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运动学与流体动力学研究综述

2015-02-27杨同新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5年9期
关键词:蝶泳海豚踝关节

杨同新(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 广东广州 510000)



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运动学与流体动力学研究综述

杨同新
(广州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广东广州510000)

摘 要:竞技游泳比赛出发和转身阶段,水下海豚式打水(Under Water Dolphin Kick)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比赛技术,在出发和转身阶段应用好这项技术的游泳运动员往往为赢得比赛创造竞技优势;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已经从运动学、生物力学及流体动力学角度分析和研究了这项技术,本文从上述三个角度综述了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流体动力学原理、运动学特征,以及应用运动员模型与仿真材料技术对不同条件下该技术产生的推进力变化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认为:当打水动作频率和游进速度恒定时,游泳运动员踝关节的柔韧性对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产生的推进力有着显著地影响;其次,当游速与踝关节角度等因素恒定时,变换打水动作频率,推进效率和游进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当频率达到一定的幅度时,游进速度保持较大的恒定值;再次,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节奏与动作幅度所产生的推进力和阻力值因运动员的身长、身体的横截面积及髋、膝、踝关节的弯曲角度及主动发力程度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流体力学特征与技术特征,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和监控,对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进行精细雕刻,为应的比赛创造有利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游泳出发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

The Kine,atics and Hydrodyna,ics Research Review ofUnderwater Dolphin Kick

Yang tongxin
Post-GraduateDepart,ent of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

水下蝶泳腿技术是由国内游泳学者对Underwater Undulatory Swi,,ing(简写为UUS)或Under Water Dolphin Kick(简写为DLK)进行翻译得来。在游泳比赛规则规定的范围内,蝶泳海豚式打水技术不仅是蝶泳技术构成要素,也是仰泳、蛙泳、自由泳比赛中在出发和转身滑行阶段里的一项最为重要的水下游进技术。运动员在出发或转身后,为获得或保持较快的游进速度,往往通过采用水下蝶泳海豚式打水技术来完成。在50米长池的游泳竞技比赛中,水下滑行距离占了近30%的比例;在25米短池的竞技游泳比赛中,则占整个比赛近60%的比例。理想的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不但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增加推进力与减小阻力之间起到平衡的效果,而且可以为运动员有效地节省体能。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100米蝶泳的比赛成绩来看,往往0.01s的时间就绝定运动员能否成功进入决赛或者登上领奖台;而比赛中在出发和转身阶段具备海豚式打水技术优势的运动员,在出发和转身阶段往往能游得更快。因此,比赛中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成为决定运动成绩的一个重要技术环节,应当对其开展广泛地分析和深入研究。

1 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运动学特征

在国际泳联最新规则规定下,蛙泳出发和转身阶段(在第一次手臂划水动作过程中,允许许打一次蝶泳腿接蛙泳蹬腿动作)及蝶泳、仰泳、自由泳比赛的出发和转身阶段,蝶泳海豚式打水技术是一项被游泳运动员广泛应用的快速游进技术,并已经发展成为第五种泳式。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许多国内外游泳专家和学者以经从多个技术视角和理论视角对游泳技术展开了一些研究。游泳生物力学专家(Vennell Pease2006等)早已证明了在下游进比水面游进速度要快,其首要原因是的波浪阻力可忽略不计。那么水下游进速度快的具体原因在哪里?是不是只与无波浪阻力相关?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揭开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谜题,本文中对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运动学特征的分析包括动作姿态、启动打水的合适时机、动作频率与节奏快慢、动作幅度与横截面积、膝关节角度的变化关系、出发与转身后15米的打水次数、水下海豚式打水的动力学特征变化等六个技术环节。。

1.1动作姿态Cllard Auvray通过对人类与海豚和鱼类的游泳动作姿态进行模拟和比较后指出:在15米范围内,采用侧卧姿势进行水下海豚式打水的游进速度显著性增加,但在距离为25米的测试中就不具备加速的优势。此外,有人认为:这种拿人类进化后的游泳动作与海豚或者鱼类的游泳动作进行比较是不够准确的,因为三者在身体形状、肌肉构造、生理特点、肌肉力量、关节薄弱环节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1]

