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转型
2015-02-26徐海霞王小月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徐海霞 王小月(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的转型
徐海霞 王小月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摘 要: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普遍存在职业困惑。一是受众转变为信息发布和传播者;二是部分记者自媒体行为缺乏职业伦理。这些既给记者带来挑战,也有助于记者更快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下,记者需要加强职业修养,通过职业意识转变做好转型。本文将通过分析新闻记者的机遇与挑战探析其困惑,并提出转型路径。
关键词:自媒体;挑战;机遇;转型
基于自媒体,受众实现了由信息接收者到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完美转变。普通大众通过手机、相机等将信息记录下来,然后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将信息发布出去。若信息能引起别人的兴趣,便会被评论与转发,有些甚至会产生较大舆论。传统媒体也不得不从自媒体搜寻信息,制造成新闻。
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以获取与发布新闻为业的记者难免会感觉“危机四伏”,有些不自信的记者甚至会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不论是在自媒体上发布信息的大众还是具有专业素养的记者,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都有被需要的理由,取长补短,互相监督,是他们共存的技巧。本文将通过举例对自媒体环境下记者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解析其职业困惑,并指出记者应该转变的方面,做好转型。
1 自媒体的含义
美国学者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在2003年7月提出了“自媒体”概念,并对自媒体下了一个很严谨的定义:“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是指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1]”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媒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而且,任何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可以报道任何事情。
显然,在自媒体时代,普通大众也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重要后备力量,不断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有些信息甚至是记者获取不到的。
2 挑战无比艰巨
2.1时效性的比拼
在以“受众”为中心的媒体时代,时效性显得越来越重要。通过自媒体,用户能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而不受限制,使各式信息能快速呈现,让人们应接不暇。相比之下,记者采集与制作新闻需要时间,一步一步的审查也将时间拖延,时效性便败下阵来。
2.2互动与反馈的较量
自媒体使传播者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媒介组织。普通大众也可以传播信息,具有传者与受者双重身份。基于传受双方一体化,自媒体形成了“一对多”“多对多”的多元化互动传播模式。自媒体还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反馈渠道。用户不仅能评论和转载信息,相互之间也能进行实时交流。许多自媒体之间也实现了信息共享,用户可以将接收到的信息转发、分享到另一媒体,实现二次传播,进一步扩大信息流通渠道,形成信息交互传播的网状模式,比如用户可以将自己在微博中发现的新闻、视频等分享到微信。
显然,在全媒体时代,自媒体更能满足大众需求,也更受推崇。
2.3如果利用不当,必然陷入困境
普通大众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形式普遍过于简单、不系统,不能像记者一样将信息进行综合梳理。而且,由于一些普通大众缺乏理论知识,专业素养也不高,且过度相信“眼睛”和“微关系”,不经核实就发布和转发信息,导致部分“虚假信息”出现,甚至谣言四起。例如,2014年10月,微博网友@厦门脚丫爆料,广东佛山街头出现牵着骆驼乞讨的乞丐。图片上的骆驼四肢从膝盖处被截肢,只能趴在地上,十分可怜。一石激起千层浪,该微博经热心网友不断转发,形成强大的舆论批判。
在“注意力经济”影响下,获得第一手新闻,意味着获得更多受众,经济效益也就高。因此,传统媒体都开始将触角伸向新媒体,搜寻有价值的信息,加工成新闻。对于已经形成较大舆论的信息,为了进一步吸引受众眼球,媒体更要及时关注,并进行转发与整合。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度,一些媒体不经核实就竞相转发了这条新闻。后经专业人士披露,这是一则虚假新闻,而各大媒体又相继出来辟谣。如此不严谨报道转向,使记者的职业道德倍受质疑。这不仅对记者自身职业修养是个挑战,如何避免被自媒体的不实信息误导,也是一大难题。
3 机遇不容忽视
面对如此急迫的挑战,确实给记者带来不少压力。幸运的是,自媒体也给新闻带来了机遇,可以助记者一臂之力。
新闻事实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无处不在,而记者人数、时间有限,分身乏术。大众散布各地,在事件发生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捕捉到,虽然不专业,但获取的信息是真切、直观的,与事件同步,使新闻事件全方位、多视角地呈现出来。很多突发事件就是由大众通过微博率先发布并提供新动态的,2011年的温州动车事故便是如此。几乎在事故发生的同时,新浪“袁小芫”发出第一条微博,“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还撞了两次!全部停电了!我在最后一节车厢。”令数万网民在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一信息。此后不久,第一条求助信息由网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求救!动车D301现在脱轨在距离温州南站不远处!现在车厢里孩子的哭声一片!没有一个工作
人员出来!快点救我们!”紧接着,网络上不断出现被困旅客以及第一批赶赴现场的救援人员所发出的消息,事故现场情况也如拼图般渐渐清晰起来。之后,记者也迅速捕捉到这一信息,并进行大规模后续报道,使事件更清晰地呈现给大众。这也体现了记者和大众共同参与,还原和播报灾情的重要意义。
另外,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界限越来越模糊,传统媒体纷纷创建自己的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扩大影响力。自媒体的移动性,也可以使记者随时随地进行微直播,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激发受众对传统媒体文本的期待[2]。
4 转型刻不容缓
自媒体给记者带来的职业困惑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辩证看待。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发挥自身优势,弥补不足,记者需要一些职业意识转变来助力。
4.1从关注采集信息到注重验证信息
记者在自媒体搜寻信息时,易过于注重信息数量,而忽视信息真假,成为谣言助推者。因此,为了自身和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记者有义务做好信息传播验证者角色。首先要认清新闻的意义、记者的职业价值,在采集信息时注意对信息进行验证;第二,做到“三贴近”,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脚踏实地,在实地考察中去核实信息;第三,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医学、法学等知识,以便更快速、准确地判断信息的真假。
4.2从传播信息到引领意见转变
作为“公民媒体”,自媒体使用者的道德及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一批有较高新闻素养的领导者来引领导向,而记者应主动承担这一责任。但是,有些记者为了自身利益用自媒体发布不当言论,甚至不实信息。
在自媒体的挑战下,如果记者还要自毁形象,只能是在自毁前程,对大众也产生了错误导向。记者应在舆论中做好“意见领袖”的作用,通过自己的权威及远见卓识将舆论推向正确的轨道。
4.3将深度报道作为杀手锏
现在,信息泛滥,也过于表面化,很多新闻也是轻描淡写,只简单地将事实进行描述,不够深刻,很难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而深度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深入挖掘和阐明事件的因果关系以揭示其实质和意义,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因此,深度报道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报道形式,自媒体上的信息很难甚至不可能达到深度,记者需要通过深度报道显示自己的实力,在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4.4做大众信息选择的筛选者
信息大量、快速地涌现,使大众产生选择障碍,很难迅速从浩瀚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而且花费在无用信息上的时间远远大于有效信息的获知。因此,需要记者的第一层把关,从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信息新闻价值的判断进而去报道。
5 结论
自媒体环境下的记者不必感到四面楚歌,要勇于完善自己,主动寻找自媒体带来的福利。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专业记者的职业素养、职业追求。
在不可避免的挑战下,记者也要尽早做好转型,做公民利益的维护者,新闻事业的捍卫者。
参考文献:
[1]邓若伊.论自媒体传播与公共领域的变动[J].现代传播,2011,(4).
[2]陈建云.自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身份困惑与媒体规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7).
作者简介:徐海霞(1990-),女,山东临沂人,河北经贸大学。研究方向:理论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