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2015-02-26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16期
关键词:民族志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钟 婷(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钟 婷
(安徽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民族志研究方法诞生于20世纪初的人类学,20世纪末传播学研究开始引入这种方法,90年代末传入中国。本文以2009年至2014年新闻传播学科四大期刊,即《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检索得到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论文26篇,对其进行文献分析,做出关于这个方法的研究综述。

关键词:民族志;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20世纪中期以来,传播学研究在研究方法上由只重视量化研究逐渐转变到对质化研究的关注上。这是由于传播学的几大先驱,如拉扎斯菲尔德、卡尔·霍夫兰等多出身于社会学、心理学及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因此,早期的传播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量化研究取向,并且这也构成了美国传播研究的主流。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与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播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传播,而意义是很难单纯通过量化来进行研究的,再加上文化研究思潮在全球的拓展,于是传播的质化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民族志方法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进入传播研究的。

为了了解民族志研究方法在新闻传播学中的运用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民族志”为主题进行检索,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检索范围为新闻传播学科四大核心期刊《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共获得论文33篇,除去其中不是用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的7篇,共有26篇可以进行分析研究。

一、关于民族志

民族志(ethnography),是一种非常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创立,起初源于文化人类学家对异民族文化的考察。一般认为,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这一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物作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以“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1]

20世纪以来,新闻传播的民族志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民族志被导入新闻传播研究中后,对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都做出了极大贡献。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民族志传播学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1)传播实践而不是语言形式是其研究的中心。(2)在自然语境下的传播实践才是其分析的对象。(3)传播实践是具有一定模式的。(4)模式化了的传播实践是社区成员所依赖的共享资源的一部分。”[2]

郭建斌是国内较早运用民族志方法进行传播学研究的学者,研究成果也自成一派,在把民族志方法介绍到中国本土来方面有重大贡献。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民族志研究方法在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其原因大致就在于“民族志学等质化研究策略的设计,主要便是了解自然场景的面向及其主要的活动特色。这些取径的力量在于,它们能够针对研究现象的不同面向间的联系,提供一个‘脉络性(语境化)的了解’。”[3]

二、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内容分析

国内学者将民族志方法运用到传播学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相关研究文章数量非常少,进入21世纪这十几年来,研究逐渐增多,也开始了一些新的研究尝试。在笔者收集的2009年至2014年四大期刊有关民族志研究方法的26篇论文中,关于电视受众研究的有9篇,关于城市劳工研究的有7篇,其他涉及面太广难以一一归类。

(一)民族志研究方法之于电视受众研究

电视受众研究从一开始就很喜欢民族志这种研究方法,因为研究者们认为收看电视是一种相当复杂的行动,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而民族志研究主张通过“厚描”来掌握社会群体与文化的复杂性,契合了电视受众研究的这一需要,“厚描”运用到受众研究领域要求对受众的日常生活进行完整详尽的了解,从生活实践中的细节来把握受众的传播实践。

从2009年至2014年有关将民族志方法用于我国电视受众研究的论文中,可以发现,有多篇都是研究电视与少数民族受众之间的关系,涉及身份认同、民族文化等多个方面。郭镇之通过理论的视角和类似民族志的方式,对云南电视台和昆明电视台的方言新闻栏目和电视剧进行了观察、访谈和解析,分析当前方言电视的特征,并且指出了一种混杂地域文化的出现,最后作者认为有必要提升文化使命的自觉性。[4]刘锐《电视对西部农村社会流动的影响》中发现电视作为西部农村唯一能接触到的大众传媒,在农民的社会流动中扮演了较为重要的角色,对其流动决策、迁徙过程、文化适应各个环节都产生影响,但是对其向上流动却没有显著作用。金玉萍通过对维吾尔族托台村电视的民族志研究,做了四篇相关论文,如从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阐述托台村日常生活中的电视使用。[5]

