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广播制播系统分析
2015-02-27王嗣祥
王嗣祥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六五四台)
基于云计算的广播制播系统分析
王嗣祥
(作者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六五四台)
摘 要:本文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首先对云计算的定义进行分析,对基于云计算的广播制播系统进行研究,逐个探讨制播分离系统、全台网系统设计构造及云平台数据中心,以期对广播系统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云计算;广播;制播系统
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主办召开关于云计算在广电应用的研讨会议,正式提出借助云计算技术促进广电发展。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行业领域的重要创新技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在各行业领域取得广泛应用,而且应用程度不局限于概念的阶段,应用需求变得多样化。随着云计算的发展,对于广播制播系统也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基于云计算对广播制播系统进行研究和设计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1 云计算概述
近些年,云计算经过不断发展和应用,已经从概念转变成应用实践,那么究竟什么是云计算?云计算是科学技术,还是艺术?到目前为止,云计算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概念。
有关云计算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人认为云计算仅仅是一个形象化的名称,在计算机流程图中,网络就是按照云状图案进行描述,也是对复杂网络结构的抽象化理解,因此,云计算可以认为是复杂计算基础装置的抽象。技术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云计算包括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也可以理解为虚拟化、效用计算、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复杂的概念相互混合形成的理念。
在2011年召开的研讨会上,有人指出云计算是利用网络提供应用和服务的模型,整合和共享资源,从而解决大量数据处理、复杂网络研究,关键是资源集中化、分布式、虚拟化以及并行处理,这个概念与上文中提到的混合理念不谋而合,云计算不是单纯的计算,也不是一门科学,可以理解为一种技术,具有弹性伸缩、快速部署、资源抽象、按用量收费等公共特点,其部署模式包括公有云、私有云以及混合云三种。本文主要针对基于云计算的广播制播系统进行研究。
2 基于云计算的广播制播系统
2.1制播分离系统
现阶段,该广播中心采用的是常规技术架构方式,播出系统和办公网是相互独立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且不同业务系统之间无法开展实时数据交互、共享。利用更加安全的内外网互联技术,完成外网系统透明的对内网系统进行访问,以此实现内外网数据共享。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新媒体业务系统的接入,以及新的业务接入机制、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网络互联互通平台,能够完成素材采集、节目制作、数据储存、播出分发等各个阶段最优化的方式,在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资源整合,以此为技术支撑完成广播制播系统的建设。
图1 全台网系统逻辑图
2.2全台网系统设计构造
就目前而言,制播分离系统是广播制播系统的重要发展方向,其要求是播出网尽可能小、扁平化,相反制作网要尽可能大,这是全台网系统设计原则。其中一个尽可能小的播出网,将变得更加专注,保障播出网的安全,尽可能大的制作系统能够让功能、服务更加完善,而不会对播出安全产生影响,其系统逻辑图如图1所示。
具体而言,在制播分离系统的基础上,制作系统主要进行节目的采集、生产、内容管理与发布等,其包含诸多子系统,如多媒体新闻、节目制作子系统、媒体资产管理和新闻发布等,子系统之间协调运作,相互融合。例如,新闻系统主要是对新闻节目进行采集,然后生成新闻稿件,节目制作系统对音频节目进行制作,然后
送往播出,利用发布系统也可以交给其他系统,或直接保存。以上描述可以理解为播出系统和制作系统都是处于一个整体架构之下,二者相互融合、协调运作,从而组成完整的全台网系统。
这种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媒资、新闻系统和播出系统是处于一个物理网络层,便于播出系统直接调用其中的数据资料;(2)媒资、新闻系统能够和播出系统共同使用一个制作站,无需单独设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硬件投资;(3)大大降低网络的复杂程度,广播中心仅仅维护制播网和办公网即可。
2.3云平台数据中心
按照上文中对制播分离系统进行设计的整体思路,能把整个系统搬到全台网的云平台上,使得制播系统搭建于虚拟化改造的数据中心,从而大大提升其安全性。此外,还建设了双活数据中心及其容灾备份系统。系统平台运行模式经过虚拟化后软件与硬件是独立的,而且每台机器具有多个不同的应用程序负载,每一个应用在这个环境下都能得到保护。对虚拟化云数据中心和常规数据中心进行对比发现,利用对服务器进行整合,效率提高并且带来的数据稳定。还能进行零宕机硬件维护与更新升级。表1为虚拟化云数据中心和常规数据中心对比情况,以此反映应用部署的效率。
表1 虚拟化云数据中心和常规数据中心对比情况
[1]徐俭,郭彤,赵伟.图文频道制播系统软件的安装与使用[J].有线电视技术,2004(16).
[2]徐俭.图文频道制播系统的构建
与运行管理[J].有线电视技术,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