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与坚守:上海证券报全媒体财经报道探索
2015-02-26殷占武作者单位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殷占武(作者单位: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革新与坚守:上海证券报全媒体财经报道探索
殷占武
(作者单位: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摘 要:在财经报道领域,由于人们更多通过网络和移动平台及时获取新闻信息,大量微信公众号又对信息进行遴选和个性化处理,使传统经济媒体的后发优势更趋薄弱,如果不在运行理念和“产品”加工方式上进行深度革新,那么将面临主流话语权旁落的危机。
关键词:证券报;全媒体;财经报道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作为媒介在全球范围崛起,使信息传播生态和格局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颠覆了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和接受习惯,传统媒体转型并与新媒体融合成为中国新闻界的重大课题。
在财经报道领域,由于人们更多通过网络和移动平台及时获取新闻信息,大量微信公众号又对信息进行遴选和个性化处理,使传统经济媒体的后发优势更趋薄弱,如果不在运行理念和“产品”加工方式上进行深度革新,那么将面临主流话语权旁落的危机。
信息碎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特性,人们从新媒介最先接收的信息虽然及时但并非全都有效,其权威性和真实性仍需一定程度的证伪。由于经验积淀和职业素养等传统因素,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依然具有后发优势,应正视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在互联网思维下把握时代特征和传播规律,革新落后而坚守永恒,从而重获财经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1 重构采编指挥系统,主动适应全媒体新业态
上海证券报创办于1991年,与中国资本市场共同成长、壮大,目前是中国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指定信息披露报纸,承担数以千计的上市公司、公募基金等交易品种法定信息披露和一系列专业法规的权威发布、解读信息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公众理财和资产配置需求对经济信息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更多要求,报纸报道的涵盖面也由单纯证券专业向经济、金融等宏大和纵深领域拓进。
曾几何时,在每天清晨的上海街头,广大股民在报纸发行点拿到上海证券报,一边阅读一边等着股市开盘交易是一道风景线。这样的景象现在已成记忆。与其他财经媒体一样,上海证券报也受到移动互联新兴媒介力量的冲击,市场发行量明显下滑,时效滞后、缺乏互动的新闻信息和枯燥局限的新闻样式使大量读者流失。
2010年年初,报社重构采编组织指挥系统,改变原有以各业务部门为重心的采编流程架构,建立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这个超级平台,统筹报纸、网络、手机资讯等各发稿端口的新闻策划、编辑和分配,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多品种新闻发布、跟踪和解读,力求做到对使用不同平台阅读的受众全覆盖。
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由报社业务领导和值班编委牵头,下设宏观、金融证券、公司行业和财富管理等新闻条线部门,以及报纸编辑出版部、网络编辑部、资讯产品部等后台运行部门。同样理念和标准的团队、流程和考核机制使整个运行链条保持完整、流畅,避免了从新闻信息采集到编辑,再到各端口发布的走样或不到位。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是报社各项产品生产的大脑和灵魂。
财经资讯的核心取决于它的价值呈现。全媒体采编指挥系统的首要任务,是第一时间对海量新闻线索进行梳理,作出价值判断,根据不同平台产品属性组织策划,并在整体流程中使新闻产品在时效、专业性和深度上各有侧重,各有保障。
实践证明,这套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上证报更好地发挥传播力和影响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证报现有网络平台中国证券网、资讯平台信息产品和报纸等主要发稿端口,分别落实受众对财经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实用性和深度需求。各端口的微信微博平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财经新闻报道的互动性、可视性和个性化体验。与传统的报纸新闻于次日推送不同,全媒体财经新闻的发布前移,加上平台互动、对网络传言的澄清,以及已经形成常态化运作的经济数据和政策的适时解读,使报纸的权威性也有所前移并正在发挥渗透作用。
2 重塑产品市场化意识,以全媒体专业视角创新完善内容
中国经济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深度介入经济活动的人群也日益多元化。由此对财经报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即时性要求大大提高,在资本市场上人们越来越渴求获取即时、有效的信息,以做出自己的投资判断和选择;二是解释性新闻要求大大提高,普通人无法独立判断某一经济政策、经济现象、产业公司变化对其所从事交易行为的影响,渴求媒体进行解读;三是新闻传播的去中心化越来越明显,由此对传播形式、传播手段、传播渠道的要求大大提高。新时期的财经报道,再权威的媒体也难以只通过一种媒介、一个渠道就获得传播效力,只有借助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以及交互的传播手段被受众认可,获得和提升影响力。
