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明义:冷板凳上熬出国际科学大奖

2015-02-27文丨肖

当代贵州 2015年8期
关键词:逻辑论文学术

文丨肖 燕 刘 辉

“没有扎实的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创新。”张明义是一个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他潜心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为中国、为贵州捧回一枚在国际学术界极具分量的奖章。

2014年夏天,第二届维也纳逻辑之夏科学盛会,在来自世界各地的2500多名逻辑学家及学者的见证下,著名国际学术组织——库尔特·哥德尔学会将终身成就奖奖章戴在了71岁的贵州科学家张明义的胸前。

这是库尔特·哥德尔学会首次颁发终身成就奖,张明义也成为获该领域重要国际大奖的首位中国科学家。这枚具有双重意义的奖章,充分肯定了张明义的重大贡献,正如颁奖词所说——

“他是中国人工智能和知识表示研究领域的一个拓荒者。他在贵阳创立了一个研究非单调逻辑的团队,长期以来促进中西方科学家的交流。他对各种形式的非单调逻辑,包含缺省逻辑,回答集程序以及信念修改贡献了大量的结果……张明义指导过的一些学生已经成为国际同行尊重的研究者。”

“开门研究”的国际学者

站在国际学术领域前沿的张明义,他的书房并不“前沿”,只有一台普通电脑、一套木质桌椅和一排老式书柜。几十年潜心科研,他对物质的需求很少,对科学的热度却一直不减。图为张明义在翻看《霍金传》,这是他业余时间最爱读的书。(刘 辉/摄)

上个世纪80年代,担任贵州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室主任的张明义,专心进行泛系语义分析等领域的研究,获得过省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

在一次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会议上,两名年轻学者关于“非单调逻辑”的论述,让张明义从现有的状态中“惊醒”。他放弃了已有的成绩,将视线投向在中国尚属空白的“非单调逻辑”领域,一头扎入纯粹的学术研究。

1992年,张明义向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人工智能》投送了一份论文。维也纳科技大学教授Gottlob审阅此稿时,建议增加计算复杂性,并提出与之合作完成此篇论文,以两人的名字联合发表。已经为该论文做了主要工作的张明义,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此篇论文最终让张明义成为在《人工智能》上发表论文的首位中国学者。因为文章署名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他的名字排在Gottlob之后,张明义却没有计较,之后他与Gottlob继续合作,成为学术至交。

“开门做研究”,让张明义逐渐具备国际视野,他的研究成果先后在多种国际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以文会友,合作共赢”是“开门做研究”的宗旨,走出去要有学术见识和独立见解,要有不计较论文排名、共享研究发现的豁达。秉持这样的观念,从1993年开始,张明义先后到奥地利维也纳科技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加拿大阿尔伯达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并与国内外许多知名专家建立了长期互访和合作关系。德国人工智能学会会长Brewka、澳大利亚人工智能之父Norman Foo等,都来到贵阳与张明义进行学术交流。

长期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让张明义在国际学术界逐步树立了权威。1993年,他成为进入世界人工智能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的首位中国大陆学者。他还担任过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人工智能通讯》编委,并多次被聘为国际知识表示与推理会议等国际重要学术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

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曾花重金“挖”张明义到学校任教,可他仍选择了留下。除了对家乡的眷念,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张明义对科研的领悟——“只要开门做研究,在哪儿都能出成果”。

桃李天下的良师益友

张明义在贵阳创立了一个非单调逻辑的科研团队,这是库尔特·哥德尔学会授予他终身成就奖的原因之一。

这支科研团队,是他以自己严谨的科研态度、丰硕的学术成就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打造出来的。团队的成员,都是张明义亲自指导过的博士或者硕士研究生。

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导王以松教授说,张明义老师是自己的领路人。“他要求我们,每一篇论文都要经得起国际同行的评议,每一个证明和定义都必须准确无误。有时候他的批注比学生论文的字数还多,从他手中拿到博士学位并非易事。”

不计较与学生合作论文的署名排名顺序,不限制学生的学术成长范围,尽力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让学生们在真正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健康成长——凡是张明义指导过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都非常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样一位良师。

“张老师不仅因材施教指导硕士或者博士生,更鼓励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研究方向,即使你从事的研究与他申报的课题项目无关。”贵州大学计算机学院博士杨静教授说,张明义教授不同凡响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他的科研团队能不断出成果的重要原因。

张明义指导的博士生,从没有因为身处贵州而与国际“脱节”。事实上,他们经常跟随导师出国进行学术访问活动,一开始就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领域,因此视野开阔、成果显著,常常被国内其他著名高校同专业博士生所羡慕。张明义的学生,即使毕业甚至离开贵州,仍然与导师保持学术交流。

甘愿吃亏的知识分子

张明义先后主持了国家863计划3个智能计算机主题项目,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可信软件基础研究》培育项目、2项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及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省管专家”和省级劳模,并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个人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务院和首批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

尽管头顶诸多光环,张明义很早就意识到拿奖、评职称并非自己搞科研的出发点,他宁愿沉下心来从事自己真正有兴趣的科研。

这一次,他赢回了一枚极具分量的奖章,却低调地保存起来,差点瞒过了新闻媒体。对于自己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的声誉,他不愿意大肆宣扬,因为“不想用别人的评价来炒作自己”。

然而,几乎每个了解他的人都说,一辈子“为学术而学术”的张明义,明显“吃了亏”。例如,他成就斐然,得到国际学术界一致认可,但因为不争名利,其职称还停留国内四级教授的档次;身为博导多年,他每个学期只有几百元的课时费;囊中羞涩的他,前几年还住在单位分配给他的老宿舍楼里……

唯一没有吃亏的,是他的口碑。

不管是同事、学生还是亲朋好友都发自内心尊重他,他深爱的科学研究也给予他丰厚的精神回报,对于张明义来说,这已经足够。(作者单位:贵阳日报社 责任编辑/姚 远)

对话张明义

笔 者:颁奖辞中,有一个逻辑专业术语——“非单调推理”,能否简单地解释它的含义?

张明义:人们制定规划、安排日程、诊断疾病、预报天气时,是在已有知识不完全或者不可能完全的情形下必须作出结论,一旦预设条件发生变化,如原定的足球比赛计划突遇下雪天需要终止,则要废除原来预测的安排或结论。这种关于推导出来的结论可能被废除的推理,就是“非单调推理”。非单调逻辑研究的是“非单调推理”,以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智能进行相关处理。

笔 者:结合自己的经历,您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给年轻的科研人员?

张明义:我有两句话与大家共勉:一是科学无国界,要开门做研究,敢于把自己置于国际研究大舞台上;二是搞科研要勇于创新并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不要太看重结果。

笔 者:您研究数理逻辑,想必在生活中也是个有条理的人?

张明义:我的女儿和学生们都说我“生活上逻辑混乱”。有时候,我一边走路回家,一边思考问题,结果就走进别人家去了,女儿笑话我说“爸爸的确是研究‘模糊’的”。

猜你喜欢

逻辑论文学术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创新的逻辑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