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贫困村的漂亮一跃——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望谟县油迈乡纳王村的小康实践

2015-02-27霍庆涛

当代贵州 2015年20期
关键词:王家工作组工作队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晏 青 霍庆涛

驻村工作组帮扶思路清晰、措施得力,群众受益良多,对驻村工作的评价与期望都很高。

王家村:多元化产业格局助脱贫

5月9日午后,丹寨县兴仁镇王家村村民王兴海在自己的养殖场给上千只鸡喂完“午饭”后,照例要在门口晒一阵太阳。看着身后修葺一新的房子和不远处长势喜人的十余亩葡萄,再想到今年这批土鸡即将出栏,王兴海双眼微闭,心里涌起阵阵幸福感。

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王兴海一家人2014年实现年收入15万元左右,2015年有望突破20万元。面对记者的探访,这位朴实的苗家汉子动容地说:“要是没有上面来的驻村干部帮助和支持,我和家人做梦都过不上这么安逸富足的日子。”

在王家村,自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以来,像王兴海一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致富、改变命运的村民越来越多。

2013年,省州县三级同步小康工作组进驻王家村。从此,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最贫困的苗族村寨”在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改善基础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村旺业兴的转变。全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不足2300元迅速增长至2014年的4500元。

掌握实际情况,了解群众需求,是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进入王家村后开展的第一项工作。通过与村组干部、党员交心谈心和深入每家每户摸底调查,驻村工作组在全面深入掌握全村的村情、资源、区位、产业等优势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发展路子,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规划,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

美化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反映全面小康的重要指标,更是广大村民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针对该村长期以来环境脏、乱、差突出问题,驻村工作组结合“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创新“五户联保”管理模式。

贵州省水利厅副调研员、王家村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刘光强介绍,“五户联保”是根据村民分布情况,将5至7户组合为1个单元,选派1人为户长,负责环境卫生监督管理:公共卫生通道,每天清扫一次;各户建卫生厕所,消除露天粪坑;房前屋后整洁干净,无垃圾杂物和乱搭乱建;家禽、牲畜集中饲养,沟渠无污物污水……通过环境整治,如今的王家村已是景美、树绿、水清,人居环境大变样。

多年来,村民发展意识薄弱、缺乏产业支撑是制约王家村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有效破除这一瓶颈,驻村工作组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借助项目资源大力发展致富产业,确保农民增收有产业支撑,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方面,驻村工作组按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帮扶思路,积极帮助村干和村民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克服“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把村干部、组长、群众代表作为第一帮扶对象,通过组织会议座谈、外出考察学习、邀请专家讲课等方式,让他们率先转变发展观念,提高致富信心。

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和资金有针对性地扶持产业发展积极性高的村民,每个组树立2至3个典型,通过示范引路,带动其他村民跟着学跟着干。针对王家村山高谷深、村民种植观念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驻村工作组积极组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以村组干、党员带头创业为示范,在全村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中药材种植和林下养鸡、生猪养殖等产业。

同时,不断加大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力度,驻村工作组成员定期到项目点监督检查、解决问题,邀请农技人员全程技术服务,确保扶持一户,成功一户。驻村工作组坚持每年组织1至2期科技下乡活动,邀请省农科院和省水利厅等部门专家下乡服务,全村1000余名村民接受农技培训。

截至目前,王家村已建成葡萄规模化种植基地470余亩,仙草种植基地130余亩,太子参、杨梅种植基地数百亩,上百户村民从中受益;发展土鸡、生猪养殖大户40余户,每户每年收入从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全村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多元化产业格局逐渐成型,从昔日的深度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水果村”、“小康村”。

纳王村:奔小康从村居改造开始

2007年,因龙滩电站下闸蓄水,84户布依群众迁到望谟河边的纳王村居住。新迁来的村民,生活没着落,到处上访。贵州省党建扶贫、同步小康望谟县工作队便把油迈乡纳王村作为突破口。经广泛调研和征求意见,村民一致同意,首先要村居改造。

经村里统一规划,对混杂猪圈、菜园、“露天厨房”进行拆除,村民积极配合,一天之内主动拆除猪圈59个,“露天厨房”23个。后来,逐渐新建卫生猪圈80个,建了4000多平方米的布依布艺广场。“猪圈搬走了,在家门口吃饭歇凉,闻不到猪粪臭味,看不见苍蝇乱飞;政府出钱帮我们统一盖猪圈、装修房子、修广场,村里大不一样了!”村民岑南富脸上写满了笑容。

2014年4月,纳王村开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两个月后,纳王村焕然一新,一排排古色古香的红砖黑瓦“平地式”民房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芭蕉成荫,干净清爽的石板街道,别出心裁的布艺广场,环抱整个小寨的河流从青山前穿流而过。

“干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会干成什么样,但干着干着就有了样子,而且越来越漂亮。”驻村工作队的郑锐说。在纳王村改造中,工作队所有队员一天也没有离开,他们见证了纳王村的变化。

“原来我们想,什么帮扶呀,驻村干部呀,都是白枉费,来不久就走,就做做样子,做不成什么的,没想到,这批驻村干部真是实在,做得很攒劲!”村民岑南富说。

村居改造、通水修路是改善基础设施,但同步小康的关键还是要找到产业支撑。工作队到油迈后,最急的事就是给村民找赚钱的门路。

2011年,贵州省农科院根据油迈乡高热河谷的自然条件,指导村民王卜峰家试种了3亩芒果。从“不知道芒果是啥”到收益翻番,村民十分羡慕王卜峰。

2013年9月,驻村工作队整合了各部门和渠道的1000万元产业帮扶资金,芒果苗、肥料、种植技术“全免费”,村民只需出土地。

考虑到芒果3年才能挂果,工作队又为村民们量身定制“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产业规划。在芒果挂果前,充分利用土地,种植高附加值的彩色花生。

为指导油迈乡的芒果产业发展,贵州省农科院专门派刘清国、杨仕品两位芒果专家作为工作队队员,长期驻扎在油迈指导村民种植,并根据望谟乡的气候特点进行山地高效农业的试验。

在芒果种植成功的基础上,工作队又帮助油迈乡引进了火龙果、澳洲坚果进行种植,使油迈形成了“热带三果”的精品水果产业布局。加上传统的芭蕉、甘蔗、桐油种植,纳王村以及整个油迈的产业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

驻村干部杨珂算了一笔账:种一亩芭蕉,收入是3000元,一亩甘蔗是1600元,按村里每户平均20亩的种植面积算,户均收入就是四五万元。芒果的亩产值则可以达到6000元以上,如果三年后挂果,户均收入就能够达到七八万元,再加上村里大部分有外出打工、干零活和运输等收入,三年以后,油迈的多数农户收入就能超过十万元,人均收入超过两万元,提前实现小康。

油迈乡武装部部长汪通林认为,工作队来了以后,每次进村入户,都有乡党委政府的人跟着学习,看他们干,跟着他们干,让当地的干部有了比较,成长有了动力和办法,但最重要的是有了思路。

(责任编辑/岳 振)

猜你喜欢

王家工作组工作队
王家乐剪纸作品选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王家新的诗
王家湾
省事神器神奇的Excel工作组
扶贫工作队
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FIFA解散反种族歧视工作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