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采访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5-02-26孙莉

西部广播电视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某亲和力民生

近年来,民生新闻大量出现在各种媒体上,诸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民生新闻”,在源起西方的传播学、新闻学定义中,并没有相关词条,是我国特有的传媒产物。简单说来,民生新闻就是 “老百姓自己的事”。民生新闻的出现,是对我国传统新闻的突破和补充。民生新闻强调以“百姓生活”为中心,选择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的事情,受到老百姓的欢迎也就理所当然。就山东省来说,受《民生直通车》《啦呱》《生活帮》等几个民生新闻栏目热播的影响,几乎所有的地市级电视台、大部分的县区台也都创办了自己的民生新闻栏目。对于百姓而言,民生新闻是其情感宣泄、寻求诉求的渠道之一;而对于媒体而言,民生新闻是衡量其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正逐渐成为媒体的立足之本。但在现实中,部分民生新闻记者在报道中对事件的把握能力欠缺,不少媒体因为民生新闻的报道惹上了麻烦,让媒体、记者陷入法律诉讼的也不在少数。本文以电视媒体为主,探讨记者在民生新闻采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杜绝先入为主

受众打来的热线电话是民生新闻线索的主要来源,但其内容往往是各种各样的纠纷,邻里的、家庭的、工作的、情感的等。记者在接到相关热线线索后,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带着结论和主观观点去采访。例如,一位王姓观众(以下简称“王”)打来热线,说自己种了上百棵树,但就在一夜之间,十几棵被同村一个很有势力的谭姓村民(以下简称“谭”)给砍伐了。镇里村里都不敢管,只好求助于媒体。记者感觉这就是一起乡匪村霸欺压村民的事件,随即前往采访。采访过程中“王”的母亲哭得呼天抢地,几次晕倒过去,这更增加了记者的同情。因为“谭”家里一直锁着门找不到人,在“谭”缺席采访的情况下,报道做出来了,想必记者的立场大家都能猜到。但在后来“谭”状告电视台侵害名誉权,索要赔偿时,该事件真正的事实浮现出来:“王”家弟兄几个一直都是村里的恶霸,村民们敢怒不敢言,“谭”家更是因为数年前得罪了“王”家而避祸他乡。“谭”家走后“王”家便在“谭”家的院子里种上了苗木。但后来,“王”家的大儿子因为刑事犯罪,被判处了10年徒刑,“王”家也就此失去了横行乡里的势力。谭家回来后要重新生活,自然得把院子里的树木砍掉。“王”的母亲痛苦流泪真不知道是因为这十几棵树,还是因为曾经的风光不再。把树种到别人的院子里,还要恶人先告状。因此,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会遇到类似的情况,如果不调查清楚事实,只是根据线索提供人的一面之词,很容易颠倒是非,惹上官司,媒体和记者难免经济损失不说,信誉更是遭受严重的损害。所以,记者要切记,事实从来不是摆在那儿能让你直接捡到手里的,而是要在不断深入调查采访的过程中逐渐清晰明朗的。因此,要坚决杜绝先入为主的观念,尽可能从多方面弄清事实真相。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2 “悬置法”处理问题

先看事例,一苗姓观众打来热线电话,说自己曾在2010年跟随同乡的老板在外做建筑工,但老板拖欠了他5 000元工资,现在他需要这笔钱来治病,但老板就是不给钱。当记者跟随老苗来到老板所开设的超市里采访时,这“张”老板看到记者手中的摄像机,一溜烟从后门跑掉了,还从外面上了锁,追都没法追。幸好,还有老板娘在店里,老苗便上前与她理论。本来记者以为自己想要寻找的事实真相通过当事双方的这一番争辩就能水落石出,可实际情况却是越发扑朔迷离。在争辩中,老苗不停催要欠款,而老板娘指责老苗有了钱在外面花天酒地,说老苗之所以没钱是因为都把工资糟蹋了,自己可没拖欠老苗的钱。双方各执一词。在碰到这种双方纠缠不清的情况该怎么办?不断追问探索真相,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很多的农民工老板,连往来账目都没有,而老苗的工友也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不可能到场作证,人证、物证都没有,双方仅有自己的一面之词,调查真相非常困难。