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都存在三种不同的动作方向或动作姿态,第一类是俯卧或仰卧打水(根据你游自由泳、蝶泳或者仰泳而定);第二类是侧卧打水;第三类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位置的打水,又称为Slant Kick,斜向打水。[2]在竞技游泳比赛中,第三类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动作姿态的应用范围较小,主要作为自由泳转身后用来衔接和转换动作姿态的一项重要技能。2006年Francisco Alves等对6名17岁左右的初级水平的国家队运动员的两个完整周期的水下海豚式打水动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侧卧位姿势的水下海豚式打水动作频率相对要慢,并且手臂、肘关节、臀部的横向振幅要大;在仰卧位姿势打水中,脚踝趾屈的幅度更大,对柔韧性的要求很高,而且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仰卧姿势与俯卧姿势在产生推进力方面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还得到三种身体姿势的斯特劳哈尔数值(见表1)

*与之前对海豚式打水动作方向的研究结果相对比,发现所得数值基本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并且斯特劳哈尔数值的大小与产生涡流推进力的躯干动作的稳定性相关关[3];日本学者Sugi,oto,Nakashi,a等研究了踝关节趾屈最大角度对蝶泳海豚式打水推进力的影响,并指出:踝关节趾屈的角度以接近5°来增加时,对推进力的产生有显著性影响,此外,脚踝在下打和上打过程中要保持适度地紧张性用力。[4]

1.2启动打水的合适时机

运动员在出发离台入水和转身蹬边结束后的这一时期,是速度损失呈直线下降的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对50米和100米游泳短距离项目比赛来说十分关键,对出发反应能力和水下游进的技术效率要求极高。但首要问题是运动员应该在出发入水或转身等边后滑行多久开始打腿呢?

法国博士Dr.,arc Epilot使用4个,ini-DV摄像机,对8名(50米自由泳平均成绩为24.41)法国队员采用抓台式出发后的整个水下阶段进行拍摄,并在运动员的身体上使用了9个体表解剖标志定位器来降低数字化过程中的误差,将离台后人体重心的最高速度进行了分解,并指出了运动员该在什么时候开始打水最恰到好处。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身体重心通过6.02-6.51米后,其速度分布在1.9-2.2米/秒之间时,开始打水比较恰当。因为速度的主要变化阶段分布在出发5.63-6.01米之间。因此高水平的游泳运动员为获得较快水平游进速度,必须在结合个人的生物力学特点(包括流线型阻力、横截面积、某一深度的阻力系数、弗劳德效率等),找到启动打腿的最佳时机。国内游泳学者认为通常当运动员出发入水或转身蹬边后身体的滑行速度快接近本人最高游进速度时开始做水下动作,不能过早(如图一.c)地开始,也不能过晚开始(如图一.b),这都会造成速度和能量的损失。[5]这是运动员出发技术个性化训练安排的指针,也是比赛中运动员成功应用好出发技术的基础。

1.3动作频率与节奏快慢

动作节奏(Rhyth,)是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特征。包括用力的大小、时间间隔长短、动作幅度的大小及动作快慢等要素。[6]游泳的动作节奏是指游泳时每一个划臂、打水或者蹬腿与完整技术动作的动作周期内各技术组成部分的动作速度与时间比例关系,各时段速度比利关系依个人技术风格特点不同而异[7]。

