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新报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2015-02-26彭翠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新报三农湖北

文 凯 彭翠楠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武汉 430077)

农村新报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文 凯 彭翠楠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 武汉 430077)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互联网的普及,三农媒体尤其是“农”字类报纸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与融合,也为三农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农媒体;融合发展;用户

在中国媒体领域中,“三农”媒体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三农”媒体稳步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专业的面向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媒体成为了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涉农媒体既是面向专业人群的综合性媒体,也是农业领域的专业媒体。近年来,许多主流媒体重新定位,对“三农”领域的关注有弱化趋势,涉农媒体则填补了其中的空缺,积极反映农民阶层的利益诉求,高举新闻专业主义的旗帜,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为弱势群体代言的责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媒体正在全面争夺传统媒体的市场,农村市场也不例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互联网的普及,三农媒体尤其是“农”字类报纸的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与融合,也为三农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社会转型期,三农媒体不仅要做好涉农信息的及时传播、农民权益的维护,同时在农村社会矛盾的化解中要做好舆论引导。涉农媒体更需要与时俱进,自觉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三农媒体的媒体融合发展,一方面要了解互联网对农村社会、农业经济、农民生活的改变;另一方面,要摸清新型农民是如何接触新媒介的,应该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扩大自己的市场基础。

《农村新报》作为一份有着60多年历史的涉农报纸,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潮里,也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网+两微拓展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声音

《农村新报》创刊于1951年7月1日,是湖北省唯一涉农报纸,综合指标居全国农业专业报第三位。报纸的定位是面向“三农”服务的综合性报纸,目前发行量为20万份。其读者群主要是: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级党政领导,乡镇基层干部,涉农单位、部门、农村专业户、广大农民和农资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及全省农村信用社服务网点。

从媒体融合的角度看,《农村新报》已完成新媒体渠道部署,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3年,报社编辑部创办了“湖北农村网”,最大限度地利用媒体影响力和覆盖范围,扩大母报的品牌影响力。2014年7月,在由中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中国网站排名中,湖北农村网最高曾达全国中文网站7628位。《农村新报》还与湖北日报数字阅报栏、《湖北惠农手机报》形成良好的供稿和互动关系,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公共社交网络平台,加强原创内容的传播、增强与读者的沟通渠道。同时借助报纸、网站、手机报等方式,大力宣传微博、微信官方账号,粉丝数量已经突破两万人。

根据微博粉丝所在地域统计,湖北仅占4.4%列第三,广东4.7%居首,北京4.6%居次席,其他经济发达省市都相对靠前。可见微博粉丝不是以省内读者为主,作为湖北主要劳务输出地的广东、北京、江浙等地粉丝数量均在前十。由于《农村新报》官方微博在新浪微博中主要作为媒体被推荐,而在媒体分类中又以湖北为地域、农业为行业,因此粉丝群体以关注农业人士和湖北劳务输出人员为主。

通过媒体融合,《农村新报》可有效弥补农村发行滞后带来的信息传播劣势,增加了省外传播覆盖。网站与微信、微博等平台实行内容全方位共享和打通,让利用不同终端、不同用户习惯的用户都能通过各自的渠道获取信息传播,达到平台覆盖的最大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

二、重新认知服务对象

(一)从阶层流动的角度理解农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年底,中国大陆上居住人口为13.6亿人,按照户籍统计,农村人口9.4亿,乡村常住人口6.2亿人,有3.2亿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了”。

这些数字表明,中国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基于土地关系、居住场所而称之为“农民”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许多农民由于劳动就业的流动以及行政区域的变化,实际上已经不在农村。面对这种空间的流动,农民从阶级身份上兼具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双重身份,从地域角度看,则居住在农村和城市的双重空间。这种多重烙印,使得我们在媒体融合时代,需要从阶层流动的角度理解农民的文化身份、政治经济诉求和信息消费路径。

(二)从用户的角度理解农民

媒体融合时代,要求我们从用户,而非仅仅读者的角度理解三农媒体的消费者。

调查显示,农民上网人数,尤其是用手机上网的比率很高。《湖北省居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湖北农民每天手机阅读时长达51分钟,远高于城镇居民的35分钟。这表明,用户对于移动终端的消费依赖是比较明显的,这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工迁移等现象正相关。同时,三农媒体也不能忽视数字鸿沟的问题。年长或长期居住在农村的传统农民,他们对信息需求的满足仍然依靠传统报刊和手机信息。

因此,从用户的角度理解农民,这就使得媒体融合的战略设计必须考虑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寻求差异化的发展方向。

(三)从服务的角度理解农民

从当下三农媒体的内容生产角度看,比较明显地重宣传、重经济新闻报道,但这很难满足农民的多元化需求。因此,媒体融合实际上提供了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可能性,需要从服务的角度发挥媒体融合的强大力量。

一是通过媒体融合实现更多、更深入的公共服务。重宣传、重经济新闻报道,使得三农报道中的问题意识、文化内涵不足,而媒体融合或许能让媒体与农民的互动式生产成为可能,从而实现更多、更深入的公共服务使命。

二是媒体融合商业模式也需要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现有电商中,已有不少针对三农的商业模式,但作为三农媒体,其商业模式需要以服务农民为出发点。通过媒体融合平台,开发针对农民商业需求的客户端,同时拓展农业技能教育,这些都是不错的发展方向。目前,农村新报已经着手打通不同媒介的信息流,并在农资电商领域已经开始探索,农资查查手机APP和买农资网电商平台正在测试、即将上线,通过深层次的媒体融合战略,利用“互联网+媒体+农业”的融合,实现从“三农媒体”到“三农综合服务商”的转变。

G206.2

A

1674-8883(2015)22-0246-01

猜你喜欢

新报三农湖北
The rise of China-Chic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06、07、08合刊
05、06、07、08合刊
驰援湖北
湖北武汉卷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在“商”就要在“言商”上有新作为——浙中新报着力做好“商”报道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