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采访中的移情

2015-02-26齐彬彬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移情受访者对象

齐彬彬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新闻采访中的移情

齐彬彬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移情是一项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技巧,可以帮助交谈双方更好地理解彼此以利于交流顺利地进行下去。移情是什么,记者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所使用的移情方式是怎么样的,移情在新闻采访中起什么作用是本文重点关注的。

移情;采访

一、“移情”究竟是什么

移情,又称“感情移入”,“移感”,“输感”等。移是移动,交流,流动之意。情是情绪情感。移情既是精神分析的一个术语,又是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对移情的理解因学科而异。移情在审美活动中,把主体的生命和情感移入到客体对象中,使原来无生命的客体对象仿佛也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内心活动,具有了人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物我交融的境地。[1]

精神分析学派把移情当作治愈病人的一种手段,就是患者把自己以往所承受的苦难挫折,转移到治疗者身上,从而帮助治疗者分析症结、进行治疗。[2]

移情作为心理学的一般用语,指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感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验感受。二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移入对方和对方一起感受。

由于移情也是信息传播中的一种现象,因而这个概念已经出现在国外传播学和我国新闻学的论著中。记者在采访中需要与人沟通交流,是一个不断交谈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状况,这时候记者需要善于运用移情,切身地去了解受访者的需求,猜测受访者不愿意开口的原因,免得遭遇冷场造成尴尬。

二、采访中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所运用的移情方式也不相同

在采访学里,把记者参与采访对象的采访形式叫“体验采访”。“体验采访”中记者的角色既不同于演员,也不同于一般采访中的记者,在“体验采访”中,记者的职业身份仅仅是暂时地被隐蔽起来了,并没有彻底消失。所以,记者在“体验采访”中就必须不断地移情,“进得去”、“出得来”。[3]针对不同的对象运用移情技巧略有不同。

(1)对于一些不愿意接受采访但具有很大新闻价值的采访对象,记者应该尽力尝试一下。这类采访对象为什么不愿意接受访问,记者要站在对方的立场,兼顾对方的身份地位、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等因素,猜测原因并且对症下药进行劝说。例如,在一次农民工不愿转户籍原因大调查中,对路边环卫工人采访的时候被拒绝,细问原因则是这名环卫工人被熟悉的人看到,一再保证会用化名来代替,这种情况下这名环卫工人才敞开心扉与我们进行交谈。一些情况下记者则要思考怎么切入问题进行劝服,观察现场有什么是比较容易把采访对象引入话题的,则受访者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话题,接受你的采访。例如,在对商场儿童座椅的购买情况进行采访时,老板一开始对我们爱理不理,观察到老板在店里玩耍的孩子,便说这么大的孩子在乘坐轿车时就应该乘坐儿童座椅,但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一句话说进老板的心里,接下来的采访就水到渠成了。

(2)在采访中受访者避免回答的一些关键领域,也应该运用移情去考虑。在采访中有一些问题是受访者不愿意回答的,但是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那这个也是要去尝试一下的。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所处的位置,回答问题会有什么样的顾虑等等。总之就是站在受访者角度去考虑不能回答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再想办法去打消顾虑,得到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对公司职员进行采访时,员工被问及工作满意度、公司保险等方面时面露难色,因为采访地点是其所工作的场所,周围有自己的同事领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告诉员工我们只会反映客观情况,你们领导也想知道你们真实的想法,进行劝说后员工才娓娓道来自己的真实想法。

(3)有些采访对象乐意接受采访但其本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记者往往得不到想要的信息。不健谈的采访对象往往对记者提问的问题只做简单地回答,并不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进行下去。对这类采访对象,我们在采访进行一段时间后要逐渐适应并且找出他们回答问题的一些特点,抓住他们回答问题的特点继续采访。例如,在问“是不是……”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在问完问题后再加一句“您能具体地说一下如何……”等问题,改变我们的提问方式并且尽量表达清楚我们的问题,让受访者也了解记者究竟是想得到什么信息。受访者通常也是通情达理的人,记者应该传达自己的想法给受访者,免得记者与受访者一问一答始终不在一条线上。采访活动是一种双向传播活动,需要传播双方感情交融、息息相通。

三、移情在采访中的作用

移情在很多领域应用广泛,良好的沟通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人与人交往离不开沟通,而记者又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各行各业、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阅历的采访对象也要求记者善于运用移情,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受访者更好地理解,以达到最好的沟通效果完成采访。移情在采访中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让记者和采访对象息息相通。

(1)移情能够让记者了解采访对象的需要。记者如果能了解采访对象的需要,设身处地体验他们的情绪情感,就能形成良好的采访局面,取得较好的采访效果。相反,如果记者不了解采访对象的需要,不体会采访对象的心情,那么在采访时就可能会采用不恰当的方式,从而造成采访活动的失败。[4]设想自己处在他人的位置上,在适当的时候问适当的问题,对于一些特殊境况下进行的采访,我们要思考如何改变访问形式,能够让采访更顺利地进行下去。在采访中国移动话务员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时,由于与女员工约定的采访时间是下班后5点在公司进行采访。在采访开始时便观察到采访对象时不时地看时间,似乎是期待采访尽快结束。记者观察这位女员工三十几岁,便考虑到她是不是要接孩子放学。询问之下这名女员工果然说出自己要去接孩子还要回家做饭,记者便提出与她一起去接孩子,利用乘车空隙间与她进行沟通,回到家帮助她一起择菜、洗菜。采访对象觉得记者也很真诚地帮助她,便非常认真诚恳地回答记者的问题,这次采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移情让采访对象了解记者的需要。记者在采访中既要运用恰当合适的提问方式和提问内容,又要考虑怎么措辞能够让采访对象完全听明白究竟是讲什么,这也是记者要注意的。移情不仅是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别人的感受,也应该让别人理解我们的想法我们的问题是什么,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记者在采访中要先表明自己的身份,在进行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中,逐步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让采访对象了解我们的问题是什么。例如,在对农民工进城大调查的访问中,我们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要进行语言转换,农民工的语言理解程度和我们事先准备的问题可能会有差别,我们要看对象换问法。例如,在问及农民工城市归属感以及对城市的喜爱程度等时,要考虑到农民工所理解的“城市归属感”与记者所理解的是否有所偏差。这时候记者应该把“城市归属感”换成“是否喜欢这个城市”,“在这里有家的感觉吗”等等更具体的问题,让采访对象更清楚我们的问题。

四、结语

移情是一个不容易把握的技巧,需要记者在一次次的采访中积累经验,每一次使用的移情技巧可能相同但其方式却不会重复。我们在采访中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握好现场环境与采访对象的情绪,用心去采访每一位对象,用我们的真诚与善于移情等沟通技巧更好地完成采访任务。

[1] 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 C.G.荣格.移情心理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3] 王晓玲.移情在新闻活动中的作用[J].青年记者(下),2007.

[4] 左明.移情在采访中的作用[J].新闻窗,2008(4).

G212.1

A

1674-8883(2015)22-0221-01

齐彬彬,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移情受访者对象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涉税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以纳税人举证责任为考察对象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判断电压表测量对象有妙招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