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干部留下来,我们心里踏实——贵州同步小康驻村干部赢得民心

2015-02-27霍庆涛

当代贵州 2015年16期
关键词:乡亲们驻村村民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霍庆涛

编者按:同步小康驻村,是贵州着眼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部署要求,把加强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与推动农村跨越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两年多来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广受关注的特色工作品牌。本刊从本期起,开设同步小康驻村专栏,敬请关注。

年初,在天柱县远口村驻村即将结束,魏丕业已打好回家的背包,但父老乡亲们联名挽留,深深地感动了他。魏丕业又向组织申请继续驻村,和乡亲们再干一年。

今年,贵州选派5.7万余人、组建1.1万余个同步小康工作组,再次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和驻村干部魏丕业一样,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的还有很多。老百姓说,懂乡音、解乡情、亲乡邻的干部留在我们身边,心里踏实多了。

“我们就愿意跟着他干”

2013年2月,魏丕业从团省委选派到远口村驻村。两年来,与远口村群众一道,为脱贫致富奔小康而共同努力。

初到远口,1000多户的村,有4000多人要为水电站建设整村搬迁,离开故乡,村民很迷惘,魏丕业也一时间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为掌握村情、了解民意,魏丕业早出晚归,饿了就吃两口自带的干粮,渴了就在老乡家舀瓢水喝。就这样,魏丕业很短时间就走完村里的每家每户,渐渐地拉近了与乡亲们的距离,东家有邻里矛盾,西家有家庭纠纷,都愿意找他调解、处理。至今,仅记录在案、成功调解的矛盾纠纷就有11起,被群众称为“省城来的大好人”。

“田被淹了,补偿款也有花光的一天,再不帮一把,村民发展之心也就散了!所以,得尽快想办法凝集民心,帮助全村稳住发展之根。”这是魏丕业来到村里的第一个想法。面对村里人多地少,村民无积蓄、无产业,300多个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状,他深感责任重大。远口村有什么优势?该怎么干?谁来带头干?如何吸引年轻人在故土创业发展?这一系列问题,一直萦绕在魏丕业脑海中,经过认真思考和梳理,他提出了抓产业、聚民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在团省委的支持下,村里成立青年创业示范街,魏丕业开展专业种植、养殖实用技能培训,牵头争取、协调、整合950万元项目资金,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00余万元,依山种养殖、傍水做渔家。按照村级产业规划,远口村新市片500亩以生态养殖、农业观光为主的农业产业园和远口村远洞片农业创业园初具规模,新市片、远洞片和清云片规划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正在建设中。

在天柱县远口村,村民都夸魏丕业(中)是好样的。(芦晓娟/摄)

“不想让魏哥走,我们就愿意跟着他干。”村民吴常标说。在村里产业发展日趋成熟的基础上,魏丕业设计的“远口一日游”,正由一张规划的图纸变为现实。如今的远口村,已有小农场13家、小基地4个、小企业22家。

“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

盘县柏果镇柏果村驻村干部何大文,是一名有10年军旅生涯的军转干部。自2013年2月主动报名申请驻村以来,何大文在柏果村已干了足足两年。今年年初,即将任满的何大文放不下乡亲们的期盼和信任,又主动请缨,开始了第三载驻村帮扶工作的新征程。“要和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才能干出新变化,才能对得起乡亲们的信任。”何大文说。

到村后,何大文脱下皮鞋、换上平底鞋、揣着日记本,在村东头走一走、村西头转一转,推开农家门,与乡亲们围坐一起摆龙门阵。在帮助68岁的吴志林老人收苞谷时,吴志林给何大文讲:“村里好多人都打工去了,没人种地。要是你能牵头把荒废的地归拢来,搞一搞经果林就好了。”老人的提醒,让何大文感到脱贫的路子要从群众中来。何大文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22个村民组、1357户村民,用3个笔记本记满了群众的心声,更加清晰地掌握了村情,也找到了发展路径。

柏果村有位74岁的五保老人叫陈晓曼。当何大文第一次去她家时,看到老人身上盖着薄薄的被子在“发抖”,手上长满冻疮,他心里很难过,回到住处,何大文把妻子送来的棉被给她送去。当老人饱含泪珠地说声“谢谢”时,何大文想,一床棉被温暖的不仅是老人的身,更是她孤独的心。

