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2015-02-26
全社会开始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
2015年,中国明确提出“双中高”发展目标,即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为保证目标的实现,中国政府打出了“组合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火如荼,“互联网+”高潮迭起,制造业2025战略让中国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随着我国加快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在神州大地上激流涌动。
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是一个改革。”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记者会上再次提及“大众创业”,并将其提到历史的高度。
回顾过去,1978年,为发展农业生产,中共中央作出实行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决定,极大地激发出亿万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格局。1980年,温州市工商局发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标志着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被认可,千千万万的城市居民从此当上了“个体户”,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探索和社会财富积累的一支重要力量。1993年,计划经济时代的标志“粮票”被正式取消,近40年的“票证经济”就此落幕,闲置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得到解放,大量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为中国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简单是一句口号,也不是要在社会上刮一阵风,而是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安排,实实在在地释放出新一轮的改革红利。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快改革步伐,简政放权,给市场主体创业创新留出空间,搭好舞台。通过政府放权让利的“减法”,来调动社会创新创造热情的“乘法”。
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拿出“权力清单”,讲清政府应该干什么;给出“负面清单”,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理出“责任清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好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和改革创新的“守护神”。把一味管变为放管结合,做好服务,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生机勃勃的良好局面。
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爆炸式的高速增长态势已经走向“冷静”,许多不经扛的企业因此倒下了,新常态更看重质量、效率的内涵。同时也让一些基因良好的企业站住、甚至飞了起来。
2015年年初,正在深圳考察的李克强总理来到柴火创客空间,体验各位年轻“创客”的创意产品。总理现场评价:“创客充分展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这种活力和创造,将会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不熄引擎。”创客空间提供场地和基本的工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们因为兴趣聚集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并一起动手,将想法变成现实。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创客的数量庞大,并有着成熟的活动空间。
被称为“淘宝第一村”浙江义乌青岩刘村,凭借着“全球小商品集散地”的货源优势,电子商务犹如雨后春笋,在义乌遍地开花。这个原本仅有1486名村民的村庄,现在容纳了8000多人,淘宝网店超过2000家,年成交额达数十亿元,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第一淘宝村。短短三四年的时间,从青岩刘村起步的淘宝店主,其中很多都发展成了千万级的大网商。这些创业者成为义乌电子商务领域的“偶像”,也为后来源源不断到青岩刘村创业的新手们提供了无穷动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乘法效应不断显现,随着简政放权的持续推进和商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新增企业超九成为私营,而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就业的主渠道之一。截至明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73亿人,比去年底增加2338.9万人,同比增长8%。新增个体私营从业人员持续快速增长,成为解决就业的主渠道。
毫无疑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家家新公司的成立与成功。放眼当下,创新创业正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全社会开始形成大众创新创业的新浪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