此时,“悬置法”或许是比较可行的方法。悬置法就是不去刨根问底查询真相,而是摆出交锋双方的观点,将真相悬置起来,让观众自己来判断。

在这个采访中,可以将老苗和老板娘的观点都摆出来,进行文字解说时,避开对“欠账”这件事情的判断,而直接做下面的叙述:“人家老苗怎么花工钱是老苗自己的事,这个不需要你老板娘来操心。我们现在就想跟这位老板说,你要是真欠了老苗的钱,劝你赶紧还上,农民工出门在外打工赚钱不容易,还是乡里乡亲的,并且,人家老苗也表示了,如果拿不到拖欠的工资就要采取法律手段;要是没欠工钱,张老板你也不用看见老苗就躲出去,大可对着镜头把这件事情说个清楚,也避免了不必要的误会。”

3 隐私和权益的保护

当今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对于肖像权、隐私权、姓名权有了强烈的保护意识。而与此同时,新闻报道引发的关于肖像权、隐私权和姓名权的纠纷、诉讼也在不断增加。因篇幅所限,本文无法详细论述所有情况,以下就司法案件中的常见几种情况,对“称谓”和“面部技术处理”问题做出说明,即什么情况下该对画面中的人物做技术处理。

3.1 从立案侦查到提起公诉前,称行为人为“犯罪嫌疑人”,正面脸部需要做“马赛克”处理,报道中不能使用全名,而应采用如“张某”“赵某某”的方式。

3.2 提起公诉至一审法院,到宣判为止,称行为人为“被告人”,如上诉的,则称“上诉人”或“被上诉人”。技术处理同上。

3.3 认定有罪并且判决生效的,称之为“罪犯”。报道中可使用全名、正面脸部可不打“马赛克”。

3.4 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如未成年人犯罪,则需全程加打“马赛克”,隐去全名。

另一种情况是对爆料人、线索提供者的隐私保护,除了对画面进行技术处理、采用化名都能想到,比较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对于声音的处理。例如,在征地补偿款被上级领导非法侵占所引发的群体事件中,某村村民高某给前来采访的记者讲述自己所掌握的证据,应高某要求,电视节目播出时对高某的姓名和脸部画面都进行了处理,但却没有对高某的声音做技术处理。高某与被举报人非常熟悉,光是听声音,被举报人就已经知道了高某的真实身份。结果,事情虽然得到解决,但高某却被报复打至重伤。事后高某要求电视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其实,记者在采访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记者应当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有特色的报道方式。

(上接第123页)

5 现场把握能力是主持人的培养方向

很多观众都会发现优秀主持人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会在关键时刻及时掌控与转化节目模式,这种能力可以概括为现场良好的把握能力。在主持人的专业学习中,现场把握能力是比较难的学习内容,这需要主持人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找寻符合自己风格的主持方向,与此同时,提高对优秀主持人现场把握能力的学习,需要重视其对事物的认知标准,明确主持节目时选择的切入点,而现场把握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工作中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提升,主持人要把每一次现场主持都当成是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多大胆实践,并勇于承担责任,让自己的现场把握能力不断得到进步与提升。

6 与观众的亲和力是沟通的魅力

在多年的广播电视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主持人,他们从思想上、形象上、时代特征上影响着媒体的传播力和广大的受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榜样,是风格,是审美的标准。主持人是传媒的焦点,成为焦点的原因是受众群体的追捧,也是主持人对于时代、对于传媒的贡献。在主持人的专业学习中,亲和力很重要,然而主持人亲和力的培养不是单纯靠文化学习就能够达到的,主持人增加亲和力,需要从外部形象上做好准备,需要从主持节目的整体风格入手,亲和力不是单纯的讨好观众,而是在主持的过程中,要能走入观众的内心,表达更加符合观众心理需要的内容。同时,与观众的沟通要遵循尊重、互动的原则,多于受众面对面,为其正确表达意愿,尽力让观众成为节目的主体,因此,亲和力的学习需要每一个主持人从内心出发,以文化素质感知社会,以真情实感打动观众。

7 结语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成就了主持人这一职业的辉煌。主持人在工作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是提升自己职业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及公众对媒体及媒体从业者的需要,更是社会意识形态内在联系的需要。因此,时代几社会要求主持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就是要求主持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以国情、民情为参考标准,以感受人民的心声为传播目标,为推动传媒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高某亲和力民生
男友自杀 女子拔出刀并让救护车离开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被远光灯“致盲”受损能否索赔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