学生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生:没有推时,粉笔盒不动,推的时候向前动,手离开后,粉笔盒不动。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和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的运动和力有关系。
生:物体的运动靠力来支持。
师:我们能否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生:能。
师:我们来继续探讨运动和力的关系:大家骑自行车时,如果从斜坡上下来,需不需蹬脚踏板?
生:不需要。
生:并且速度越来越大。
师:自行车有没有受到力?
生:没受到力。
生:受到重力。
通过讨论后,一致认为受到重力。是重力维持其运动。
师:从斜坡上下来的自行车,到达平路上后,不蹬踏板了,车还动吗?
生:继续运动,但速度减小。
师:非常好,那么在平路上滑行的自行车是什么力来维持的?
生:???
(学生开始对“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观点开始动摇了)
师:大家注意观察下面的实验。
(教师做演示实验)将小车从斜面的某一高度自由释放,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在水平木板上滑行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师: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车在斜面上,运动地越来越快。
生: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得越来越慢。
生:小车最后停止。
师: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受到哪些力?
生:重力。
生:支持力。
生:摩擦力。
生:惯性力。
师:有惯性力吗?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生:??
通过讨论,不存在惯性力。
师:物体受到的这三个力,是哪个力在维持着小车的运动?
生:??
经过讨论,这三个力都不是维持小车的运动的力。
师:小车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生:不需要。
师:小车在水平面上停下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师: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使小车由运动变成静止。
生:使小车的速度减小。
生: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师:斜面上小车受到的重力的作用是什么?
生:使小车由静止变成运动。
生:使小车加速。
生: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生:物体的运动与力无关。
生: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生:力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先立—后破—再立”教学策略建构新物理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决心进一步加强这种教学策略的运用实践和研究,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的效果。
参考资料
[1]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 【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9.
[2]教育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