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三农”领域新的增长点——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综述

2015-02-27

当代贵州 2015年5期
关键词:增长点三农贵州

文丨本刊记者 岳 振 晏 青

新常态下,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消费水平升级、国家对中西部发展支持力度增大等,是贵州“三农”发展的新机遇,这些都为“三农”领域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1月10日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抓农村”,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过去的一年,贵州省努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当前,贵州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赶”又要“转”,需要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强农业产业,做好农村工作,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会议强调,在“三农”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贵州应遵循如下思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形成产业新的增长点;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形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形成投资消费新的增长点;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形成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贵州省一直将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通过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的创建,催生了一批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了一批新兴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符合贵州实际、具有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会议强调,贵州省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资源禀赋,对贵州而言,“最大的国土资源就是山地”,进一步挖掘农业优势潜能,需要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近几年,贵州山地农业发展迅猛,茶叶、猕猴桃、火龙果、蓝莓等相当一部分还未进入盛产期,比如茶园面积已达到600多万亩,但投产面积只有50%多一点,因此在产业存量上,空间非常大;从增量上看,蔬菜、生态畜牧业、中药材、核桃等,产业产值的增长能力巨大。

资源禀赋是定位器,市场需求是导航灯。农业结构调整始终坚持的市场理念,就是“什么赚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从政府职责层面讲,农业部门要多跑市场、多研究市场,围绕市场抓生产,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市场导向”转变,引导农民瞄准市场需求,适应消费者选择,注重出口市场,充分运用网络等现代销售渠道,把市场份额牢牢抓在手上。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要在农业“内部优化”,还要在“内外联动”上下功夫。贵州省需要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农业等领域再创佳绩,提升农业附加值,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开拓农民增收渠道,拉动消费,促进城乡互动。

立足科技创新和园区平台,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土专家”、传统型、研究性科技人员多,“科班”型、创新型、应用型科技人员少的情况下,贵州需要建立健全科研协同创新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利用科研人员智慧。同时,需要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育一批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农业园区的“火车头”、“助推器”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在园区规模、市场支撑、经营水平等方面做优做强,把农业园区打造成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主平台、主载体、主战场。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应对农业农村新挑战,根本出路在深化改革。”而农村改革的重点,是围绕“地”、“人”、“钱”以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问题,把各项制度建设推向深入。

会议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确保粮食安全,首先就要守住耕地红线,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农村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最大的财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农民的利益不受损,让农民得到实惠,改革才算成功。

户籍制度改革可让大量“悬在半空”的农民工尽快落地,让其进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下一步,贵州需要健全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落户成本的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引导更多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需要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战略,建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革市政公用行业制度,满足进城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优化住房制度,确保农民工“住得下、住得稳”。

1月10日,贵州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本刊记者张 丽/摄)

“钱”的问题主要是指农村的金融需求。增加涉农贷款、畅通农村金融服务“主动脉”,是贵州金融机构履行支持农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贵州需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微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有效途径,丰富农村金融服务“毛细血管”。

围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抓改革,重点是培育组织、健全机制、培养典型。首先要大力支持组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村级集体“三资”,让静态资产流动起来,让沉睡资源活起来;创新涉农项目扶持方式,探索建立农业生产类财政资金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等机制,依法严肃追究资金使用过程中的非法行为;加快培育一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村,树立典型。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在新常态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培养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举措。当前,贵州省农村投资还远远不够,空间很大。

会议强调,农民是贵州省最大的消费群体,消费层次与现有的工业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比较契合,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可以激活农民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更好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

加快“四在农家·美丽乡村”、重大水利、粮食仓储、信息通信等建设,既能带来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也有助于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还能增加就业机会,比如2014年,贵州“小康路”就带动农民工就业450万人,200万农村群众仅通过农村公路建设,实现家庭人均直接增收1000元以上。

具体讲,贵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有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着力点是城乡统筹、连片推进、资金筹措、建设管理等方面;农村生活消费设施的完善,需要加强农村商贸网点建设、健全农村商贸流通网络、发挥供销合作社的作用;以农村教育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民族村寨保护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事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杜绝生态环境欠新账,要逐步还旧账。

重点念好“减、退、转、改、治、保”六字诀,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尽快减下来、把超过农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切实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资源和财富、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坚决保住。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

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全面小康的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增收。提高农民收入,要坚持多管齐下、多错并举,在扩大项目投资、增加就业机会以及调整农业结构、完善和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会议指出,促进农民增收,最难啃的“硬骨头”在贫困地区。目前,贵州省尚有745万贫困人口、9000个贫困村。需要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六个到村到户”,切实做好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把扶贫资源用到最贫困的村、最困难的户和贫困群众最急迫的事情上;深入推进片区扶贫,尽早谋划、主动对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最大限度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深入推进整体扶贫、绿色扶贫、创新扶贫,党建扶贫、社会扶贫、对口扶贫。

“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贵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坚持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主战场,把50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作为工作重点,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以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形成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新常态下,贵州“三农”具备交通优势、山地优势、生态优势、品质优势、文化优势,而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消费水平升级、国家对中西部发展支持力度增大等,是贵州“三农”发展的新机遇,这些都为培育“三农”领域新的增长点提供了有力支撑。(责任编辑/晏 青)

猜你喜欢

增长点三农贵州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点破“增长点”之“点”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将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为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平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及增长点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