美国游泳教练Bob Gillett对高水平男子和女子游泳运动员水下海豚式打水的节奏快慢(Te,po)和每个打水动作周期内身体前进的距离开展了深入分析,其结果是:游泳运动员应当保持0.45秒左右的打水节奏速度。这与之前Russell ,ark对节奏的研究中提到的使用0.40秒的打水节奏速度不同,并且许多人可能认为这个节奏太快,但Cohn在2012年的一项研究中证明:产生较大的流线型净推进力(Net Higher Strea,line Force)与快速的海豚式打水动作节奏快慢相关,而且踝关节的柔韧性达到一定能力时,对这一推进力大小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说明,在考虑到运动员踝关节趾屈与背屈的力量条件的前提下,对于优秀游泳运动员产生流线型净推进力而言,找到最佳的打水动作频率与正确的打水节奏的重要性要优于踝关节柔韧性的发展。因此,海豚式打水技术较好的运动员,在符合个性技术特征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应当保持以0.40-0.45秒左右的动作节奏速度来完成出发和转身15米的水下游进,并找到最佳的节奏与速度配比。在实际应用中,一些海豚式打水技术较差的运动员总习惯于用幅度大、节奏慢方式来打水,甚至认为这种快的打水节奏没有必要,因为他们认为和鲸类相比,在相同的速度条件下,觉得人类的海豚式打水的动作次数已经够多了。但须明白拿人类的游泳来和鲸类游泳作比较是不合适而且是有问题的,首先由于生物力学构造上的差别;其次是人类脚掌和鱼鳍的尺寸和大小不同。[5]此外,2014年日本学者Hirofu,i Shi,ojo采用光度超亮的防水LED标志灯对躯干进行标记后,运用自动化数据处理,对蝶泳海豚式打水的动作频率的研究结果如图二,并且阐明:在运动员保持最快速游进的过程中,如果打水频率增加,打水动作幅度就会降低,但速度并未发生改变,并且推进效率显著下降;另一方面,当打水频率下降时,打水动作幅度增大,并且游进速度减慢。尽管游进速度变慢,但发现,与推进效率无关的身体波动技术效率则下降。因此,他认为:在保持最大游进速度的前提下,为了形成高效的水下波浪式打水动作,训练中试着将打水频率减小至90%,有助于运动员训练蝶泳水下波浪式打水的技术效率。

左图表明游进速度与打水频率的变化关系,在保持最大游进速度的动作频率的前提下,当打水频率从最佳频率Pre=100%以5%递减时,游进速度呈下降趋势(如图二的左图的左半部分所示),频率越慢水下海豚式打水的游进速度越慢;当打水频率从最佳频率Pre=100%以5%递增时,游进的速度并未增加,反而会降低(如图二的左图的右半部分所示),因此造成体能的损失会更大;中间的图像表示弗劳德效率与打水频率的变化关系,当打水频率从最佳频率Pre=100%以5%递减时,弗劳德效率微弱增加,但当打水频率加快大于最佳频率时,弗劳德效率急剧降低。右图表示整个身长的每次身体动作的波长与动作频率的变化关系,与图二的左图中游速与频率的变化关系相似,当打水频率从最佳频率Pre=100%以5%递减时,整个身长的每个身体动作的波长缩短;而当频率越快,整个身长的每次身体动作的波长也不会增加;[8]因此,训练中为达到较高的弗劳德效率,在身体保持最高游进速度的前提下,适当的延长每次身体动作的波长,同时要找到适合运动员个人的最佳频率。

1.4海豚式打水的动作幅度与横截面积及髋、膝、踝关节角度的变化

动作幅度是指每个打水动作周期内上打与下打之间脚尖动作位移的峰值差,用Ap-p表示。由于海豚式打水的动作幅度与产生阻力的身体横截面积及髋、膝、踝关节的角度、身长及运动员的主动发力等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且动作幅度的大小因运动员的个性化技术特征及身体的流体力学特征而千差万别,因此往往是Atkinson曾经研究过蝶泳腿上打与下打动作的对称性,并指出:上打阶段与下打阶段之间的动作对称性与快速的海豚式打水速度密切相关;上打阶段技术效率高的运动员,往往在下打时游进速度较快,这说明快速地游进速度与某一时刻的海豚式打水技术动作高度相关;在上打阶段,在垂直方向范围内,如果脚尖速度的峰值增大,那么上打的时间就短;在上打结束、下打开始时,膝关节弯曲的角度就小。因此,比赛中要加快打水的动作频率,并注意提高上打阶段脚趾的打水速度,控制好上打的动作时间;同时要适当地减小打水动作幅度,尤其是身体上半部分的躯干、头和手臂的振幅。[9]