驻村不怕千般难,办法总比困难多。发展路子找到了,摆在面前的问题可没有减少,何大文发现村里虽然有企业,但仍然水不通、路不平,群众对此意见比较大,发展经果林也存在交通瓶颈。何大文利用“千企帮村”的机会,一边做群众思想工作,一边走访村里20多家企业。路修通了,也就有了壮大产业的时机。何大文请十几位致富带头人坐下来,谋划种植经果林的事情,他们很快筹资320余万元,建起了120多亩的杨梅园、200多亩的红梨园,并相继在周边开起了农家乐。一呼百应,何大文的信心更加充足,他带着乡亲们在村里相继建起纯净水加工厂、面条加工厂、豆制品加工厂等7家小微企业,让乡亲们的“腰包”一天天鼓了起来。

“小幺妹不能走,还有很多事情商量”

胡娟来自西秀区农业局。去年3月,到西秀区河桥村驻村。一年来,胡娟用辛勤的汗水赢得老百姓的认可,成为乡亲们的“小幺妹”。

刚到河桥村,一名村民组长直截了当问胡娟,“就是你来驻村?”他的话语,他的眼神,满是怀疑。

胡娟向他了解村情,他却说:“你们这些领导就不用操心了,该忙什么就忙什么去吧。如果上面打电话来查岗,我们会说你在的。”胡娟听在心里,很不是滋味。

这是不是乡亲们在“考验” 她?放下行李,胡娟到附近村民家中走一走、看一看、聊一聊。一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准备吃晚饭。此时的她脚底磨起了水泡,乡亲们怀疑的眼神也有了变化。就这样,村民觉得胡娟不是来“镀金”的,乡亲们对胡娟不再生疏,她的建议也逐渐有人听了。

这一年,为了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胡娟厚着“脸皮”四处奔走,争项目、引资金,在区农业局的支持下,争取到交通部门投入2800万元,修通了2.1公里的科技大道;争取到发改部门以工代征项目420万元,修建了13公里的机耕道;还为产业发展修建500立方米高位水池,维修人饮水池及500米排洪沟渠等。

河桥村民勤劳,以传统蔬菜种植为主,而胡娟是四川农大毕业的,又在农业部门工作,正好派上了用场。经过调查研究,胡娟认为村里目前至少有两条路子可走:一是更换蔬菜品种,增加蔬菜产量;二是改变种植方式,提高科技含量,可以卖个好价钱。

胡娟回到母校取经,导师推荐西南蔬菜育苗专家给她帮助,传授给村民智能温室大棚建造技术和集中育苗、栽培、管理技术,还教给村民们统一销售经验。现在,100万元的现代智能温室育苗中心建设项目资金已下达,正在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实施。胡娟还利用曾在测土配方站工作的资源,邀请专家到村开展蔬菜有机质试验项目,改变河桥村的土壤,提升有机质含量。胡娟还与村支两委多次协商,做了大量村民工作,把300亩土地流转出来,找大户承包,找企业投资。村干部带着群众与开发商谈判,引进投资1.9亿元的猪生态养殖项目和投资1.08亿元的物流项目,项目建成后,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创业就业。

今年年初,听说胡娟驻村时间已满。乡亲们说,小幺妹不能走,她协调的项目还没有实施完成;乡亲们说,小幺妹不能走,我们的水还没通!乡亲们说,小幺妹不能走,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和你商量。

驻村一年,胡娟刚和群众打成一片,很多项目正是实施关键时期,很多思路正在村里从“实验”到“实现”:18个项目,1.2亿元资金投入更不能半途而废,面对1787名村民的信任和期盼,胡娟向组织申请,继续在河桥驻村,与村民一起扎根农村、安心工作。

(责任编辑/郎艳林)

猜你喜欢

乡亲们驻村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驻村博士
“团长”何八斤让乡亲们便利购物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从脱贫攻坚转向推进乡村振兴刘志杰在驻村帮扶点说了些啥?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为乡亲们奔小康当好“领头雁”
乡亲们叫我“卖光光”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