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5-02-27沈莉莉

关键词:大火化学意识

沈莉莉

(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江苏苏州 215125)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沈莉莉

(苏州工业园区第八中学 江苏苏州 215125)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把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常规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初中化学课堂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重要阵地。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应首先从自身的创新出发,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情境的创新;教学实验的创新;作业形式的创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教学 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是指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完善自身的过程中,为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首次产生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

江泽民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我们正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这种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和塑造需要教育。因此,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打破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习题练习为手段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作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觉得作为我们化学教师,首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教学情境的创新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学生只有对化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拥有欲和将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产生创新的欲望。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曾听过一节《燃烧与灭火》的课,上课者并没有用传统的几个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而是精彩地讲述了三国中的三把大火,从赤壁大火到博望坡大火再到新野大火,三场大火娓娓道来,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讲述时,他把赤壁大火中的黄盖准备的火船上装载了芦苇干柴,灌上鱼油,上面铺硫黄、焰硝等引火之物,并用青布油单遮盖这些细节讲得非常详细;把赤壁大火中的东南风大起;博望坡大火中的夜风越来越大;新野大火中的狂风大作描述得格外夸张。当三场大火讲完,学生似乎还意犹未尽,这时,老师问学生,这三场火攻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用化学的知识去解释?学生很自然地描述出了燃烧的三个条件。上课者又把柴火、硫磺等可燃物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告知学生。然后又问,假如你们是曹军的军师,曹军怎样才能避免这三场灾难?学生们纷纷献计献策,有的说船不应该连在一起;有的说连在一起是可以的,但一定要连接得科学,要方便拆开;有的说船上应该有灭火器材;有的说船外壳用防火材料……每个人都开动脑筋,说得合情合理,一个个俨然成了小小的军师,置身于整个历史故事中。根据学生们各种各样的方法,师生共同总结出了灭火的措施,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整堂课上课老师通过巧设历史故事这样的教学情境,把历史故事、燃烧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并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学习中,主动思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让他们既享受了学习的快乐,又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意识。

二、实验教学的创新

实验是创新之本,一些伟大的科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来自于实验,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好实验,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化学课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实验,很多实验给定了装置,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化学课本上的每一个实验装置,要善于提出一些问题,如:哪些装置不够合理,需要改进;你对这个实验有哪些希望点,如何改进;哪些实验可以增加个小实验,使结论更有说服力等等。通过反复思考,收集材料、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

例如:证明分子的运动实验,书本的实验中大量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损害师生的身体健康。所以做完书本实验后,我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改进实验装置,首先我启发他们思考,书本实验装置有哪些不能领我们满意的地方,我们有哪些希望点,通过讨论我们得出:实验最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氨气的用量能尽可能地减少;实验的装置操作简单,能反复使用等等。通过反复思考、大量的实验,学生们最终设计出了很多的实验装置,大家最终选定了这样的方案:

(1)将带有单孔橡皮塞的两根短玻璃导管用胶皮管连接,用止水夹夹住胶皮管;

(2)将少量浓氨水装在细口瓶中,迅速塞上一个橡皮塞;

(3)在试管内放一张滤纸条,滤纸条上每隔一段距离滴上酚酞试液,然后连接到刚才的装置上,试管可用铁架台加以固定;

(4)打开止水夹,滤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就会由下而上依次变成红色。

在实验装置改进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位思考和分析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思考和创新的过程,使他们感到科学知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肯动脑筋,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三、作业形式的创新

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师设计的作业基本以笔头的习题作业为主,作业的形式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为初中化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创新作业的形式,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学生的作业,通过作业,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家庭小实验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生学习完二氧化碳的性质后,我布置了书本习题上的一个家庭小实验,在一个杯子底部铺上适量的碱面,在里面放一根点燃的蜡烛,再往杯子里倒醋。布置完任务的第二天,还没等我检查他们的实验成果。有一位学生就主动来跟我分享他的喜悦,他告诉我:“刚开始我往杯子里倒醋,就看到碱面表面生成了很多气泡,但蜡烛却毫无反应,我重复倒了三次都是一样的结果。刚开始我想是不是家里的碱面或者食醋失效了?可一想失效的话,就不会看到有气泡啊。我不死心,继续往杯子加碱面、倒醋,果然,等我倒完半瓶醋以后,蜡烛火焰熄灭了。我琢磨了半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后来我发现刚开始我用的蜡烛太长了,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少,沉积在底部,蜡烛火焰没有接触到二氧化碳,所以没有熄灭。后来蜡烛变短,可以跟产生的二氧化碳接触,所以熄灭了。”他感概:“看来要取得实验的成功,不能放过每一个小的细节啊!”看着他通过自己的思考、反复的实验获得成功后如此兴奋,我也由衷地高兴。他还告诉我,那个实验成功后,他还尝试用杯子罩住长短不同的两根蜡烛,发现杯子的大小不一样,熄灭的先后顺序也是不一样的。于是,上课时我让他把实验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们分享,他把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那种成功后的自豪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在他的带领下,班级里自行回家做家庭小实验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也更浓了。

课新程改革发展到今天,我们广大化学教师应以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为指导,多角度、全方位地创新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实践证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一定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理念,要打破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习题练习为手段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勇于创新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这些创新的思想和行为素养会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在了解了新课程、新理念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住教材的内涵;如何自我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如何在创新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是我们教师应该不断思索和学习的问题。

《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王晨高守祥P163-180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猜你喜欢

大火化学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哈尔滨“8·25”大火 烧出了什么
面对一场大火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大火中的家——灾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