2011年Ray,ondC.Z.Cohen,Paul W.Cleary[10]通过运用可计算的流体力学手段,提供了发生形变的游泳运动员模型周围有关流体运动的力学特征的完整时空信息。通过参数研究法,调查了踝关节柔韧性的改变与动作频率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游泳运动员的净流线型推进力的产生与踝关节的柔韧性有一定关系,但更强烈地取决于动作频率。在研究过程中使用激光扫描,水下同步影像采集与仿真技术,如图三、四、五。

通过借助动画模拟软件对每一帧动作的关节角度精确计算(如图四),一个动作周的结果和阶段过程如图五所示,动作周期以屈膝下打开始,以伸膝上打结束;由于关节的非对称性结构,腿部动作经过了不对称的上打与下打动作,特别是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角度变化。而产生形状阻力的身体横截面积的变化则如图六所示,这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压差阻力与横截面积成一定比例。在屈膝下打结束时(tFE)的身体横截面面积的峰值比伸膝上打结束时(tEF)的横截面的峰值要大;横截面积的最小值是在下打(tF)和上打(tE)的中间时刻出现这与2007年Nicolas,Bideau和Berton的研究报告一致。髋、膝关节的关节角的运动学特征如图七(a)所示;踝关节角度的运动学特征如图七(b)所示;髋膝关节角经过近似正玄曲线的周期性环转动作时,膝关节的动作相位变化落后于髋关节的动作相位,踝关节的动作相位又落后于膝关节弯曲后的动作相位;这些动作过程的联系与沿身长传递的波长相一致。(变量1:指一个动作周期内与录像画面相对应的帧数;变量2:指将踝关节的最大趾屈角度减小大约15°;变量3:指与变量一相比,在伸膝上打结束时有一个延缓的快速轻打;变量4:进一步将踝关节的最大趾屈角度减小大约25°)

2002年Arellano对19名国际级运动员的分析结果中得到膝关节平均弯曲的角度是1130,而最大弯曲角度是148°。[11]2014年,Tiago ,.Barbosa对巴西优秀游泳运动员蒂亚戈佩雷拉的游进中海豚式打水的运动学分析分析中,主要对关节角度和关节的垂直位置进行评价,总结出:佩雷拉的膝关节最大弯曲角度是112°,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非常吻合;此外,在手臂入水,下打结束时,佩雷拉的脚部、膝关节、臀部、肩部的水下垂直位置分别是0.49、0.40、0.16、0.21米,这说明他的身体位置与四肢垂直位置较高[12]

1.5出发和转身后15米海豚式打水动作次数Russell,ark曾经对优秀运动员比赛中的水下蝶泳打腿的次数进行了分析,除得到表2统计的数据之外,他还对2012年美国奥运选拔赛蝶泳项目的打水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同时他还建议:“为提高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的技术效率,运动员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训练最好以奇数次进行,例如13次、11次、9次、7次;2013年,在Scott Colby对优秀青年游泳运动员(12-17岁)的研究中发现:男子运动员以流线型姿势滑行5米的时间,按年龄递减顺序分布在2.3-3.1秒范围内,女子则按年龄递减分布在2.7-2.8秒之内;此外,还发现男运动员15米水下海豚式打水次数分布在6.1-6.9次之间,女子的次数则分布在7.1-7.3次之间。

表2、表3引自Russell,ark

2 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推进力产生的原理与流体动力学特征

2.1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推进力产生的原理

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是当身体完全浸没在水下时(波浪阻力可以忽略不计),躯干水平伸展,手臂位置固定,腿部和躯干以对称的方式做波浪打水动作,身体产生位移的推进力靠腿部和躯干的波动或摆动来维持的一种水下游进方式。有越来越多关与各类力学仿真(仿真鱼类或人)的研究表明:关于水下推进力的产生原因,许多研究者用一个与卡门涡流自然分离现象相反的原理来解释这些紧随游泳运动员脚部后缘形成的涡流现象。这些漩涡使水产生水向后的反向运动,并有推动运动员向前运动的趋势(如图十、十一所示)。

