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乐于习作
——三年级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策略
2015-02-27汪孟鹏
汪孟鹏
(陕西省岚皋县蔺河小学 陕西安康 725499)
引导学生乐于习作
——三年级起始阶段习作教学策略
汪孟鹏
(陕西省岚皋县蔺河小学 陕西安康 725499)
现在的小学生谈"文"色变,怕作文,不愿写作文,作文教学已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大困惑。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作文教法和训练形式已不能满足现在学生表达的需要……
兴趣 灵感 评价 激励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文是学生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体现一个学生语文听、说、读、写四项能力之写的能力最重要的方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的三年级学生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对于二年级的写话跨上来的学生。要写一篇完整的作文,难!但是难归难,还得要写,关键是教师要带着学生走,帮着他,领着他,一步一步地走,一级一级地上,边走边欣赏周围的风景,不时做个小小的留连,评点一下,打打气,鼓鼓劲,在高的山,学生也不会怕,学生乐于作文。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作文教学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材料,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照本宣科,讲要求,而需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景,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1)实物显示情境。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说说我自己》,在教学中,我就找疑问学生为模特,让学生仔细观察,学习描写外貌,再让学生自己动口说一说,最后集体指导写作。(2)多媒体营造情景。多媒体能把图、文、生、像、动画于一体,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更好的调动学生。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以“爱”为主题,让学生共同感受人间真情。习作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与文本结合,激情、悟情、写情,学生情到深处,自然激发出来,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写出来了,有的同学在读自己的文章时,甚至满眼泪花。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写作成了学生的自然流露,真情表白。(3)活动展示激情。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只有在动中孩子们才会自然展露出自己的灵性,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不失是挖掘学生童真、童趣的有效手段。如:第六单元想象作文,我针对学生爱画画的特点,以设计一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为主题展开活动,动手画,并写出产品简介,然后全班参评,评出“最佳创意奖”,学生兴趣盎然,自然的参与到活动中,也很乐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这样他们在活动中感受乐趣,并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
二、深挖教材,唤起灵感
课改的推行,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写作契机,为学生从方方面面提供写作角度,就可为学生开辟一块练笔的天地。
(一)学习作者写作手法,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语段,教师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含英咀华”外,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仿写。学生在丰富的语感积淀下,“依样画葫芦”操练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这样的练笔,也可在写作技巧上对学生给予帮助和指导。《荷花》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格局姿态、色彩明丽,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于是我顺势引导:“其实,你们也能写出这么美的花来。”“真的吗?”学生诧异的望着我。我微笑的点了点头,说“你们再来读读课文,想象作者是怎样把荷花写的如此活的?”当学生与文本对话后,就会发现写作手法,然后就引导把自己喜欢的花写一写。第二天,看完学生的习作后,我惊喜的发现大多数学生写的都很不错,而且平时懒得动笔的学生,兴趣也提高了。
(二)抓住课文的留白,补充情节,打开学生想象的思维
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作者故意的一种模糊表达,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放飞思维的“空白”。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留白”。教师如果能抓住教材中这些独有匠心的“空白点”,巧妙地创设好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在某些地方“留白”,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极好的机会。相信,学生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能丰盈自身个性的体验与感悟!
《女娲补天》(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课文中女娲找五彩石部分,只写了女娲忙了几天几夜,而没有写女娲是怎样找的。教学中我启发学生根据神话故事的特点发挥想象:女娲会到哪些地方去找呢?有的学生写道:“在黑黑的山洞里,女娲边走边用手摸着每一块石头,细细地分辨着。她走遍了每一个山洞,终于在最后一个山洞里找到了白颜色的石头。”有的学生写道:“女娲走了很多地方,一块五彩石也没有找到。她气喘吁吁地来到悬崖边,在峭壁上,她看到了一块黄颜色的石头。她高兴极了,就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拿了。”有的学生写:“女娲走了很多地方,她翻越九十九座大山,趟过九十九条大河,找呀找,她很渴,就到小溪边喝水。就在她喝水时,一块蓝石头出现在清清的溪水里。女娲宝贝似的把它捡了起来,放进怀里……”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能结合当时的情境迅速描摹出当时女娲找五彩石的场面,也拓展了阅读教学的空间。看来在文本中,如果我们能挖掘“留白”点,巧拉“留白”线,放飞学生想象,也能进入“言语交际训练”的新境界,进入“习作教学训练”的新境界,进入“闪烁人文光芒”的新境界,此谓“无字处皆成妙境”也!
(三)体验文中情感,写写自己的心灵触动
让学生在学习了课文之后,把对课文内容产生的情感共鸣和感悟写下来。《可贵的沉默》一文,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浓浓的爱意洋溢在字里行间,勾起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爱。为此,我在学生对内容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引导感受父母的爱,写一段话送给自己的父母,可以用“妈妈,我想对你说”或“谢谢你,爸爸”等题目。这样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升华,又是一次很好的练笔机会。
三、激励评价,感受成功,增加动力
第斯多惠说:“教学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习作一旦完成,需要及时鼓励。特别是教师的适当帮助和鼓励,更能诱发学生的创作动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创作精神。
我认为三年级的学生,只要叙事真实、语句通顺,描写较具体都是好习作,值得表扬。所以,我班朗读佳作的同学很多,哪怕是一个感人的细节,或是一句优美的句子,还是一个恰当的词,我都会送上鼓励的话语。
“善表现”是孩子的天性。我们班的佳作会在班级的展览处,学校的宣传窗展示出来,学生有了展示能力的机会,心里充满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老师、家长的赞扬声中得到了力量,激发了一种强大的创作动力,自然会把作文当成一件乐事,就能越写越好。
实践表明,建立有效的作文评价激励机制,营造的良好的作文情境,才能由学生怕写变成愿写,愿写变成乐写,在从乐写变成自己自觉主动作文,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