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蹲实驻 真抓实干——贵州14万驻村干部共筑“小康梦”
2015-02-27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岳 振 晏 青
贵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三严三实”要求的生动实践,14万余名驻村干部在广大农村真蹲实驻、真抓实干和“做实事不做过客”的干事理念,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
“难忘的‘乡愁’,让我一直牵挂着柏果乡亲,他们就像自己亲人一般,深深地烙在我的记忆里、生命里。”这是六盘水市环保局驻村干部何大文的驻村感受。这位有着10年军旅生涯的军转干部,2013年2月主动申请驻进盘县柏果镇柏果村,“两年的驻村时间,我经受了人生的磨炼,也收获了质朴的友谊”。
2013年以来,贵州共选派14万余名驻村干部赴全省农村开展同步小康创建工作,几乎所有的驻村干部,都有着与何大文类似的乡愁故事。这份特殊的乡愁,既是驻村干部未来生活和职业生涯不可磨灭的集体记忆,更成为贵州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最好见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贵州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三严三实”要求的生动实践,14万余名驻村干部在广大农村真蹲实驻、真抓实干和“做实事不做过客”的干事理念,为全省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同步小康注入了强劲动力。
真蹲实驻:“直把他乡作故乡”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贵州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达到了小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小康。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尽管贵州农村百姓探寻了许多脱贫致富之道,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与全面小康的要求相较,差距依旧不小,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贫困边缘。身处贫困窘境的人们需要帮助,需要有人牵线搭桥,了解外界变化,学习生产技能,改善生活环境。驻村干部承担起了这些任务,成为能直接为乡亲们带来帮助的人。
自同步小康驻村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访遍贫困村贫困户”,遍及贵州村落的“驻村干部”更是一头扎进大山深处和田间地头,真蹲实驻、真帮实促,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向贫困进攻的“大会战”,目标是与全国同步小康。
那些崎岖的山路,那些“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边远山区,驻村干部们用自己的双脚和汗水感受着乡村的艰辛。省政府办公厅驻凯里市大风洞乡工作队,“生生地用双脚丈量了全乡27个行政村数百公里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许多驻村干部“直把他乡作故乡”。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乡亲们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已然成为这些干部难以释怀的心结。在众多驻村干部中,许多人服务期满准备离开,又被乡亲们用按红手印的“请愿书”留下来……
安顺市西秀区农业局驻村干部胡娟,被乡亲们称为“小幺妹”,一年时间为村里引进18个项目、1.2亿元资金投入,驻村时间快到了,乡亲们按下红手印,说:“小幺妹不能走,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和你商量。” 荔波县山江村驻村干部潘仕凯连续3年驻村,在即将回原单位工作时,86户群众联名摁手印挽留,希望他继续驻村;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驻村干部张义强,被都匀市毛尖镇坪阳村乡亲拿着摁有红手印的申请书留了下来……
自进驻大方县沙厂乡营华村以来,吴发祥的生命历程开启了一段难舍的驻村情结。在村民眼里,吴发祥是“最陌生的亲人”;在家人眼里,他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老吴伯到我们村后,仅用一周时间就配齐了村里的九大组织,又及时召开村干部和群众工作会议,共同商议全村整体规划布局。”村支书周黄鹏说,在吴祥发的主持和引导下,营华村村“两委”从“一盘散沙”变得高度团结,村民的思想观念空前转变,发展致富的愿望也被有效激发出来。
始终树立“主人”意识,坚决摒弃“镀金”思想、“漂浮”作风和“作秀”行为,广大驻村干部积极主动“融入乡村”,真正做到与群众坐在一起、干在一块、乐在一处,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加快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同步小康进程。
真抓实干:推动农村历史性变革
对贵州而言,扶贫开发依然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扶贫的重要方式”,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需要“继续在人员、政策、资金和项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更多资源和力量投向基层,推进驻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驻村工作被寄予厚望。“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扶贫开发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群众路线、培养锻炼干部的有效途径,是助推农村发展、促进稳定和谐的重大举措。”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要“把驻村工作队打造成为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重要力量”。
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不负众望。“用脚步丈量民意、用心灵倾听民声”,为了推动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说干了嘴、磨破了鞋、晒黑了脸”,但是许多人觉得这是“谱写青春之歌”的题中应有之义。
魏丕业,团省委驻村干部,在天柱县远口村驻村已经两年,今年,乡亲们按红手印挽留他继续驻在远口村。“驻村催我成长。”他积极协调场地,并协调帮扶资金建起农家书屋和“移民创业服务社”,配备电脑等设备,让乡亲可以在家门口学知识、找路子;建成“春晖乡土记忆馆”留住乡愁,为村民“鼓起腰包、充实头脑”提供充足的“精神食粮”。
农村大多信息滞后,村里即使有好东西,很多时候由于信息不畅,也很难卖出好价钱,甚至无法卖出去。黔东南州民宗委派驻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高文村的驻村干部汤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为村里接通网络和WIFI,说服村民团购电脑。因为“走进了网络时代”,“高文村村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比如高文村的椪柑价格连续十年都是0.6元左右,村中椪柑大户通过对网络供需信息的查询联系到销售商,收购价格达到了1.2元,全村的椪柑很快就能销售出去,这让村民“深刻感受到了信息网络的力量”。
贵州省委政研室、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省民宗委等单位抽调干部组成的威宁县驻村工作三队,在工作实践中“看贫困对象历史以来住房条件及其生活环境、现实的耕地拥有及收成情况和生产生活条件、今天劳动力的强弱和掌握生产技能情况、明天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掌握科技知识情况估算贫困程度”,形成了“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精准扶贫四看法”,帮助12个贫困村建立贫困户档案1500多个,帮助贫困村制定6个到村到户流程图。“四看识真贫”经验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中央领导的肯定。
贵州省开展同步小康驻村工作2年多以来,“察民情、解民忧、纾民困”的驻村干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进精准扶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密切联系群众等方面贡献突出,为当前“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提供了生动素材。不少驻村干部在基层得到磨砺锻炼,得到组织上“高看一眼、厚爱一层”,一大批“大有作为、大有前途”的驻村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农村贫困地区,而贵州是全国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撰文评价贵州驻村工作:“干部驻村,实实在在,不同凡响”,并认为“贵州找准了攻坚克难的诀窍:沉下去,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同步小康建设是贵州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变革节点,而“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的驻村干部,是这个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责任编辑/袁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