在海豚式打水的推进力的产生过程中,当雷诺数恒定,尾流产生时,可以看到两排漩涡,它们的特征视身体浸水部分的运动状态(是相对固定,例如直线划水;还是摆动,例如如鱼的尾部摆动打水)而定。涡流区在某一具有阻力的物体边缘产生,并形成一个错位交替的卡门漩涡区,如图十二,其形成的原理如图八和图十所示。需要注意的是:上下波动的尾部边缘的尾流产生漩涡时,感觉上紧随尾部的每个漩涡的方向(或顺时针或逆时针)这与卡门漩涡自然分离的现象是相反的[17];如图十一。1972年Weihs D等认为当身体末端开始摆动形成具有推进力的涡流时,这个具有诱导性动量的漩涡被定义“推力型”尾流。[13]

2.2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的流体动力学特征

2.2.1人体流线型阻力特点

众所周知,蝶泳是一种对游泳者的力量素质和体能要求非常高的泳姿,也是很多人有兴趣挑战的游泳技术,在学会蝶泳技术之前,必须要了解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潜泳比水面游进要快”,在仰泳、蝶泳、自由泳出发和转身阶段,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具有阻力小、产生推进力大、动作效果好的特点,并且能稳定身体位置、协调蝶泳划臂与身体波浪动作。在2009年,,arinho计算出了水下滑行阶段的阻值,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每个运动员在水下滑行阶段有着不同的流线型和阻力系数,将这些特征与普通生物力学相结合的话,可得出一个非常复杂的方程,但对运动员减小游进阻力而言,在适当范围内,水下海豚式打水的垂直深度越深越好,这是一个普适性较强的原则,因为水下游进的阻力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最终稳定在某一值后不再随深度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表记录了阻力系数和阻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范围,阻力曲线图清晰地说明阻力效应的递减趋势;在2.5至2.8米深处,阻力系数保持稳定状态。[14]

2.2.2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的流体的流场的特征

如前所述,在鱼类摆动尾鳍向前推进时,使水产生了位移,并可以观察到尾部的环状涡流。在人类游进的每次划臂或打水中,每个漩涡都有着不同旋转方向,或顺时针,或逆时针。水下游进的推进效率与尾部推进力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紧随尾部形成的涡流的排列方式。1981年RedondoJ,等指出:与经典的螺旋浆推进理论相比,尾部摆动是产生推进力最有效的方法。

2011年在R.C.Z.Cohen等[10]的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变量(包括四个踝关节柔韧性不同的变量、四个动作频率不同的变量、四个游进速度的不同变量)研究得到了相关参数值的变化图。十三、图十四是在相同变量控制下地流场特征图,图十三是从不同视觉角度得到流场图,红颜色值的深浅表示流体的流速,蓝色环状涡流是由躯干发力后腿部上打与下打形成的错位交替流动的漩涡,用漩涡颜色区分推进型(带红色)还是阻力型(纯蓝色)涡流。图十四是海豚式打水后交替产生的矢状面内的流体构造图,从红色区域内可以看出高速流动的流体沿运动员的展向直接上下传递,也可以看出与运动员位移的相应帧数内的瞬时流线特征。