有鉴于此,上海证券报在全媒体采
编指挥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上,对财经新闻采写、编辑和不同平台发布进行全面创新,通过满足不同层次和阅读习惯的受众需求,来引导资本市场权威舆论,在充斥真伪莫辨消息的舆论场起到一锤定音的作用。
首先,在网络平台中国证券网建立即时新闻栏目。目前“上证快讯”已在资本市场用户和财经媒体中获得较高的品牌认知度。报社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要求每个记者确立即时发稿思维,时效即价值,所有即时稿件经发稿人审核后立即向网站发送,使新闻得到及时传递。这样的新闻采集和发布创新,使每一条普通的新闻都拥有一个让受众见证的成长过程,从几十字的快讯,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发酵,再到深度解读,读者的亲证和参与使原本枯燥的新闻采编变得生动可感。其次,报社成立以网站为主的实时监控系统,根据市场情况、网络舆情和境内外各种媒体信息,即时向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提出“一级需求”,协调和衔接新闻供给和新闻需求端。这个一级需求,是从网站用户角度,点题要求记者即时完成一些对资本市场和经济领域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报道,包括即时求证、澄清,以及解析。
在影响资本市场全局的大事件中,报社要求深度新闻和事件新闻做到前移和全程化。启动网络全程多媒体直播,微信微博联动响应,同时对报纸做出图文并茂的侧重深度、背景和思想性的报道安排。事件直播的网络页面采取瀑布流形式,使受众身临其境。例如沪港通开通当日,报社派出记者赴京、沪、深、港四路出击,文字、图片、视频发稿共200余篇,成了当日广大投资者跟踪适时新闻的主要权威渠道。
3 加重新闻选题策划,让原创新闻闪光赢取主流话语权
全媒体新闻采编和发稿是适应传播新趋势的系统性创新,但报社并不提倡新闻采编跟随新媒体亦步亦趋,更反对网络新闻和自媒体信息发布以吸引眼球为目的的做法。不管传播方式和手段怎样改变,在内容提供上,我们始终坚守权威真实,坚守调查研究优良作风,坚守宣传纪律和舆论导向。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无论经济新闻还是其他新闻,信息传播都或多或少滋生浮躁、片面和雷同的风气。上证报要求记者编辑在全媒体传播形态中更加注重选题策划、议题设置和调查研究,每个季度拿出重点调研选题,每个时间节点发出上证报独特声音,每次重大经济活动的报道都要有新思路。
对过亿的投资者而言,除了在海量信息中第一时间获取有价值的平面时点信息之外,还期待从真正权威的市场化媒体得到与众不同的原创新闻分析和高屋建瓴的观点洞见。对此,上海证券报从2014年以来,加大市场原创新闻报道力度,在市场运行的每一个节点,客观理性地策划发布原创新闻。上海证券报的全媒体头条,就是坚持自我,坚持原创,占领舆论制高点的主阵地。一系列的全媒体头条梳理、把握、引导着市场脉络:“2500点驿站”“杠杆上的牛市”“当下中国股市的坐标”都以十分专业和前瞻性的视角揭示把握了股市发展的本质。对于这一轮正在演绎多年不见的大牛市,市场上有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和言论,报社要求在股市行情节点做好深度解读,解释行情内在逻辑,发出上证报独家声音。受到读者好评的深度述评“4000点之问”“5000点之问”等都是从经济大格局、市场大逻辑的要求出发来回应和回答市场关切。而在境外舆论唱衰中国经济时,报社也及时组织报道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在资本市场体现权威财经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在2015年两会报道中,报社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针对新闻传播新变化,策划了不同于一般程序性报道的有关重大政经活动报道的新探索,即以政策为基调、热点为指向、以我为主,综合运用报纸、网络、微信、微博等传播手段的立体式报道样式。以政策为基调,就是把握政策的原则、精神,把政策作为报道的纲;热点为指向就是循着热点做文章,提高传播有效性,受众有关注,我们就有权威报道;以我为主,就是不能人云亦云,要根据受众定位做自己的拳头产品。
有了以上指导思想,在两会重大政经活动报道中,报社同样运用了全媒体报道模式,充分利用旗下多个平台进行全媒体融合报道,在持续15天的两会前后不间断、多平台发稿,样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实现即时新闻和深度报道的多兵种突进,打造了点、面新闻两个高峰,采写了一批视角独特、观点鲜明、有市场影响力的精品稿件。其中中国证券网发布快讯稿件接近600条、微博发稿300多条、微信稿件30多篇、微信专题及手机端产品17个。完成“现场直击”视频30集、“高端访谈”视频30集,微视频《听肖主席原汁原味说股市》短时间内获得极高阅读量,引起市场各方特别是证监会的高度关注。“一分钟看懂政府工作报告”微信专题点对点发送,当天就获得29万次点击及近千条评论。“两会连线”微博获得1600万阅读量。
在纸质媒体,两会报道更强化深度和气势,与历年相比更上层楼,报社最终敲定13个原创头版头条,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一气呵成,作为上证报每天的重磅报道,体现我们的编辑意图。这些报道在财经媒体独树一帜,有深度、有广度、有思想,稿件被大量转载和链接,其中《从政府工作报告透析资本市场重大机遇》一文,写在两会闭幕时的《“四个全面”告诉你中国资本市场未来》等重大选题都是比较宏大的布局性选题。这些新闻作品突出主题,切中要害,观点鲜明,通过广泛深入的采访和缜密的分析,揭示了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转型期中国资本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时代特征,给广大投资人提供了十分高端专业的权威视角。
在互联网主导的新的传播技术发展大潮面前,媒体的进步必须依托技术的进步,顺势而为与全媒体共舞。但在海量信息的裹挟中,媒体人还要不忘初心,勇于担当,在革新与坚守中完成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