(二)民族志研究方法之于城市劳工研究

民族志在亚文化研究中运用甚广,研究者们深入研究对象中,获得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开展研究。在我国,继电视受众研究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的研究也开始引起研究者们的兴趣,民族志研究方法也被广泛运用在此类研究中。洪婧茹通过对北京地铁某线建筑工地的调查,指出在进入城市的过程中,建筑行业流动劳工在城市边缘建立了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这一新社会空间里的社会关系既带来了人际传播的功利化与秩序的混乱,反过来又被传播活动进一步塑造。[6]除此之外,关于新传播技术在城市劳工生活中的作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以陈韵博《新一代农民工使用QQ建立的社会网络分析》为例,作者探讨农民工如何用QQ建立网络,并通过此实现某种程度的自我赋权。[7]曹晋在2009年至2014年间有三篇论文是关于城市劳工的,其中两篇关注点在城市里的知识劳工,如与张楠华合作的《新媒体、知识劳工与弹性的兴趣劳动——以字幕工作组为例》分析字幕组工作人员因共同的兴趣爱好集聚于网络文化的信息生产,发现传播技术以给予“自由”的方式索要人们的精力和时间。

(三)民族志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研究外,民族志研究方法还在其他不同方向的传播研究中有过少许尝试。例如,杨海鹰以自己二十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和深入的民族志田野考察资料为基础,通过梳理媒体弹性雇佣制度、适应

“薄报”时代的绩效考核、变化的新闻生产方式、日渐困窘的生存状态等议题,来探索形塑职业新闻人身份变化的多重权力关系;[8]王瑾以民族志学视角对中国青年音乐的营销进行文化学的解析等等。[9]

三、结语

不可否认,随着民族志方法越来越多的运用到传播学中,传播学者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利用民族志方法来做研究。从90年代末至今,经过最先将此方法应用到我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几位学者,民族志研究方法作为质化研究方法的一种被传播学界逐渐熟悉,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从早期关注的电视受众研究到城市农民工群体研究,从传统媒体研究到新媒体研究,民族志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不断实践与丰富。在数量上,2009年至2014年期间,在新闻传播四大期刊上有关使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论文逐年增多;在内容上,内容逐渐丰富,从传统的受众研究到新的对象,如时尚杂志。

然而,不得不意识到,虽然民族志方法在传播学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研究数量和研究内容都呈现向上趋势,可是依然存在问题,首先民族志方法来源于人类学,虽然传播学将它借鉴过来用于传播研究,但是可以发现在研究中经常与人类学研究相混杂,研究对象也集中在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身上,大部分研究是关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媒介的运用,虽然现在的研究对象不断拓展,但仍相对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国内传播学界对民族志方法并不能有很准确的认识和了解,对什么是民族志,民族志方法怎样运用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不是很清楚,这样模模糊糊的用于研究必将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所以,现今除了鼓励民族志方法在传播学中的运用外,也要通过不断的介绍和实践让研究者们对这种方法更加了解更加熟悉,之后才能期待它更好地在传播学中发展,也更好地促进传播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潇.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论民族志方法论[J].大众文艺,2009(04).

[2]蔡骐,常燕荣.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2).

[3]Klaus B. Jensen & Nicholas W. Jankowski.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26.

[4]郭镇之.方言电视的本土追求——基于对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的调查解析[J].现代传播,2009(6).

[5]金玉萍.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托台村维吾尔族电视使用研究[J].新闻大学,2012(3).

[6]洪婧茹.建筑业流动劳工的社会空间、人际传播与关系重构——对北京地铁某线建筑工地的调查[J].新闻大学,2014(1).

[7]陈韵博.新一代农民工使用QQ建立的社会网络分析[J].国际新闻界,2010(8).

[8]杨海鹰.转型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劳动:以平面媒体新闻从业者身份变迁研究为例[J].新闻大学,2014(2).

[9]王瑾.中国青年音乐营销的文化学解析——民族志学视角[J].国际新闻界,2011(4).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5)16-0217-01

猜你喜欢

民族志新闻传播研究综述
走向理解的音乐民族志
关于戏曲民族志的思考
民族志、边地志与生活志——尹向东小说创作论
民族志与非正式文化的命运——再读《学做工》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