表1 不同身体姿势的斯特劳哈尔数

表2 2012年奥运会游泳比赛出发15米、转身15米的水下打腿次数

表3 

表4 

2.2.3运动员海豚式打水仿真模型推进力的变化过程

图十五是打水动作频率固定为f=2.17赫兹时,变换踝关节角度(变量2、变量3、变量4的曲线图)和游进速度(U∞=1.5,/s、U∞=2.0,/s、U∞=2.5,/s)这两个变量时,在两个动作周期内的净流向推进力的曲线图;阻力值的正负表示这一作用力的特点,阻力值大于0,表示具有推进作用的力的变化,阻力值小于0表示具有阻力作用的力的变化;当膝关节达到最大弯曲角度并转入上打这一刻,因为身体的横截面积达到了峰值(如图六),可能由于这一时刻阻力的增加,在净流向力达到峰值前,净流向力急剧降低;与伸膝上打一致,在开始伸膝上打后,推进力有一个短暂的高峰时相,在动作周期结束时(在伸膝上打结束前),当脚背在最高点时,流向推进力(Strea,wise Force)达到一个最小值的次值;最后,在屈膝下打阶段(从上打结束转入下打这一时刻到下打中间时刻),有一段时相较长、峰值较低的推进力;在频率一致的前提下,当速度值从1.5,/s上升至2.5,/s时,净流向推进力因为阻力增大而减小。然而当游进速度改变时,力的变化的整体振幅并未改变,这表明海豚式打水动作产生的推进力对速度的改变并不敏感。但变换踝关节的角度对产生推进力的峰值的顶点则有显著性的影响,尤其是在伸膝上打的动作过程中及动作后。

图十六是从每次仿真的最后三个打水动作阶段计算出地这些流向推进力的平均值;可以看出,当以中间速度游进时,推进力的平均值的弥散度比快速游进和慢速游进的平均值分布的弥散度要大,并且当游进速度加快时,平均推进力因为阻力增大反而降低,因为这时阻力越来越大,而推进力与速度则无关。

图十七是变换打水频率和游进速度时的推进力的曲线图;尽管动作频率不同,但是力的时相变化图却十分类似,并且每个动作阶段的力的变化的过程差异不大;动作频率的变化对力的峰值有显著性影响,频率越高,力的峰值越大,频率越低力的峰值越低。图十五可以再次说明,增加游进速度,推进力的平均值因阻力增大而降低;图十八说明:在速度恒定时,推进力的振幅并未随速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推进力的平均值随频率增加而呈线性增加。

通过动力学仿真,根据变量1的运动学特征控制仿真运动员的打水动作产生的推进力与游进速度后,在每个动作周期中,当推进力与阻力保持平衡以后,仿真模型获得一个短暂的瞬时速度相,图十九是两个动作周期中推进力的变化图相和速度图相。推进力与速度保持平衡,所以,每个动作周期的推进力的平均值近似于0,推进力的图相与之前控制条件下的力的图相类似。在开始伸膝上打阶段,可以看到推进力形成的峰值,并且要早于下打结束转入上打及上打结束转入下打这两个时刻的阻力形成的峰值。屈膝下打的前半部分的流向推进力是一个恒定的并接近中间值的常数,意味着这一动作阶段是海豚式式打水动作周期中的准备阶段。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当打水动作频率和游进速度恒定时,游泳运动员踝关节的柔韧性对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的推进力有着显著地影响;

4.1.2当游速与踝关节角度等因素恒定时,变换打水动作频率,推进效率和游进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当频率达到一定的幅度时,游进速度保持较大的恒定值;

4.1.3海豚式打水技术的节奏与动作幅度所产生的推进力和阻力值因运动员的身长、身体的横截面积及髋、膝、踝关节的弯曲角度及主动发力程度而呈现出个性化的流体力学特征与技术特征,训练和比赛中需要对运动员进行技术诊断和监控,对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进行精细雕刻,为应的比赛创造有利条件

4.2建议

1.首先,在运动员保持良好的踝关节柔韧性的前提下,在设计个性化技术训练方案时,要考虑到运动员的力量水平、体能特点及主观努力等因素的影响作用,训练中帮助运动员加深对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动作结构的理解和对游泳力学原理的认识,并对其技术进行精细雕刻,在减小阻力的同时提高推进效率和游进速度;

2.其次,许多有关蝶泳水下海豚式打水技术方面的研究均表明:水下海豚式打水动作频率是影响推进效率和快速游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训练实践中,教练员与游泳技术保障人员要在利用好流体力学原理的同时,要对影响运动员打水技术效率的因素(包括运动员的斯特劳哈尔数和弗劳德效率)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

3.第三,为形成连贯的、有推进力的卡门涡流区,运动员必须调整他们打水的动作幅度和频率比,通常是通过适当减小打水幅度、增大打水频率来维持。

4.第四,在对运动员进行技术分析时,要运用水下影像采集、速度传感、力的传感、CFD模拟等技术手段,并结合Dartfish/ Swi, ing Analysis/Si,i等运动技术解析软件来协助运动员分析和改进技术,优化技术效率,找到适合运动员保持水下快速游进的最佳海豚式打水动作频率及运动员身长、动作幅度与游进速度三者之间的最佳配比。

参考文献

[1] Collard L, Auvray E, Bellaunay I.Why have swi,,ers neglected th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ance Analysis in Sport, 2008, 8(3): 18-26.

[2] The swi, coaching Bible,Volu,eII/Dick Hannula,Nort Thornton.Hu,an Kinetics,2012

[3] Alves F, Lopes P, Veloso A, et al.Influence of body position on dolphin kick kine,atics[C]//XXIV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ports bio,echanics sy,posiu,,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6.

[4] Sugi,oto S, Nakashi,a ,, Ichikawa H, et al.The effects of plantar flexion angle incre,ent on the perfor,ance during underwater dolphin kick using si,ulation analysis[J].Japan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alth and Sport Sciences,2008, 53(1): 51-60.[5]http://www.swi,,ingscience.net/2014/ 10/dolphin-kicking.ht,l.

[6]运动训练学/田麦久,刘大庆主编.-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P181.

[7]游泳运动/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8] Shi,ojo H, Sengoku Y, ,iyoshi T, et al.Effect of i,posing changes in kick frequency on kine,atics during undulatory underwater swi,,ing at ,axi,al effort in ,ale swi,,ers[J].Hu,an ,ove,ent science, 2014,38:94-105.

[9] Atkison R R, Dickey J P, Dragunas A, et al.I,portance of sagittal kick sy,,etry for underwater dolphin kick perfor,ance[J].Hu,an ,ove,ent science,2014, 33: 298-311.

[10]Cohen R C Z, Cleary P W, ,ason B R.Si,ulations of dolphin kick swi,,ing using s,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ics [J].Hu,an ,ove,ent science, 2012,31(3):604-619.

[11]Arellano R, Terres-Nicol J ,, Redondo J ,.Funda,ental hydrodyna,ics of swi,,ing propulsion[J].Portuguese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s, 2006,6(supl2):15-20.

[12]http://www.swi,,ingscience.net/2014/11/elite-swi,,erdolphin-kick-analysis.ht,l

[13]Weihs D.Se,i-infinite vortex trail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scillating airfoils[J].Journal of Fluid ,echanics, 1972, 54 (04): 679-690.Weihs D.Se,i-infinite vortex trails, and their relation to oscillating airfoils[J].Journal of Fluid ,echanics, 1972,54(04):679-690.

[14]http://www.swi,,ingscience.net/2013/04/double-leg-kickdolphin-kick-basics-part-i-kicking-depth.ht,l

[15]Counsil,an J E, Counsil,an B E.The science of swi,,ing[,].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8.

[16]Schleihauf R E.A hydrodyna,ic analysis of swi,,ing propulsion [J].Swi,,ing III,1979:70-109.

[17]Payton C J, Bartlett R ,.Esti,ating propulsive forces in swi,,ing fro, three di,ensional kine,atic data[J].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1995,13(6):447-454.

[18]Triantafyllou , S, Triantafyllou G S.An efficient swi,,ing ,achine[J].Scientific a,erican,1995,272(3):64-71.

[19]NAKASHI,A ,.Si,ulation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trunk undulation on swi,,ing perfor,ance in underwater dolphin kick of hu,an[J].Journal of Bio,echan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9,4(1):94-104.

中图分类号:G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5)03(c)-0000-00

猜你喜欢

蝶泳海豚踝关节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海豚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海豚的自愈术
踝关节损伤的正确处置
等动拉力和重力拉力蝶泳划臂动作生物力学分析
游泳吧,姐妹!
蝶泳的出发、打腿和转身
聪明的海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